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013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 02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 ,就是“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 “筛选” ,就是根据“标准” ,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整合” ,就是根据“标准” ,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论述类文本中,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在对有关材料的辨别或评价上,表现出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

2、点。3要求筛选出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体现着作者的观点。实用类文本中,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2传主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 选 2) ,二是单项选择题(4 选 1) 。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客观

3、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方向一 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筛选第一步:整体认知,微观把握。 “整体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基本结构层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的内容要点等。 “微观把握”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留心一些关键的句子,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句子以及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等。二是随时勾画圈点出重要词语(指示代词、关联词、副词等

4、) ,如“其” “这” “那” “因为所 以 ”“之 所 以 是 因 为 ”“如 果 那 么 ”“目 前 ”“将 会 ”“已 经 ”“最 ”“除 之 外 ”“大 概 ”“也 许 ”“可 能 ”等 。 这 些 关 键 词 句 往 往 是 阅 读 理 解 的 突 破 口 , 因 此 考 生 千 万 不 能 掉 以 轻心 。第二步:审清题干,据题溯源。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干的指向性,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的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命题者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案要点

5、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自然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考生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到每一道题的出题点,从而锁定答题区间。考生要注意切忌凭自己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来代替作者的思路,给出武断的结论。【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

6、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

7、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

8、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9、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

10、问题的一种视角。【文章大意】文章先介绍了气候正义的概念和关注核心,然后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具体阐述维护气候正义的重要意义,最后呼吁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维护共同的利益。1D2C【 解 析 】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 ,二者取一。3B【 解 析 】 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关系错误,不仅是 “需求可以得到保证” ,还有“义务”需要分担。方向二 实用类文本中的信息筛选1读,把握全文内容。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

11、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考生在答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考生只有先通读全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准确有效。2寻,明确筛选目标。即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只有明确了筛选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3辨,辨析整合材料。有些考生常常把握不住信息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时,分不清主次,导致答案错误。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题目时要注意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其与题干要求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把筛选出的信息梳理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2018 年

12、高考课标全国 I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

13、周活动启动之际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 年 4 月 20 日)材料二: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

14、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 9 月 29 日)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

15、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1 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显,但 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B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C2012 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专利侵权总

16、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

17、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文章大意】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一共包括四个文段,第一个文段介绍创新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文段是一个图表,说明 20112015 年我国遭遇的专利侵权的比例;第三个文段介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专利转让问题;第四个文段概括说明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新探索问题。1B【解析】B 项, “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 2015年与 11、12 年相比是下降的。2C义” ,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D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

18、, “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3相关方:高校;企业;政府。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解析】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

19、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今天的中国房价飙升、城乡失衡,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喟叹,仿佛我们所处的这个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只是一个沉沦的时代,一个需要批判的时代。即使面对鲜艳的玫瑰,有的人可能也是只见刺不见花。其实,在这个“阴暗图景”的另一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有活力与朝气的场景,在这里你可以见到中华民族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见到中国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让无数普通人充满激情与梦想,充满强烈的成功渴望和奋斗的力量,这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时代。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追梦故事和他们的名称“旭日阳刚”一样诉说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我正等待着时机成为上帝。 ”无

20、数的普通人,走出大山,走出乡村,虽然有人成功,有人没有那么幸运,但他们都在为寻求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着。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努力进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调。 “中国梦”的最大特征是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普通中国人追逐自己的梦想的权利和机会。文学既是时代的“书记官” ,更是时代的号角。今天的中国文学需要看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努力培育一种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时代文化,努力伴随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去引吭高歌。这里不存在歌颂还是批判的问题,不是不要批评,而是要以一种大的气魄去建设新的充满力量之美的文化,去批判那些与之相悖的慵懒、僵死、奥勃洛摩夫式的庸人文化:今天市场上的

