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5295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6 课 六一居士传1.通假字(1)聊以志吾之乐尔 同“耳” ,罢了。(2)累于此者既佚矣 同“逸” ,安逸。2.一词多义(1)以Error!(2)之Error!3.词类活用(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动用法,使劳累。(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3)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4.文言句式(1)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判断句。(3)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句, “于五物”应在“得意 ”前。(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句, “于洞庭之野”应在 “响九奏”之前。(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句

2、,应为“为吾累者之世事 ”。(6)此吾之所以志也:也,判断句。5.翻译下列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译文: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给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3)吾其何择哉?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一、结构图解六一居士传Error!二、中心主旨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

3、活的向往。1.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 中的典故?答:_答案 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指什么?答:_答案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3.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答:_答案 虽无五物,其去宜矣。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讫无称焉 称:称道B.吾之乐可胜道哉 道:说,讲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无聊答案 D解析 聊:姑且。2.下列与“处江湖之

4、远则忧其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六一,何谓也 B.此吾之所以志也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答案 C解析 C 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B 项判断句。D 项状语后置句。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B.累于此者既佚矣C.使吾形不病而已悴D.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答案 D解析 活用词语:A 项“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B 项“累” ,形容词作动词,拖累、吸引;C 项“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46 题。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

5、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

6、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屡易其号 易:改变B.吾之乐可胜道哉 胜:承受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一日:一旦,终有一天D.庶几偿其夙愿焉 庶几:大概,差不多答案 B解析 胜:尽。5.下列各句中, “为”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为五一尔,奈何?B.是岂不为六一乎

7、?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D.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答案 C解析 C 项介词,给,带给; A、B、D 三项为动词,是。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译文: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2)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译文:被这些物品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

8、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

9、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 /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 此汝父之志也B.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

10、/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C.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D.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 /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答案 A解析 “利虽不得博于物” “要其心之厚于仁” ,中间皆不用断开。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 ,一个意思是名词,门人、门役 (代表主人站在门口为主人接客或传话 );第二个意思是动词,使、让。这里是第二个意思。B.

11、“姑”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夫称妻的母亲为姑,男子的妹妹用“细姑”表示,不特指父亲的同辈。这里是专指父亲的妹妹。C.“归” ,古代称女子出嫁。在古代女子以夫家为家,出嫁就是回家了,所以称为“归” 。D.“治” ,一般用作“管理、处理、惩办、安定、从事研究”等意思,古代还指称地方政府所在地。这里是“研究”的意思。答案 B解析 “姑”在这里是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状。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

12、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其父的品格。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赞扬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贤妻良母的形象。答案 C解析 “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错。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译文:他的薪俸虽然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让钱财成为我的负担” 。(2)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译文:刚开始我一两次看到这种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参考译文我不幸

13、,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虽然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让钱财成为我的负担 。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瓦房,一垄田地,可赖以生存。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从我成为你家媳妇,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厚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 偶尔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

14、:从前母亲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一两次看到这种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没有不这样的。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研究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 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寻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 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

15、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 他平日教育其他晚辈也常用这些话,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有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 ”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2018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

16、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

17、。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 王涣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18、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 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 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 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涣少/ 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涣少/ 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答案 B解析 根据语意, “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的意思, “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 “

19、尚气力”承前省略主语“王涣” ,语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C、D 两项。 “敦儒学”中的“敦”是“重视”的意思,后面带宾语“儒学” ,中间不能断开。 “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是并列关系,中间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 A 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 “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

20、 D解析 D 项“京”单用时,可以指国都。但 “师”单用时,没有国都的义项。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

21、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答案 D解析 D 项中“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属无中生有。原文最后所说的“不得旋踵”的意思是“绝不畏避退缩” , “而文理不及之”的意思是“任峻在断案条理方面比不上王涣” ,都不能得出“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的结论。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译文: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解析 (1)“弦

22、歌” ,名词用作动词,奏乐歌咏。 “荐” ,祭祀。 “为”后省略宾语“之” ;“祠”后省略“于” ;“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为(之)( 于)安阳亭西立祠” 。(2)“狱”,案件。 “威风猛于涣”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威风于涣猛” 。 “文理”一词古今异义,古义为“条理” 。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 ,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任大司农。汉和

23、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来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来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因此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为温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恶狡猾的人,时间一长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路边过夜。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涣在温县担任三年县令,升为兖州刺史,他以法律治理兖州各郡,德化和声威得到广泛推行。后来他因为拷问妖言妄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随从

24、皇帝南巡,返回后担任洛阳县令。(王涣) 处世公平正直,施政时能做到宽严适中。那些长期诉讼的冤案疑案,历经几任县令都没有断决的,根据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王涣 )没有不巧妙地弄清案情真假,消除大家的疑惑的。他还能用奇谋异术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被掠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信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唐宋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