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6848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厦门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 蔡佳境(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

2、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 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 ,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 ,陈鸿写长恨歌传 、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

3、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 ;“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

4、行再创作的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 ,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 水浒传还是西游记 ,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 ,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 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小说起源于劳动。 (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 ;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

5、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B. 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C. 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D. 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2. 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 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B.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 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C.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 金瓶梅和

6、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D.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 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3.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B. “话本”即“话本小说” ,是宋代兴起的。C. 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 ,陈鸿写长恨歌传 、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D. 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2 题详解】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

7、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3 题详解】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 长恨歌是古体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云出岫凌鼎年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一曰“春云出岫

8、” 。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酒井铃木想,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 。而“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 。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 “春云出岫”仍在

9、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出岫” 。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说“不知道” 。酒井铃木还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重罚之下必有懦夫” 。他贴出了一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 “春云出岫” “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

10、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三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石,失了人性!”“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 ,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春云出岫

11、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 ”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出岫”石置于厅中,他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12、项是( )A. 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B. 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 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 “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D. 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5. 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6. 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D 5. 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

1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代表着中华民族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富有象征意味。 6. 酒井铃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酒井铃木贪婪的心理和阴险毒辣的性格。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 “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错误,

14、从文中来看,酒井铃木对钟先生的态度并非“始终温和” ,如“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故选 D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 ,然后分析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标题在情节上、主旨上、艺术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 “春云出岫”是一块奇石,小说从日本人仰慕“春云出岫”之名想要占为己有到寻找“春云出岫”再到结尾用“春云出岫”杀死日本人,小说情节围绕“春云出岫”展开,可见标题“春云出岫”是文章的线索;“春云出岫”象征中华民族的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小说以此为题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小

15、说中钟先生和大多数人在保护“春云出岫”的过程彰显出民族气节,而酒井铃木在谋夺“春云出岫”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无耻的嘴脸,这是小说标题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从标题的艺术效果来看, “春云出岫”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然后分析酒井铃木的形象特点,再分析这一形象在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旨凸显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酒井铃木想要侵占“秋意阑珊”和“春云出岫”两块奇石,想尽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展现出他的贪婪狡

16、猾和阴险毒辣;从情节上来看,因为他是中国通,所以他能够知道这两块奇石,因为他的岳父嗜石,所以他想侵占这两块奇石,这就有了下文多方寻找“春云出岫”的举动,才有了钟先生保护“春云出岫”的表现,可见酒井铃木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从对人物的作用角度来看,酒井铃木的阴险狡诈以及毒辣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

17、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

18、,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二、古诗文阅读(33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 ,长于易 。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

19、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

20、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B.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C.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D.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

21、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B. 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C. 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D. 斋,即“斋戒” ,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B. 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

22、。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C. 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D. 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答案】7. B 8. A 9. C 10. 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

23、显贵,但家中没有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这段话是说“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 ,

24、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元昊”“羌” “仲淹” “其” “诸羌” “人马” “条约”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文言虚词等进行排除,如“阴”意思是“暗中” ,修饰“诱” ,故“阴”应断在后一句中,排除 CD 两项;“犒赏”的宾语是“诸羌” ,故“诸羌”与“阅”之间应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B 项。【8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25、,A 项, “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错误, “折役茶” ,是指通过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可以免去应服的劳役。故选 A 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错误,从文中来看, “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 ,此处“反复无常”指的是羌人,而不是李元昊;文中说的是“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由此可知,李元昊只是“请和” ,而不是

26、“归顺大宋王朝” 。故选 C 项。【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学者” ,古今异义,求学的人;“从质问”省略代词“之” ,应为“从之质问” , “质问” ,古今异义,请教;“为执经讲解”省略主语“他” ,且“为”后省略代词“之” , “为” ,替;“亡”同“无” 。第二句中,“以” ,因为;“方” ,正;“虽” ,虽然;“贵” ,显贵;“重肉” ,吃两种以上的肉。【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27、: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

28、)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

29、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30、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

31、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年少时就有志向节操,长大后,前往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学习,冬天很疲惫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食物无法供给,以至于靠喝稀粥度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他考中进士,博通六经 ,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以至于自己的儿子们要换穿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在闲暇时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

32、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正值郭皇后被废,范仲淹带领谏官、御史在阁门跪伏力争,没有成功。朝廷下达诏书,命范仲淹出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大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留下范仲淹来完成水利工程,朝廷同意了。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国子监判监事

33、,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代理主持开封府政务。范仲淹调任庆州知州,后又升为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自此以后他们开始为宋朝效力。范仲淹担任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坦诚接纳毫不怀疑,因此西夏贼寇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极为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家中没有

34、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能够自足。范仲淹乐于施恩,在里巷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对人博爱乐做善事,士人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里巷之人,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去世那天,四面八方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为之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到之处多有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生祠供奉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答案】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35、,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 “销”通“消” ,消散;“霁”,雨过天晴;“彩” ,日光;“区” ,天空;“彻”通贯。【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6、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浣溪沙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1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B. 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C. “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D. “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E. 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

