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0136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 0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巧“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

2、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方向一 论述类文本中的概念论述类文本一般包括两类:社会科学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社会科学类文本中的概念一般指的是重要的指示代词、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而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概念一般指的是说明对象。这类试题不难解答,考生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

3、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 “洋式门面” ,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

4、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

5、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

6、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有删改)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出现的原因。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满信心。1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解 析 】 透过要求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出现的原因,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

7、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第二段,如“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 ”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2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按照题干要求用概括性的

8、语言进行整合,最后分点概况即可。3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解 析 】 这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第一段“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材料第二段“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材料第四段“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 ”“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

9、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 ,即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作答时将这些信息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注意使用概括性是语言组织答案。方向二 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探究作品意蕴的关键。要想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不仅要关注其表面义,还要关注其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散文中对重要词语的考查较常见,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湖 殇熊久红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

10、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 1200 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

11、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

12、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片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

13、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数字。近 50 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 243 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 62 个。罗布泊消失于 1972 年;台特玛湖消失于 1974 年;玛纳斯湖消失于 1974 年;艾丁湖消失于 1987 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

14、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时 常 看 到 一 些 赞 美 艾 比 湖 的 文 章 , 对 它 仅 剩 的 三 分 之 一 的 水 域 , 进 行 热 情 歌 颂 , 听 上 去 就 像 是 对着 一 个 病 入 膏 肓 的 人 , 赞 美 她 美 丽 的 服 饰 和 迷 人 的 发 髻 , 不 知 道 在 鱼 缸 里 长 大 的 鱼 , 会 不 会 朗 诵 有 关 海的 诗 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

15、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1 第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2 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3 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5 以第 段 为 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1 第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

16、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2 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

17、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3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解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4 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解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

18、作用。5 示例一 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示例二 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

19、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解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方向三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念在实用类文本中,重要词语与概念有时并不是一回事,所谓重要词语,指的是对实用类文本中人物、观点理解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实用类文本中重要的科学术语。但在考试中,实用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考查的是句中的重要词语。对重要概念的考查命题的原则首先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

20、材料;其次是重要概念来自文本,并随文赋予临时意义,因而不需要也没办法强求教科书式的解释;最后对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老而不朽”周有光张森根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周有光是个乐天派。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 17 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 4 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 5 个孔。好端端

21、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访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他将 81 岁作为 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 ”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

22、当和事佬。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 ,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 “今译”早已有之。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 。 “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23、。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1956 年,50 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 。他静坐在 9 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

24、 ,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 ,诚如斯人。(选自南风窗 ,有删改)相关链接: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 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 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

25、光)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选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26、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 “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 。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D 周 有 光 晚 年

27、研 究 中 国 , 他 认 为 了 解 自 己 的 祖 国 最 难 , 体 现 出 他 不 以 名 人 自 居 , 坦 陈 自 己 困 难 的 谦逊 品 质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A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C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D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

28、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周有光“老而不朽”的理解。【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文章从周有光的性格、学习态度、学术成就等方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代文学大家的风范和人格魅力。1B【解析】A 项, “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理解错误,按照文本表述,周有光反对的是复古风,而不是学习文言文;C 项, “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理解有误,原文中“不知道读者会不会嘲笑”是周老的自谦之词,后文也补充了读者对他作品的态度,是给予了很高评价;D 项, “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理解不准。周老在这里不是谦

29、逊,而是“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2B老的话属于口语,但作者的语言并不是口语化的。3面对衰老乐观坦然地接受;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品行展现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境界,成为后世典范,是年轻人的榜样。【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周有光的“老而不朽” 。回答问题要准确判断“不朽”的内涵,即虽然年事已高,但没有衰败之心,自身仍在不断完善中;另外,还可以理解为他在晚年留下的不朽的著作,不朽的拼搏精神等。按照这样的思路,统观全文,可以按照文章介绍的顺序进行概括分析。如“将 81 岁作为 1 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 ;85 岁时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

