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931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中考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中考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年中考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伯夷、叔齐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

2、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一)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徂:通“殂”,死B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帮助C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厌

3、:厌恶D余甚惑焉 惑:疑惑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则群聚而笑之B及饿且死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C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吴之民方痛心焉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ABCD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的表

4、现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态度一致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答案与提示1C(通“餍”,饱)2A(两个“而”都是表承接。B为副词,将要;为语首提起连词,再说。C为代词,代指武王伐纣,“以暴易暴”的行为;表劝勉语气“一定要”。D为词尾,“的样子”;为代词“他”)3D(排除。是伯夷、叔齐仰慕西伯昌仁

5、爱;写武王的“不义”行为)4B(反证“天道不公”,未“与”善人)5(1)伯夷、叔齐觉得武王所为很可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2)孔子(曾)说:“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不能同他谋事。”译文有传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想册立叔齐为太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车载着灵牌,尊西伯为文王,向东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诤谏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

6、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吗?”武王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搀扶他们让他们走开。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乱政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坚守节义,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力取代暴行啊,还不知道这样做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有人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难道不可以称得上是好人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

7、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回好学。可是颜回常常贫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跖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品德标准啊!这些都是很显明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做犯法坏事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渥,几代不断。而有的人居住都要选择地方,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正的事不奋发去做,然而遭遇灾祸的,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呢?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也就是说各自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