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学案(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5305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3 课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1. 通假字(1)俨骖 于上路 同“严” ,整齐。(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同“消” ,消散。2.古今异义(1)时维九月。古义:在。今义:维护。(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古义:远。今义:赊欠。(3)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古义:这。今义:表判断。(4)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5)俨骖 于上路。古义:高高的大道。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6)穷且益坚。古义:处境艰难。今义:贫穷。3.一词多义(1)故Error!(2)尽Error!(3)属Error!(4)且Error!(5)而Error!(6)以E

2、rror!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目吴会于云间:看,望。(2)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上出重霄:向上。(3)名词的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以为衣带。(4)动词的使动用法腾蛟起凤:使腾飞;使起舞。屈贾谊于长沙:使被贬。窜梁鸿于海曲:使逃走。(5)形容词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人才。(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山原旷其盈视:使开阔。5.文言句式(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2)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句。(3)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宾短语后置句。(4)千里逢迎:宾语前置句。(5)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宾语前置句。(6)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省略介词 “于”

3、)。(7)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省略介词 “于”)。(8)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9)尽是他乡之客:判断句。(10)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句( “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1)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句( “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6.翻译下列句子(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译文: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能够)使太守陈蕃放下卧榻。(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译文: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贤的君主;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3)无路

4、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译文: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与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 有投笔从戎的壮志,也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一、结构图解秋日登洪府 滕王阁饯别序Error!二、中心主旨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文章生动地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图景,描写了宴游唱和的欢乐,并反复抒发了作客他乡、怀才不遇的慨叹,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所谓“圣君” 、 “明时”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抒发了因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所产生的深沉的孤独感。1.本文在描绘了滕王阁四周景色和宴会盛况之后,抒发了羁旅之情,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你如何理解描写和抒情的关系?答:_答案 一般

5、地说,美好的环境引发人们积极的情绪,反之亦然。但有时候乐极生悲,尽管环境优美,愁绪仍然挥之不去。这种现象在古诗中大量存在,既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复杂多变,又可以使文章变化多姿,曲折有致。面对“四美具,二难并” ,作者偏感到自己奔波漂泊,才不得用,志不得伸。兴尽悲来,顿觉忧愁满怀,但冷静地观照了数位古人的身世之后,又能抖擞精神,表示了“穷且益坚”的积极情怀。2.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典故,请谈谈典故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答:_答案 本文用典较多,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事证理,如第三段;二是借古谈今,如第四段。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有人说色彩明丽的景色背后有着

6、灰暗的底色,这其中流露出一种伤感,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才是这篇文章的本质。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饯”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本文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 ,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 ;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时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 ,只好“奉晨昏于万里” ,无奈到绝望。只有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伤痕。这样的情感

7、才是最真的,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Error!Error!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不同,与也不相同D.与不同,与相同答案 D解析 且:反而。且:暂且。矣:语气词,译为“了” 。矣:语气词,译为“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破亡之故事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A解析 故:旧,过去的。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雾”用法相

8、同的一项是(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A.纤歌凝而白云遏 B.襟三江而带五湖C.四美具,二难并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答案 D解析 D 项“船”与例句中“ 雾”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48 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

9、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

10、狂,岂效穷途之哭?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俨骖 于上路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A.词义相同,词义不同B.词义不同,词义相同C.词义相同,词义也相同D.词义不同,词义也不同答案 D解析 上:高。上:向上。临:靠近。临:将要。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北海虽赊,扶摇可接B.襟三江而带五湖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答案 D6.下列各句与例句对偶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披绣闼,俯雕甍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D.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

11、紫答案 B解析 B 项与例句均为动宾结构。7.下列对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晚秋暮色之美。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答案 D解析 “实景”不对。8.下列对文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答案 B解析 贾谊被贬长沙,并非没有圣明君主。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

13、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有改动)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

14、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 ,号“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选自新唐书 文艺上 卷二百一)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致远/先器识 /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B.士之致远/ 先器识/ 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 馀得令终为幸