21、很多文学,或者成为供行家把玩的小把戏,或者成为随意宣泄臆见和“皮肤感受”的工具而充满世纪病的萎靡与哀婉,或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把它变成沽名钓誉的手段我想这些可能都是源于对文学的文化责任的疏离与拒斥,因此,我们也就难以见到激荡人心的黄钟大吕,文学的胸襟气象日渐逼仄,气韵风骨日渐羸弱。我们所希望见到的是文学对其身处的时代的精神的严肃思考,是对这样一个朝气蓬勃、豪情万丈的时代精神的建构,是用生花之笔去讲述普通百姓不同于“美国梦”的“中国梦” 。 “美国梦”张扬的是个人主义的梦想,而“中国梦”则遵循了中国文化向来提倡的个体与群体有机统一的原则,既有荀子所言的“制天命而用之”和道家所讲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22、”的主体精神以及“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有重视纲常伦理、 “家国”文化的传统。因此, “中国梦”一定是生于中国文化根基之上而不是仿效植根于美国的成功故事,它一定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相融合的结果。(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前中国所处的时代既是一个问题丛生、挑战无限的时代,更是一个意气风发、充满着梦想与奋斗的时代。B “即使面对鲜艳的玫瑰,有的人可能也是只见刺不见花” ,作者不赞成这种做法,反对人们关注社会的阴暗面。C人的伟大不在于他实现了多大的目标,而在于他努力进取,不断向目标靠近的过程。D “追梦”的时代与文学的风骨景象相互影响,共同表明了时

23、代的特质和精神价值。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梦”的时代需要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进步的文学,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使命和责任。B如今市场上的文学作品泥沙俱下、参差不齐,中国文学需要我们用大的气魄去批判和建设。C慵懒、僵死、奥勃洛摩夫式的庸人文化都是源于对文学的文化责任的疏离与拒斥。D缺失文化责任的文学,胸襟气象是逼仄的,气韵风骨是羸弱的,无法象征当今的时代精神。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时代就是一个只要勤奋付出、不断追逐梦想就能获取成功的“中国梦”时代。B “中国梦”的内涵包含了中国的主体精神、奋斗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

24、C当今时代文学的典型弊端是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缺乏高昂奋进的气韵风骨。D “中国梦”植根于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的传统精神与特质,天然分歧于“美国梦” 。1B【 解 析 】 作者反对的是只盯着社会的阴暗面,而看不到社会的主流。2C【 解 析 】 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可能都是源于对文学的文化责任的疏离与拒斥” 。3A【 解 析 】 与原文不符,据文中“虽然有人成功,有人没有那么幸运”可知,追逐梦想时,不是只要勤奋付出就能成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二 高 ”的 境 界韩 三 洲有 人 这 样 形 容 高 阳 的 历 史 小 说 在 内 地 的 普 及 程 度 : “有 村 镇 处 就

25、 有 高 阳 。 ”高 阳 的 小 说 , 可 以 说 是 卷 帙 浩繁 , 影 响 广 泛 。 这 些 小 说 , 上 溯 秦 汉 , 下 迄 民 国 , 气 势 雄 伟 , 色 彩 斑 斓 , 为 读 者 展 示 了 两 千 多 年 来 中 国 历 代兴 亡 的 巨 幅 画 卷 。 高 阳 小 说 里 面 的 人 物 , 从 帝 王 将 相 、 豪 商 巨 贾 到 贩 夫 走 卒 、 三 教 九 流 , 一 个 个 都 是 栩 栩 如生 , 绚 丽 多 姿 。高 阳 的 写 作 历 程 , 颇 为 传 奇 。 由 于 战 争 , 他 连 大 学 都 未 毕 业 , 一 肚 子 的 文 史

26、知 识 , 全 是 靠 家 传 和 自 修 得来 的 , 他 曾 一 头 钻 进 从 故 宫 运 抵 台 湾 的 宫 廷 档 案 之 中 , 读 过 几 十 麻 袋 的 清 宫 秘 档 , 所 以 他 那 六 卷 本 慈 禧 全 传 , 让 人 读 来 好 像 置 身 其 中 。 1962 年 , 他 在 中 华 日 报 任 总 主 笔 , 深 感 于 “写 小 说 的 人 都 没 文 化 ”, 才 忍 不 住写 出 第 一 部 署 名 “高 阳 ”的 历 史 小 说 李 娃 。高 阳 本 人 具 有 强 烈 的 悲 天 悯 人 的 人 道 主 义 情 怀 , 惩 恶 扬 善 、 同 情 弱