37、,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13. 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2. BD 13. 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 “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解析】【12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

38、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 “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写煮茧香,旨在说明喜雨之后,蚕茧获得丰收,作者为之欣喜。D 项, “为庆贺丰收而醉酒”错误,从诗中来看, “醉眼”指老农老眼昏花,并非喝醉;老农“捋青捣麨软饥肠” ,可知当时还青黄不接,远未“丰收” 。故选 BD 两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39、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然后圈出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农村生活气息的。从选取素材的角度来看,词中选取的景、物、人以及事都有农村特色,如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从感觉角度来看, “麻叶层层苘叶光”是视觉所见, “谁家煮茧一村香”是嗅觉所闻, “隔篱娇语络丝娘”是耳中所听,可见词中把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到一起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气息。从描写方法

40、的角度来看,上阕写“络丝娘” “隔篱娇语” ,下阕写“拄杖老农”“捋青捣麨” ,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41、三、理解性默写(10 分)14.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列各句。陈情表是至性之言,他陈述自己独支门户,孤独凄凉的家境,词意恳切,悲恻感人。后世常引用“_,_”来表示孤单凄清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 。俯瞰滕王阁让人眼界大开、惊心动魄的两句是_ ,_。 ”庄子认为只有“_ ,_”才能够真正的逍遥自在。逍遥游中写到不远的地方回来,肚子还没饿的句子是“_,_,_。 ”【答案】 (1). 茕茕孑立 (2). 形影相吊 (3). 策扶老以流憩 (4). 山原旷其盈视 (5). 川泽纡其骇瞩 (6). 若夫乘天地之正 (7). 而御六气之辩 (8). 适

42、莽苍者 (9). 三餐而反 (10). 腹犹果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茕茕” “孑” “策” “憩” “纡”“骇瞩” “御” “辩” “莽苍” “反” “犹”等。四、基础知识(每题 3 分,共 21 分)15.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赍发 j 迤逦 y l 酒馔 zun 仓廒 oB. 央浼 min 怂恿 sng 糍粑 c 蓬蒿 hoC. 岑寂 cn 付梓 z 尺牍 d 溪岨

43、 jD. 逋慢 b 睇眄 d min 坍缩 dn 颦蹙 pn c【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 项, “酒馔”的“馔”应读 zhu,指饭食, “酒馔”指“酒食” “酒席” 。B项, “央浼”的“浼”应读 mi,指托人帮忙的客气话, “央浼”指不断地请求,恳求。D 项,“坍缩”的“坍”应读 tn,指倒塌。故选 C 项。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蟪蛄不知春秋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于是怅然慷慨欲苟

44、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幼稚盈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考生可以把该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能讲得通。题中,“于是怅然慷慨”中“怅然” ,古今都指心有所失的样子;“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生物”古今都指自然界中的物体。这两句中加点词都不是古今异义词。“蟪蛄不知春秋”中“春秋”古意指“四季” ,今意指春天与秋天;“逢迎” ,古意指“迎接” ,今意指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告诉”

45、,古意指报告申诉,今意指向别人陈述;“幼稚”古意指小孩,今意指年纪小,缺乏经验;“区区” ,古意指形容情感真切,今意指数量少,不重要。“辛苦”古意指辛酸悲苦,今意指身心劳苦。这几句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 C 项。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庄家成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资料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次序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努力的样子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乖违,不顺 绝云气,负青天:使断绝所赖君子见机:时机 常在床蓐:垫子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46、,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部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中“资”如解释为“资料” ,既不合语境,也不合语法, “所”后一般跟动词,此处的“资”应解释为“凭借” ,是动词。“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序”可以依据对称的句式解答, “时维九月”与“序属三秋”结构一致,对应位置的词语意思和词性相近, “序”应解释为“时序” 。“绝云气,负青天”中“绝”如解释为“使断绝” ,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超越云层,背负青天” , “绝”应解释为“直上穿过” 。“所赖君子见机”中“机”如解释为“时机” ,则与语境不合,这句

47、话是说“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 ,“机”应解释为“预兆” 。故选 D 项。1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倚南窗以寄傲 (2)窜梁鸿于海曲 (3)四美具 (4)夙遭闵凶 (5)德合一君 (6)故夫知效一官 (7)而后乃今将图南 (8)历职郎署(9)襟三江而带五湖 (10)徐儒下陈藩之榻 (11)园日涉以成趣 (12)雄州雾列A. (1) (7) (11) (12) / (2) (5) (9) (10) / (3) (8) / (4) (6)B. (1) (7) (9) (12) / (2) (5) (11) / (3) (4) / (6) (8) (10)C. (1) (2) (5) (11) / (3) (4) (6) / (7) (9) (12 ) / (8) (10)D. (1) (3) (4) / (2) (5) (10) / (6) (7) (8) / (9)/ (11) (12)【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加点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