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系列四)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534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系列四)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系列四)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系列四)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系列四)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系列四)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人教版 必修一,好教育云平台 http:/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单元,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高中三年要掌握18个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角度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义 一词多义 活用)文言虚词(常用的十八个虚词之乎者

2、也,因为所以, 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文言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3、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清代学者朱彝尊评价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夜缒( )而出,秦军氾( )南,无能

4、为( )也矣,共( )其乏困,秦伯说( ),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n,f,zhu,若不阙( )秦,qu,zh,失其所与( ),不知( ),y,逢孙( ),png,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 “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第一节,晋侯、秦

5、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第二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译文: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

6、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第三节(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

7、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第三节(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

8、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三节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

9、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第四节,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

10、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晋 国,秦 国,(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晋 军,秦 军,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

11、,烛之武,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自责(情),晓义(理),函陵,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亡郑,无利,有小害,舍郑,无害,有小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函陵,晋军,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12、(唯君图之)。,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事件,情节发展,郑危,佚之狐举荐,郑伯请人,烛辞,郑伯自责,夜缒而出,说秦王,亡郑小害秦,舍郑小利秦,亡郑大害秦,秦退,晋攻,晋退,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13、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深明大义 “志士”知难而上 “勇士”机智善辩 “辩士”慧眼识才 “伯乐”,头脑清醒 “霸主” 理智判断,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晋文公,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呢?,一、完成导学案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贰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子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亦去之,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今有急而求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儿子)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

14、使的人/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 物品)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的动作),2.且贰于楚,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秦伯说,与郑人盟,4.邻之厚,君之薄也,2.且贰于楚 (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3.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4.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 2.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

15、处),1.臣之壮也 2.越国以鄙远 3.共其乏困,1.臣之壮也(壮年) 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3.阙秦以利晋 动词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若: 如,好象;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指示代词。此,这个; 连词。假如,如果; 连词,或; 至,至于; 奈,怎样。,说: 陈述,解说; 言论,主张,学说; 劝说,说服,音shu; 同“悦”,喜欢、高兴,音yu。,辞: 口供; 言词,词句; 讲话,告诉; 推辞,不接受; 告

16、别; 文体的一种。,鄙: 边疆,边远的地方; 庸俗,浅陋; 看不起,轻视; 谦词,谦称自己。,微: 隐蔽,藏匿;不显露;暗暗地,悄悄地; 深奥,微妙; 微小,轻微; 稍微; 旧时指地位低,卑贱; 衰败,衰弱; 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无。,济:,1、渡、过河 2、贯通 3、继承、延续 4、成、成功 5、帮助、救济 6、增加 7、得益 8、利用 9、停止,济恶:相互勾结 济化:疏导教化 济美:子孙继承祖先或 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济时:救世 济育:养育 济济:众多的样子美好的样子,与(动词): 1、给予 2、亲附、跟随 3、交往 4、敌,对付 5、赞许 6、等待,例如: 1、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17、,故又大施忠焉。 2、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3、一与一,谁能惧我? 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失其所与,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句中的“罾”本身是名词,但与“所”结合后在这里是“用渔网捕捉”之意,“所罾”指代“用渔网捕捉的(鱼)”。,(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夜缒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1、

18、何厌之有,(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加重语气,不翻译。),2、竟不之答,(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知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而于君有益介词结构“于君”做后置状语),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于晋”做后置状语),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介词结构“于楚”后置做动词“贰”状语),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1、而 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2、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19、? (来,表目的,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3、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辍耕之垄上 到,动词子犯请击之 他们(指秦军,代词 是寡人之过也 的,助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

20、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D,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1、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A,6.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 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B、 C、 D、,c,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A,智慧碰撞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