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三)“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7854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三)“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三)“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三)“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三)“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三)“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三) “中国古代史”文化专练(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 届高三安庆调研)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这说明( )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解析:选 A 诸侯朝见舜,民众歌颂舜,说明舜即位天子是顺应民意,而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说明孟子的天命思想和民本思想是相通的,故选 A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孟子的政治倾向,

2、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孟子对禅让制的认识,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周天子的相关信息,D 项错误。2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 )A得君行道 B著书立说C历史研究 D世界影响解析:选 A 据材料“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可知,儒家更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就是积极入世,得君行道,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3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 ,曹魏皇

3、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解析:选 A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动荡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需要,故 A 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 B 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 C 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 D 项错误。4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

4、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解析:选 C 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期国力衰弱,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而有所不同,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5唐代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解析:选 C 据材料信息“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 “狂草纵

5、放恣肆、奇宕瑰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B 项材料无法体现;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6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 “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 。 ”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C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D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信息“以察时变” “敬授人时”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为农业生产

6、服务,据材料信息“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学缺乏理论探讨,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7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 、 劝学文 、 劝农文 、 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解析:选 D 材料中讲述了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教育读本主要劝导民众遵守理学倡导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但是不能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 A 项错误;B、C 两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排除;材料中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民间通俗读物根据

7、理学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内容劝导民众,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故 D 项正确。8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解析:选 C 从唐代文字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元代有意识地使文字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主观的诗情画意,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排除。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

8、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解析:选 B 据材料“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可以得出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要,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0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版本颇多,明末警世通言第 28 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一版本叙述,当时官宦小姐白素贞主动向药铺伙计许仙求婚,结婚后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妖,便从法海处借得钵盂,与法海一起收治了她。这种叙述反映了作者当时( )A显露出新旧思想冲

9、突的特征B崇尚道德,强调人性自我约束C冲破了传统儒学的伦理范畴D因循守旧,重男轻女等级观念解析:选 A 明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反传统反教条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的进步思想;官宦小姐白素贞主动向药铺伙计许仙求婚,而后许仙又联合法海收治了白素贞的叙述,这正反映了新旧思想出现了冲突,故A 项正确。官宦小姐白素贞是主动向许仙求婚,说明白素贞追求自己的自由幸福,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不是强调人性自我束缚,而是主张人性解放,故 B项错误。白素贞的行为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但是许仙却又受制于传统儒家思想,故 C项错误。材料中白素贞的行为没有因循守旧

10、,而是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故 D 项错误。11(2019 届高三南充摸底)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 种 1 种 5 种 11 种 2 种 12 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 种 1 种 6 种 3 种 2 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解析:选 A 材料中包括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在内的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故 A 项正确;从数据看,材料

11、中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自然科学为主,故 B 项错误;清政府坚持夷夏观念,没有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 C 项错误;这一现象只出现在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时期,当政权稳定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再次受阻,故 D 项错误。12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B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C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D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解析:选 D 根据材料“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可得出小

12、说中宣扬的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认可,从而达到社会教化功能,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 。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 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为“武英殿本” ,简称“殿本” 。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 、 二十四史 、 水经注等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

13、版书中上品。 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是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 16 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

14、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思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并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 “苏州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

15、兴起的” ,可知印刷业遍及北京、苏州、广州和佛山,得出分布广泛;根据材料一“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得出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根据材料一“清代北京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可得出印刷内容覆盖面广;根据材料一“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和“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得出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得出政府(统治者)重视;根据材料一“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开设书坊刻书”得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根据材料一“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得出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

16、;根据材料一“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和“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得出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2)问,根据所学得出普及文化教育;根据材料二“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和所学知识得出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根据材料二“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并结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得出印刷术进步有利于解放思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根据所学得出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答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根据材料二“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可知印刷术推动思想解放,进步思想反

17、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得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原因: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作用:普及文化教育;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答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4(2019 届高三淄博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 。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

18、大理” 。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 “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 ,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 “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 “中悬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12 分)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确立论题,根据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 ”“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可概括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再结合战国时期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西汉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等与该论题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案:示例: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 、 “本心体悟”等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