30、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 ;“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影视与音乐岂能“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意指事物间完全不相干。近几年,在影视作品的音乐中,一种“风马牛”病传染开来。音乐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元素,二者结合得好,就会让音乐和影视作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患上“风马牛”病的影视音乐和作品却是水油分离,甚至矛盾重重。影视音乐“风马牛”病最常见的表现是:不管时间、地点、人物、动作、语言、情节、情景,只用一个电子编程的一个乐句甚至一个动机、一个鼓点、一个效果音响贯串始终,音乐成了橡皮泥、万能胶。“风马牛”病的另一种症

31、状是音乐“拿来主义” 。例如,电视连续剧我的故乡晋察冀 “拿来”了父老乡亲做主题歌。 我的故乡晋察冀是一部抗日剧,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怀。而父老乡亲这首歌创作在改革开放以后,表现的是父老乡亲的勤劳善良,在创作意图和歌曲元素上与抗战风马牛不相及。如此张冠李戴地“拿来” ,是不是有些滑稽?还有一部电视剧猎杀 ,竟然“拿来”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做主题音乐。两者不仅主题不相干,使用时也经常张冠李戴。该剧中修女为外国神甫上坟的情节, 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为背景音乐响个不停实在荒唐!除了内容上的“不相及” ,有些影视作品选用音乐时甚至不考虑史实。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中有一场重庆解放庆功大会的戏,一首大

32、合唱作品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是表现重点。而这首歌是 1952年 8 月为纪念“八一”建军节,在北京举行的全军第一届文艺会演上,由西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并推出的,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怕艰难困苦进军西藏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三年后才创作出来的大合唱,被电视剧解放大西南提前拿来“登台亮相” ,岂不是笑话?影视音乐的“风马牛”病,不仅使自身脱水变形,而且对影视作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解力。其实,这种病的病根很简单:创作者本就欠缺音乐常识,又遇到创作浮躁的大气候,病态影视音乐的产生几乎是逻辑的必然。影视音乐的“风马牛”病,需要治治了。(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影视音乐“风马牛病”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

33、点的一项是A “风马牛”病,是指近几年在影视作品的音乐选用中,出现的影视音乐与作品内容极不相符的情况。B “风马牛”病最常见的表现是:不管作品时间、情节等具体内容,只用一个乐句甚至一个动机等贯串始终。C “风马牛”病还表现在音乐上的“拿来主义” ,在创作意图和歌曲元素上不顾作品内容,张冠李戴,滑稽可笑。D “风马牛”病还表现在有些影视作品选用音乐时甚至不考虑史实, 猎杀在音乐选用上就出现了这种现象。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音乐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元素,患上“风马牛”病的影视音乐和作品,即使二者结合得再好,也可能会矛盾重重。B 我的故乡晋察冀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怀,而父老

34、乡亲这首歌的主题与此却不甚相符。C 解放大西南错误地采用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作为表现重点,犯了时间上的逻辑错误。D 影视音乐的“风马牛”病,对影视作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解力,所以在创作中应减少影视音乐的使用。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影视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动作、语言、情节、情景,都会影响影视音乐的选用,不能把某些音乐当成万能胶。B “风马牛”病是近几年在影视作品的音乐中传染开来的,在此之前,影视作品与音乐配合得相得益彰,并未出现问题。C因为创作者没有音乐常识,所以产生了病态影视音乐,创作者应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D作者在文末说:影视音乐的“风马牛”病,需要治治了。这表现出

35、作者对影视创作者的极端厌恶和强烈不满的情绪。1D【 解 析 】 猎杀在音乐选用上出现的是 C 选项所说的“拿来主义”的毛病,并非不顾史实的问题。2B【 解 析 】 A 项,自相矛盾,患上“风马牛”病的影视音乐和作品,二者之间必然会矛盾重重,也就不可能结合得好。C 项, 解放大西南并非全剧都把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作为表现重点,只是在其中一场重庆解放庆功大会的戏中如此。D 项,对影视作品中的“风马牛”病,应该有病治病,减少影视音乐的使用是一种回避问题的错误做法。3A【 解 析 】 B 项 , 影 视 作 品 与 音 乐 的 配 合 在 近 几 年 之 前 是 否 有 问 题 , 本 文 中 并 未