15、C.士之致远/ 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D.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答案 D解析 “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并列结构,不必断开;“令长”是一个词,指的是长官之首;“馀”通“余” ,意思是其他几个人。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属文”中, “属 ”有“连缀”之意,在这应是“写”的意思。B.“坐勃故左迁交趾令”中, “坐”有“因为被贬”的意思。C.“勃往省”中, “省”是“ 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D.“起更衣”中,

16、 “更衣”指更换衣服,也常用来指宴会时离席,用更换衣服做借口。答案 D解析 “更衣”古时是大、小便的婉辞,即上厕所。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王勃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B.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一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途中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17、“初唐四杰” 。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答案 B解析 王勃写檄英王鸡一文是“戏为” ,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王府。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译文:高宗看了这篇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 ”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2)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译文:(小吏看后)多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 “天才啊!”接着请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参考译文王

18、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宝树啊。 ”沛王李贤听说了王勃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一文。高宗看了这篇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 ”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王勃补职为虢州参军。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揭露,王勃被判死罪,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

19、当时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的时候,他坠水而亡,时年二十八岁。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主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 认为他们) 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 “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的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 ”后来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父亲王福畤因王勃这件事而被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会宾客,预计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面前

20、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上厕所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并让他对写作情况作随时报告。(小吏看后)多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接着请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 ,号称“四杰” 。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的前面,而对排在王的后面感到羞耻。 ”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201

2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

22、,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 注 ,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23、。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 ,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 ,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 ,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 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

24、见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C.牧亦坐是废 废:( 被)罢免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答案 A解析 “发言”意为开口说话。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A 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 项介词,在/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D 项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是虚指代词/与前面的“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 ,表示被动。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

25、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答案 C解析 C 项张冠李戴。对照原文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颜太初,颜太初对这种做法是“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6、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重 之 故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 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解析 首先,通读文章,大致了解文意;其次,理解要求断句部分的语意;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又” “虽” “故”等词前面要断开;最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再断。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译文:(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

27、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译文: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解析 (1)“既” ,已经,以后。 “徒” ,只是,仅仅。 “夸诳” ,夸大欺骗。(2) “显” ,显赫。 “夭”,寿命短。 “岂” ,难道。 “身不显于时”和“言立于后世”都是状语后置句。注意反问语气要译出。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当今世上的士大夫,开口说话一定自称儒者。儒者究竟是怎样的呢?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带、宽大的衣袖,这样穿戴的称为儒者吗?手持书简

28、,俯身苦读,吟咏不停的称为儒者吗?又何况醉心文辞、苦心构思,写出华丽文章的人称为儒者,(这和儒者) 也差得太远了。除去上述种种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 这些) 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符合儒者的名称吗?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这种情况很气愤。(他) 读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探究其中的义理才行。(颜太初 )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只诵读先王的文章 )对他自己来说与邻里相比也就没有突出的地方,对他之外来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义理 )。不能发扬光大,先王之道就遮蔽起来了,于是 (

29、他)探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和文章来宣扬倡导它。景祐初年,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颜太初厌恶他,认为他是使风俗大乱的根源,作了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诗最终传到皇上那里,皇上立即追究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因为下属的县令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生气,就诬陷他犯罪,将他在狱中拷打致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弱小不能自己去告状,颜太初平日与这个县令交好,怜悯他冤死,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也因此而被罢免了。这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任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逢有个平日不喜欢颜太初的御史,

30、上书说颜太初放纵而不遵礼法,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就要到了,又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善良、有政绩,不是放荡不羁的人。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主管南京学校方面的事,死在睢阳。先前的制度规定,判、司、簿、尉四个官职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的,照例按县令录用。就算愚笨、懦弱、昏惑、老迈没有可用之才的人,凭年数积累,也一定能得到。而颜太初才华见识如此,中进士做官近十年,到死都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行列,他死时大概四十多岁。唉,这是上天要毁灭儒者,使他们一定达到这么坏的地步啊!将会像狗对自己奇怪的事吠叫一样,品行正直、与众不同的人一定要被铲除吗?怎么他的仕途和寿命两者都如此困厄呢?世人看到颜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 ,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他日有见到它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诫了;看到他的逸党诗,礼义就不会衰败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残酷的官吏就会心生惭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 ,地方长官就了解政治的腐败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 ,地方长官就不经营驿站了。由此来说,带来的益处不也很多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唐宋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