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系列一)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566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系列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系列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系列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系列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系列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文章都是这两种文体中的典范作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又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新闻中的特写。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新闻中的通讯。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客

2、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这些文章或报道新闻事件,或展示社会生活,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1.学习新闻,首先要了解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阅读新闻,首先要关注新闻的标题和导语,而本单元的新闻在这些方面又各有特点,需要区别对待,仔细体会。 2.无论是新闻还是报告文学,在内容上都有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材料,学习时要注意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还要学会筛选新闻事实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把握新闻的内容,了解新闻的意义。 3.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注意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写人叙事的手法,了解文学化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反映的生活

3、深度和广度。,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当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奥斯维辛,这个波兰境内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纳粹德国惨绝人寰的暴行,成了人间地狱的代名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4年后,一位名叫罗森塔尔的美国新闻记者,踏上这片惨不忍睹的土地,写下了控诉纳粹暴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写。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

4、岛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本文就记录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这篇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军于1940年在波兰布热金卡附近建立的一所关押和处死犹太人的监狱,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

5、一座,到苏联军队解放此地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杀人工厂”。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发现了这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在押人员有7 000多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死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注字音,2.写汉字,3.解词义 停泊:(船只)停靠,停留。 凝重:端庄,庄重。(声音)浑厚。浓重。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 撰写:写作。

6、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数以万计:用万来计算。,4.辨用法 (1)管治 管制 把路面作为深入整治公车管治行为的主战场,督察民警深入路面对公车私用现象进行不定时检查。 记者从首都机场获悉,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相关管理措施,今日12时开始在四环内会有交通管制。 提示两者都有“管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管治:管辖治理,一般用于对某一地域的管辖。管制:强制管理。一般用于具体的人或事。,(2)心智 心志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具有坚定的心志,就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

7、终达到理想的巅峰。 提示两者从构成词语的语素来看,读音相同,词性一致,用法上也十分相近,要注意其细微的区别。心智:表示思考能力、智慧,也表示心理、性情。心志:表示意志。,(3)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从录像显示的情况看,乘客当时有的大喊大叫,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屈膝抱头,惊恐万状,不一而足。 洪水来临时,他们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了有效的自救。 提示两者都有因惊吓而惶恐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惊恐万状:十分惊恐的样子,侧重描写状态。惊慌失措:害怕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侧重说明慌张。,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

8、景。 点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管治的结束和香港自治新历史阶段的开始。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管治地,于1997年结束英国的管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管治的太阳永远不可能再升起来了,所以说这是一个“日落仪式”。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喜悦心情。,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点评:“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

9、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点明题意。 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这句话客观地写出英国管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3.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点评:“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布热金卡,作

10、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点评:这句议论十分精辟,耐人寻味:作祷告的人,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是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里?社会价值又在哪里? 提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

11、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安宁、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体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逼人的力量震撼着生者的心灵。本文虽然没有报道新闻事件,却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中最重要、最讲究的一部分。这两篇新闻的标题都独具一格。 我们先来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篇通讯的标题。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

12、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通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视线中,渐渐消失在茫茫海面的情景;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管治宣告终结,中国的一段屈辱的历史终于被洗刷。这个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所传递出的情感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我们再看一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标题。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很多人包括许多新闻记者都写过,都试图从中发现“新意”,但本文的作者在标题上却直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就与众不同,给人以悬念:“没有什么新闻

13、”,那么有的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又写什么新闻?,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读过全文后我们会发现,这里确实没有什么新闻(新鲜事),有的只是罪行,有的只是恐怖,有的只是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这则新闻的原标题是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就原标题来看,也是大有讲究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怎能用来形容曾经是“人间地狱”的布热金卡?为什么“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这是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这样写就将纳粹的暴行和美好的和平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省却了许多笔墨,却收到了奇特的效果。奥斯维辛没有

14、什么新闻一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标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轧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并突然下跪。男儿下跪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

15、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犹太人就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

16、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响彻和平者的心中。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品读提示作者大胆采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这种写作较难出新,但本文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篇即大气入题,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述那历史上的一刻,而后对比如今的奥斯维辛,指出在这宁静的背后,时间并没有将历史风化。然后由德国总理的忏悔一跪作

17、为议论的总起点,夹杂评议,引用正气歌中的文句,点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的大主题。全文结构紧凑,叙议自然得体。,本课两篇文章从体裁上看是新闻,从主旨上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要铭记历史,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反对侵略。 请积累以下有关“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作文中。,爱因斯坦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希望人类得到永久的和平。他一生中发表了很多反对法西斯战争、声援各国人民正义斗争的文章。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不仅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跨时代的贡献,他的反法西斯的优秀品格也一直为人传颂。1932年11月,希特勒上台,德国政府命令正在国外讲学的爱因斯坦立即回国

18、,爱因斯坦置之不理。德国政府竟悬赏两万马克捉拿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毅然辞去了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职务,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安顿下来,进行研究工作,他在那里度过了22个年头。在这期间,当他得知德国正在将核裂变用于军事时,便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提醒他。在德国战败后,爱因斯坦又两次致函罗斯福,要求禁用原子武器。他晚年一直进行着反对发展核武器和争取人类和平的斗争。,1970年12月7日,正在华沙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当勃兰特伫立凝视一幅幅清晰的受难者的浮雕时,突然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当时(1985年)的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著名讲话:“德国应明确承认战争罪责。”1994年5月,德国众议院修改刑法,规定不管以何种形式否定屠杀犹太人的历史都将被判刑。1995年1月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50周年之际,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奥斯维辛时,再次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暴行向波兰人民请求宽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