36、提 及 , 不 可 妄 断 。 C 项 ,原 文 中 说 的 是 创 作 者 “欠 缺 ”音 乐 常 识 , 并 非 “没 有 ”。 且 病 态 影 视 音 乐 的 产 生 还 有 “遇 到 创 作 浮 躁的 大 气候”的影响。D 项,应是作者对影视创作现状担忧,而非“对影视创作者的极端厌恶和强烈不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乡野诗韵水缸:静悟的诗人水缸待在锅沿旁,水缸里不断清水。那些清粼粼的水,是活泛日子的水,是从遥远的雪山蜿蜒千里万里,从大地的深层输送到村庄地下的水。水源是一口老井,老井的青石板上爬满青苔。唯独站人的地方,踏出两个浅浅的石窝子。村里人汲水,必要俯下身来,低下头来

37、,如同感恩这天地之水,以澄明,以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水缸放在厨房里,厨房就是一架低矮的土屋。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长在墙头上的草,撑不了几天就会蔫头巴脑。分工,不管大小,一二三四往下排,大哥二哥不在家,为了挣得自己岁月里的那条活路远走他乡,三哥保家卫国去当兵,家里就剩下父亲和我两个男人。当然,父亲已经行动不便很多年,挑水的重担就落在二姐三姐和我的肩膀上。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背地里,我狡黠地告诉父亲,我爱出锤子,小小的一只手,像握紧的螳螂爪子,这样,二姐和三姐的剪子就不得不敛去锋芒

38、。恍惚的记忆里,好像两个人忽然背过脸去,吃吃地笑起了什么。水缸里的水常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药,割草喂牛,拣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的井井有条。我呢,顽皮的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车,说我才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剪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

39、水就是水缸的心思,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我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样子,父亲站在远处看着,我把两只脚踏进两个浅浅的石窝子。井绳三米多长,就像一条联系天与地,现实与梦幻的线索。我要学会和大地对话,我要学会向一口老井致意,我要学会向滋养生命与灵魂的水,倾诉心中太多的感恩。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盛在水桶里,就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可是我的肩膀实在瘦弱,可是我的力气实在还不够充裕。扁担硬生生地硌在肩膀上,不是前面高后面低,就是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一次,两次,直到脚步渐渐沉实,直到肩膀足够坚强,盛在水桶里的水,再也不会像闪闪的碎银一样,泼洒一路

40、。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水缸是陶制的器皿。在乡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浅浅的水缸。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里盛放的是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水缸不会歌唱,煮好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果腹生在乡村屋檐下的我们。吃剩的饭食,母亲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水缸是父亲

41、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背回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的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年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的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泠泠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原文有删改)1文章以水缸为主要描写对象,为什么开头两段从描写水源写起?2

42、结合第段,请简要概括水缸的形象特点。3结合全文,鉴赏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并解释其含意。(1)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水就是水缸的心思,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2)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4文章是如何借“水缸”这一物象来表现主旨的?1水缸里不能缺水,必须说明水的来源。水源纯净、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烘托了作者家人的形象,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为下文挑水的情节做铺垫。后文写姐姐抢着挑水, “我”挑水等情节,都是通过介绍水源做出的铺垫。2水缸不悭吝(无私),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滋养万物)。【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43、能力。第八段内容,介绍了水缸的特点。回答问题可以通过“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概括水缸无私的特点;“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概括出水缸恪尽职守的特点;“我们” “母鸡公鸡” “鸟儿”都受惠于水缸,可以概括出水缸滋养万物的特点。3 (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缸内敛的特点,水缸里的水见证了姐姐们对“我”的爱护,也见证了“我”的自作聪明,让“我”感到惭愧。(2)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水缸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中使用的修辞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1)句“水缸不说话”拟

44、人的修辞,写水缸默默不语,却包含了姐姐们对“我”的关爱。清净明亮的水里,照见了“我”的灵魂,表现出“我”知道真相后的感激和惭愧。(2)句运用比喻的修辞, “诗句”不都是“绚丽的羽翎” ,强调了水缸表面的简单质朴,表达了作者对水缸内涵的赞美。4水缸为家庭默默奉献,恪尽职守,滋养“我”的家人。表达了对水缸品质的赞美。水缸伴随着“我”的成长和成熟,让“我”懂得了爱与感恩。水缸的精神与父亲和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相交辉映,见证了他们对家庭辛勤的付出,表达了对家人的感恩与赞美。水缸象征了原始质朴的乡野诗韵,表达了对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的缅怀。【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篇散文的主

