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 19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2018 苏州期初调研)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幻莫测。 A.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B.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C.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D.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2.(2018 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政府 14 日决定驱逐 23 名俄罗斯外交官。俄罗斯外交部表示,将很快进行反制
2、措施。B.电影红海行动上映 27 天,票房突破 33.94 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榜亚军,仅次于战狼 II。C.北京多家糕点店因涉嫌“鲍师傅”注册商标专用权被举报,工商部门将结合商标权利人的相关诉求,进一步调查核实。D.今明两天,我国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等地气温将下降 68,部分地区降幅超过 10以上。3.(2018 苏州期初)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谷雨 惊蛰 白露 大雪 小雪B.上元 清明 寒食 七夕 重阳C.鸡鸣 平旦 日出 日中 黄昏D.志学 弱冠 而立 花甲 不惑4.(2018 如皋三测)下面四组名人对联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
3、抛热血;竭肱股之力,继之以死,独留表白在人间。兵甲富于肠中,一代功名高宗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抔故土,还留胜衣冠。A.于谦 范仲淹 文天祥 史可法B.文天祥 范仲淹 于谦 史可法C.于谦 文天祥 史可法 范仲淹D.文天祥 史可法 于谦 范仲淹5.(2018 如东中学模拟三)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之始,我们由文本之外进入想象。我们尝试着搜集足够的信息来感知文本。 , , 。 , 。 ,但是找寻的意义较为肤浅,只有宽度而无深度。 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可得的线索来生成
4、意义但它也是我们与自身对话的肇始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文本世界中虽然我们尽可能找到了许多线索虽然这种猜想并不可靠因为可供形成理解的信息很少A. B.C. D.二、名句名篇默写(8 分)6.(2018 苏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2) ,泠然善也。(庄子逍遥游) (3)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4)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5)此中有真意, 。(陶潜饮酒)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7)子曰:“ ,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三、现代文阅读
5、(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2018 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漫话高雅与通俗金开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剧被归为“高雅艺术”;由此类推,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等势必亦将归于“高雅”。不久以前,还见到有的报道把苏州评弹归为“高雅艺术”;那么,如评书、大鼓等各种地方曲艺也就都将归入“高雅”之列了。然而,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些艺术之所以曾经大为兴盛,并非因为今人所谓的“高雅”,而恰恰是因为它们通俗。唯通俗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小楼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钱豹,街头巷尾的顽童便纷纷学喊“闪开了”。戏曲艺术是通俗的,然而却雅俗共赏。所以苏州评弹虽为地道的通俗艺术,但却不
6、乏高人雅士成为“书迷”。“高雅通俗”的分类之所以概括不确、不大说得通,主要因为在逻辑上这个分类并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类不周延。比如说把一群马分为公马与母马,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根据同一个标准(性别)来分的;倘若分为公马与白马,这就不可以,因为公马同时可以是白马,又无法包含母马中的非白马。就文学艺术的品种而言,高雅的创作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可以包蕴着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类中却没有着落。与高雅对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谓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与恶俗。不能因为“通俗”一词“不幸”带了一个“俗”字,便认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看