27、小 是 他 小 说 的 基 调 。 前 些 年 , 高 阳 的商 场 小 说 胡 雪 岩 在 内 地 风 靡 一 时 , 可 高 阳 自 称 他 最 钟 爱 的 作 品 , 却 是 荆 轲 与 缇 萦 。 其 他 如 风 尘三 侠 小 凤 仙 林 冲 夜 奔 等 , 都 对 被 侮 辱 被 损 害 的 下 层 人 物 甚 至 风 尘 女 子 寄 予 无 限 的 同 情 与 怜 悯 。 十 多年 前 , 当 电 视 连 续 剧 杨 乃 武 与 小 白 菜 在 荧 屏 上 热 播 时 , 笔 者 正 捧 着 高 阳 著 的 上 下 两 册 的 小 白 菜 , 读 得津 津 有 味 、 爱 不 释

28、手 呢 。 书 中 那 语 言 之 优 美 , 意 境 之 深 邃 , 情 节 之 奇 崛 , 叫 人 心 领 意 会 , 难 以 言 表 , 也 是 电视 剧 的 视 觉 效 果 所 无 法 传 达 的 。比 起 高 阳 , 高 拜 石 算 是 前 辈 , 出 道 要 早 , 据 台 湾 正 中 书 局 新 编 古 春 风 楼 琐 记 主 编 陈 一 铭 说 , 高 拜 石 善属 文 , 工 诗 词 , 他 长 于 近 代 史 料 、 熟 谙 人 物 掌 故 的 缘 由 , 在 于 早 年 浪 迹 大 江 南 北 , 与 名 公 巨 卿 交 际 甚 多 ,故 文名 颇 盛 , 还 被 历 史

29、 学 家 张 其 昀 称 为 “自 梁 任 公 、 林 琴 南 以 来 , 罕 与 伦 比 者 ! ”。 笔 耕 之 外 , 高 拜 石 还 醉 心 于 金石 之 学 , 书 法 篆 刻 , 刚 朴 遒 劲 , 颇 得 吴 昌 硕 真 传 。 台 湾 出 版 的 这 部 琐 记 , 整 整 三 十 二 册 , 而 内 地 的 简 体 版则 由 作 家 出 版 社 合 编 为 十 六 册 , 洋 洋 三 百 多 万 字 。与 纵 横 几 千 年 、 人 称 “诗 史 ”的 高 阳 小 说 不 同 的 是 , 高 拜 石 主 要 状 写 的 是 近 现 代 的 历 史 人 物 , 各 色 人 物共

30、 计 五 百 余 名 , 其 中 颇 多 鲜 为 人 知 的 历 史 掌 故 , 弥 足 珍 贵 的 重 要 文 献 和 第 一 手 资 料 , 所 谓 宦 海 浮 沉 、 政 坛 秘史 、 名 人 轶 事 、 诗 文 典 故 , 无 所 不 包 。 高 氏 笔 力 雄 放 , 酣 畅 舒 展 ; 学 养 深 厚 , 纵 横 自 如 ; 所 引 诗 、 词 、 联 、赋 , 亦 多 是 我 等 读 书 人 不 曾 见 过 的 佳 构 章 句 。 高 氏 治 史 态 度 严 谨 , 褒 贬 严 格 , 近 百 年 间 风 起 云 涌 的 国 事 、 家事 、 天 下 事 , 都 囊 括 在 这