45、旨由水缸到水缸代表的乡村生活层层深入。文章开始,介绍了水缸里包含的姐姐们的爱,由挑水表达了“我”对亲情的感激;之后介绍了水缸让“我”学会了感恩和担当,感恩于姐姐们的爱,感恩于水缸的滋养, “我”也要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之后介绍了水缸的无私和恪尽职守,这样的品质和默默无闻的父母非常相似,由此表达了对家人的赞美。最后表达了对水缸代表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杨丽萍,生命的旁观者张忆耕1989 年,杨丽萍带着自编自演的独舞雀之灵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美妙的倩影。时隔 23 年,杨丽萍携新作雀之恋再次回到春晚观众的视线中,这一次她的表演被赞为:“美得令人窒息。

46、”很多人惊讶于她的肩、手、腰都像二十几年前一样灵活,完全没有岁月之感。上天似乎格外眷顾她,时光只是悄然流走,却不曾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个精灵一般的舞者已经 54 岁。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里,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刚从云南抵京的杨丽萍。杨丽萍一身蓝绿色孔雀长裙,一对垂至肩头的孔雀翎羽耳环,披散着乌黑长发,迎面款款而来。落座后,她体贴地为记者点了一杯咖啡,但并不多作寒暄。记者:舞蹈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杨丽萍:对我而言,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它还是一种传递,是我对世界的观察和与世界的对话。从技术层面看,动作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我更注重表现跳舞时的状态和自然合二为一,抒发出一种爱的信息

47、。舞蹈包含了我对生命的所有感悟。记者:您的舞蹈常被贴上“原生态”的标签,如何解读这种特质?杨丽萍:这里的原生态并不是原始,而是一种态度,我们主张的是这种代表了原本生活的态度淡然、朴素、宁静而致远。这对当下的人很重要。记者:很多人评论您的舞蹈有种超凡脱俗的“灵气”和“仙气” ,这些都是从何而来?杨丽萍: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性。我排云南映象时,从来不指导团员的舞蹈,顶多就是排排队形。在云南,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灵性,树叶都会跳舞,我和这些舞蹈演员一样,都是从自然里学跳舞。记者:在舞台之外,您喜欢做些什么?杨丽萍:打坐、冥想、听音乐、晒太阳、观察周围的一切。打坐很有意义,抽出时间来,回想自己,观察自己,

48、找到零的出发点。记者:您在日常生活中也追求舞台上的那种完美吗?杨丽萍:我的生活很平实,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生命本身是短暂的,春刚开始,就面临着冬天。所以说生命的意义特别美好,但同时也让人忧郁,而人在面对这一切时更需要宁静的状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我也并非天生就能掌控得好,我也会有欲望、烦躁、苦闷,但不能肆意纵容这些负面的情绪,要学会让自己平静。穿一件有品位的衣服,喝杯咖啡,听到好听的音乐,看到一朵花开放,我都能感到幸福不已。记者: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缺乏幸福感,但我觉得您是一个感知幸福能力很强的人。杨丽萍:幸福并不是奢侈的东西,它随时存在。幸福和拥有多少并无关联,它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49、,是一份平衡的情绪。自己让自己过得好,能做到这点,这个人就特别幸福了。记者:您曾说过自己是生命的旁观者,如何解读这样一个人生定位?杨丽萍:有人来世界享乐,有人来索取,而我就是想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甘露怎么凝结。我只想体会生活,而不是向生活索取什么。其中给予和回报都是自然发生的。就像一棵树,它就默默站在那里,但大自然会给它回报。记者:您害怕衰老吗?会一直这样跳下去吗?杨丽萍:舞台是短暂的,生命也无常,不要奢望能永葆青春,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怕也没有用,还是要无畏一点。我一直记得村里有个老太太,老到腰都弯了,还是握着树叶一直在跳舞。我也想像她一样在水边、在树旁、在云下,永远舞蹈。 两小时采访下来,杨丽萍的表情一直淡淡的,甚至可以用静穆形容。回答记者提问时,她总会不自觉地凝望桌上的那杯咖啡,一只手托腮,语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