7、看许多文章所做的“高雅”与“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观,其间隐隐约约含有一种想法,即凡是现在不大兴旺、欣赏者不多、反应冷落的便是“高雅艺术”;反之,欣赏者众多、反响热烈的便是“通俗艺术”。文学艺术作品应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为此力求雅俗共赏乃是创作的光明大道。当然,世界上也确有真正高雅而不易为大众所理解、接受的作品。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雅”与“通俗”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乃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与通俗两个特征,这可以从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杂剧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一直说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真可谓其例不胜枚举
8、。现在如把“高雅”与“通俗”截然分为两类,恐怕过去和未来的文学艺术史都该换一种写法了,然而事情是绝不会这样的。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类呢?答曰:可以。例如分为高雅与低俗可以,分为精品与次品也可以。但这种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只能在同一种文学或艺术中进行,而决不能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例如同是电视剧,却有高低之别;同是相声,却有雅俗之分。然而决不能认为电视剧比相声高雅,或小说比诗歌低俗。不同的文艺是不同的创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种之间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的。(选自群言,有删改)7.联系上下文,阐释第段中画线句的含意。(6 分)答: 8.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述层次。(6 分)答: 9.在作者
9、看来,文学艺术作品分类应避免哪些误区?(6 分)答: 答案精解精析1.答案 B 第一空所说的交往是君子之交,因此应填“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用于形容男女之爱。第二空所填词语应是形容作画的,“清新”更合适,“清澈”的使用对象多是水。第三空所填词语应是形容写文章富于变化。“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接连不断。“跌宕起伏”形容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用“跌宕起伏”更合适。2.答案 B A 项“进行”与“措施”搭配不当。C 项成分残缺,“涉嫌”后可加“侵犯”。D 项“超过以上”用词重复。3.答案 C A.小雪在大雪前。B.寒食在清明前。D.不惑在花甲前。4.答案 A 此题注意抓住对联中
10、的典型的和人物相关的句子“独留表白在人间”“忧乐关乎天下”“丹心碧血照千秋”“尽是孤臣泪”等来分析。5.答案 B 这段文字围绕“阅读之始,我们由文本之外进入想象”展开,阐述的是“阅读之始”的体会,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来看,六个分句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三个分句,第二部分包含两个分句,第三部分只有一个分句,而这一个分句又与后文“但是找寻的意义较为肤浅,只有宽度而无深度”连为一个整体,从意思的关联角度来看,后面说到“找寻的意义”,且使用了“但是”这一表转折的关联词,由此可以确定应放在最后,“虽然”与后文的“但是”构成转折关系,“我们尽可能找到了许多线索”中的“找到”与后文的“找寻”相连,这就排除
11、了 A、C、D 三项。再分析剩下的几个句子,中的“虽然”与中的“但”构成转折关系,且中的“它”是指中的“这种猜想”,应放在一起;“虽然这种猜想并不可靠”是指“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文本世界中”,故放在前;中的“因为”和中的“所以”构成因果关系,故这两句放在一起。6.答案 (1)虽有槁暴 (2)夫列子御风而行 (3)恐年岁之不吾与 (4)举匏尊以相属 (5)欲辨已忘言 (6)濯清涟而不妖 (7)不患人之不己知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7.答案 “高雅通俗”这一分类在逻辑上没有依据同一个标准,因此高雅的创作可能是通俗的,通俗的创作也可能是高雅的,两者所指的作品会有所重合;高雅的和通俗的作品之和不能穷尽
12、所有创作,即这一分类无法包含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解析 联系画线句前文可知,“高雅通俗”这一分类在逻辑上没有依据同一个标准。由“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可知,高雅的创作可能是通俗的,通俗的创作也可能是高雅的,两者所指的作品会有所重合。根据“分类不周延”,同时联系下文可知,高雅的和通俗的作品之和不能穷尽所有创作,即这一分类无法包含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8.答案 首先,从文学创作角度提出应追求雅俗共赏的观点;接着,指出雅俗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雅、俗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并以具体作品说明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兼有雅、俗两个特征;最后,否定了将“高雅”“通俗”分为两类的做法(得出雅、俗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共存的结论)。解析 第 1 句提出论述观点“文学艺术作品应追求雅俗共赏”;24 句阐述了雅俗不是对立的观点,并且举例论述文学艺术作品雅俗兼有;第 5 句得出了雅俗共赏的结论。9.答案 避免在逻辑上不按同一个标准的分类;避免出于直观的分类;避免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解析 首先确定表达作者观点的段落和语句,然后再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由第段可知,要避免在逻辑上不按同一个标准的分类;由第段可知,要避免出于直观的分类;由第段可知,要避免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