31、一 本 本 的 琐 记 中 , 绝 对 值 得 您 细 细 品 味 。中 国 文 人 撰 写 掌 故 “笔 记 小 说 ”的 传 统 , 由 来 久 焉 。 到 了 上 一 世 纪 “二 高 ”这 一 代 传 统 文 人 , 以 “白 话 掌故 ”来 补 遗 历 史 的 , 恐 怕 就 无 出 其 右 者 了 !(摘 自 新 京 报 , 有 删 改 )1 根 据 原 文 内 容 , 下 列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 高 阳 那 六 卷 本 慈 禧 全 传 之 所 以 会 让 人 读 来 犹 如 亲 历 , 缘 于 他 曾 一 头 钻 进 从 故 宫 运 抵 台 湾

32、的 宫 廷 档案 之 中 , 读 过 几 十 麻 袋 的 清 宫 秘 档 。B 与 高 阳 著 的 上 下 两 册 的 小 白 菜 相 比 , 在 荧 屏 上 热 播 的 电 视 连 续 剧 杨 乃 武 与 小 白 菜 有 更 强 的 视 觉效 果 。C 台 湾 出 版 的 高 拜 石 的 琐 记 , 整 整 三 十 二 册 , 囊 括 近 百 年 间 风 起 云 涌 的 国 事 、 家 事 、 天 下 事 , 值 得 细细 品 味 。D 高 阳 小 说 里 面 的 人 物 很 丰 富 , 从 帝 王 将 相 、 豪 商 巨 贾 到 贩 夫 走 卒 、 三 教 九 流 , 给 人 一 种 绚

33、丽 多 姿 的 感觉 。2 下 列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符 合 文 意 的 一 项 是A “有 村 镇 处 就 有 高 阳 ”, 这 是 对 高 阳 小 说 在 内 地 普 及 程 度 的 表 述 , 充 分 表 现 出 高 阳 在 内 地 读 者 心 目 中 不可 超 越 的 地 位 。B 因 为 当 时 “写 小 说 的 人 都 没 文 化 ”, 于 是 , 高 阳 便 创 作 了 第 一 部 署 名 “高 阳 ”的 历 史 小 说 李 娃 。C 高 拜 石 比 高 阳 出 道 早 , 善 属 文 , 被 历 史 学 家 张 其 昀 称 为 “自 梁 任 公 、 林 琴 南 以 来

34、 , 罕 与 伦 比 者 ! ”。 同时 , 他 还 工 诗 词 , 并 醉 心 于 金 石 之 学 。D 高 拜 石 的 作 品 中 状 写 的 主 要 是 近 现 代 的 历 史 人 物 , 其 中 颇 多 鲜 为 人 知 的 历 史 掌 故 , 故 被 人 称 为“诗 史 ”。3 从 风 起 陇 西 到 三 国 机 密 , 再 到 古 董 局 中 局 系 列 , 马 伯 庸 独 特 的 通 俗 写 史 风 格 已 深 入 人 心 。 他 的“历 史 可 能 性 小 说 ”以 挖 掘 历 史 真 相 为 名 , 行 八 卦 之 实 , 将 史 料 融 入 推 理 叙 述 中 , 天 马 行

35、 空 又 不 乏 常 识 。马 伯 庸 的 作 品 与 文 章 里 “二 高 ”中 哪 一 个 作 家 的 风 格 比 较 接 近 ? 这 种 写 法 有 什 么 好 处 ?1 B【解析】 “有更强的视觉效果”错,根据原文意思,应该是电视连续剧不如高阳的小白菜 。2C【解析】A 项, “在内地读者心目中不可超越的地位”错,文中没有这一表述。B 项, “写小说的人都没文 化 ”只 是 高 阳 的 看 法 。 D 项 , 被 称 为 “诗 史 ”的 是 高 阳 的 小 说 。3 马伯庸的作品与高阳的风格比较接近。这种将史料融入叙述之中的写法,既照顾到历史的真实,又有自己的想象,能够在“以挖掘历史真相为名,行八卦之实”的氛围里营造出一种浪漫传奇的色彩,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高阳的小说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节奇崛,两者风格较为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