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练案(含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50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练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练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练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练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练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练案 18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本练案共 2 页,共 6 题,满分为 24 分,用时 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 导 学 号 42454224梁启超小传陈书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等。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受其影响,开始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十九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

2、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 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次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年,他 20 岁。1894 年 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数月之间,销行达到一万多份。梁氏自己说:“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3、,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又说:“时务报实为中国革新之萌蘖。 ”就连当时反对维新的胡思敬,也在戊戌履霜录中惊呼:“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笔札之妙,争礼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由此可见梁启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之强烈。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 1898 年至 1903 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清议报 、 新民丛报 、 新小说等刊物上共发表

4、80 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1903 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 ,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的转变。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1917 年,曾任北洋军阀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但仅仅三

5、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梁启超自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 ,也打破“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的束缚,自求解放,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当时号称“新文体” 。他的新体散文在中国大地从上到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之大,是举世无二的。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用诗一样的语言礼赞梁氏的文笔:“在他那新兴气锐的

6、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可以说,梁启超的文章在整个中国近代散文史上都是无人可与伦比的。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得好:“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不到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1929 年 1 月 19 日,梁启超因病溘然长逝,终年 56 岁,他最后写下的一行字,是:“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有删改 )1下列关

7、于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梁启超作为一名著名学者,笔下大有魔力,他做记者,创办的报纸成为中国革新的萌芽,写的文章震动了社会。B梁启超有左右社会之能,他做政治家,发表文章与专著,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进程。C梁启超写散文,之所以能够打破束缚,荡涤旧文风,开创了“新文体” ,是因为有着爱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D梁启超取得政治与学术上众多业绩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才华出众,大胆改革,接受新思想,笔耕不辍,适应社会。【解析】 因果不当。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E )A梁启超 56 年的人生,以 1917 年辞去北洋政府财

8、政总长为界,前期积极“从政” ,后期潜心“治学” ,都取得了很大成就。B小传用反对维新的胡思敬对时务报和梁氏的赞语,直接表明梁启超创办报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动摇了保守思想。C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炫耀自满的心理,在给夏曾佑的信中说自己拟定了全部新政。D由于敢于打破自身束缚,梁启超凭借新兴气锐的 “新文体”完全扫荡了文学上的旧思想旧风气,成为无人可比的散文家。E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十多年里,梁启超成为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在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析】 B 应该是“侧面表现 ”,并没有表现“动摇了保守思想” 。C “产生炫耀

9、自满的心理”错误, “自己拟定了全部新政”错误。D 项“ 完全扫荡”错,原文是“差不多” ;他写的文章“无人可以伦比” ,非“无与伦比的散文家” 。答对一项给 2 分。3梁启超去世后,时人评价他前半生是“长彗烛天,琼花照世” ,暮年却是“光(光彩) 沉响(声音 )绝” ,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结合本文以及课内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5 分)答:示例:不完全同意(不同意 )。这一评价虽充分肯定了梁启超早年在新闻、政治两个方面的杰出成就,但否定了其晚年在教育、文学和学术研究上的过人成就,有失偏颇。从本文来看,晚年的梁启超从事学校教育,一直在名校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从文学上看,他

10、提倡并创建的“新文体”打破了八股文的束缚,他的新体散文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无人可与伦比;从学术研究上看,在多个领域成果丰硕,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从我们学过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教育与中国文学方面给一代青年学生深刻启迪,影响深远。同意。梁启超先生早年在当时的中国宣传了革新理论;启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践行维新变法活动,推翻了中国近代封建王朝;参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加速了袁氏帝制的覆灭。这些新闻和政治活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左右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确实是一个时代闪光的人物。而他晚年,远离政治,研究学术,从事散文创作,尽管学术与文学两个方面

11、也有所成就,但就其影响而言,及其有限,失去了早年纵横天下大事,对国家民族时代前途强大的影响力,确实是光彩不再,回声全无。【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是同意题干中的说法,还是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则可以列举梁启超早年间的贡献,晚年的作为来分析;如果选择不同意,也要联系他早年的贡献,晚年在教育上的作为来谈,教育、文学、学术研究、课内知识几方面都要涉及,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5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导 学 号 42454225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 “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

12、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

13、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 年 11 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

14、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 年 7 月 28 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

15、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 , “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 , “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 “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

16、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 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 ,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 “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

17、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 ,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4下列对材料

18、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A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等的话,从正面表现梁实秋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丰满,真实感人。B梁实秋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C北京沦陷,梁实秋无比沉痛,他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D梁实秋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他的 雅舍小品却是最道地的中文,绝无欧化的痕迹,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解析】 “从正面表现梁实秋的性格特征”分析不当,应为从侧而表现梁实秋的性格特征。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 分)(

19、DE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 “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 ”,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解析】 A“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20、 ”说法错,不是全部,只是“很多” 。B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 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6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5 分)答:示例:(1)我更喜欢鲁迅。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他的阿 Q 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 , 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

21、。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2)我更喜欢梁实秋。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 ,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解析】 5 分,观点 1 分,材料与分析 4 分。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题目是“鲁迅”和“梁实秋”更喜欢哪一个,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最好答“梁实秋”因为文本就在眼前;不必舍近求远。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结合原文列举事例,答题时注意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