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9076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检测(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阅读题(4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孔孟毕竟是两家宋志坚孔孟被“硬捏合拢” 说,是施蛰存先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来的。仅凭这一点,即可知施先生在古代文史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施蛰存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 施蛰存 闲话孔子) 施先生给出的这个答案,是能使人信服的。(施文中说是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一点恐怕是弄错了)以我之肤浅,也能列举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若干区别。例如,孔子衡量人的价值的“尺” 是爵位 ,

2、在孔子那边,是以爵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价值却有爵、齿、德三把标尺;孔子之“ 仁”关注的是“礼”,重在束“ 下”,孟子之“ 仁”关注的是“民”,重在规“上”;孔子的“四绝”( 论语子罕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 孟子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偏重人性。仅此三条,便可证实“ 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哪怕是被合称为“孔孟之道”的孔与孟也都“ 自成一家”。当然,孔子与孟子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其一,他们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与时俱进;其二,他们都“行仁义之化 ”,缺陷

3、是对“利”绝对排斥;其三,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色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孔子与孟子还有一点相同的,就是他们对于“法先王之道,行仁义之化”,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孔子困于匡邑之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孟子则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对充虞说 :“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是谁呢?”两者相比,孔子说得比较含蓄 ,孟子说得比较直露。但对于孟子来说,这并非狂言。例如,“仁义之化”而为“ 仁政

4、”,“先王之道”而为“王道”,或许就是他对儒家文化的贡献,至少在论语之中,未必能够找出这两个概念。由此观之,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儒家,未必有错。但我们现在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不能什么事情都只注意合,而不学会分。合的好处是易记,一下子记住了两个“子”,要用时一言以蔽之,仿佛占了大便宜; 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那还是要分开剖析才行。既能综合,又能分析,庶几可算得研究。如果只会笼而统之地说个大概,那只能蒙人蒙己罢了。现在有些自称搞国学的,看似无所不通,其实也就知道些笼而统之的“蒙法”,从不肯下功夫深入进去。对这种学问,我们要警惕。(选自文汇报2010 年 8 月 9 日)1

5、 作者认为 “孔孟毕竟是两家”,下列不能成为他的依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和尺度是不一样的。B.孔子和孟子在“ 仁”上的关注内容和约束对象不相同。C.孔子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具体的人生遭遇是不相同的。D.孔孟二人在重天理还是重人性上的认识是不相同的。解析 “孔孟毕竟是两家”, 指孔孟思想不同,而不是遭遇不同。答案 C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孔子相比,孟子在认识评价人的价值标准上要多元化一点。B.孔子和孟子思想上都具有保守性,都很难被当时的当权者接受。C.孔子和孟子在宣扬礼教、仁政上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D.孔子含蓄,孟子直露,但是他们对儒家

6、文化的贡献是同样大的。解析 “对儒家文化的贡献是同样大的”一说,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 D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被硬捏合拢说”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施蛰存在古代文史上的造诣。B.施蛰存认为是司马迁捏合了孔子和孟子两人的思想成为一种思想,这个观点能使人信服。C.论语中找不出“ 仁政”“ 王道”这两个概念,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孔孟具有相同之处。D.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到儒家是现在研究国学的人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我们都需要警惕。解析 B 项,作者只是认可“ 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这个观点,并不认可“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个观点。C 项,找不出“ 仁政”“王道

7、 ”这两个概念是说明孟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 D 项,原文是“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儒家,未必有错”,作者并没有说这是教训,只是说要从中吸取教训。答案 A二、课内文本阅读(7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45 题。阁 夜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4 这首诗中 ,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凄凉身世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做具体分析。(4 分)参考答案 以“鼓角”“野哭” 写乱世之音 ,以星影“ 动摇”暗写乱世之象,都寄托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在这样的景况下,他独处天涯,远方亲友音信全无,这自然又勾起了

8、身世凄凉之感,然亦无可奈何,只能“强移栖息一枝安”而已。5 请找出诗中哪几个地方用了典故,试举其中一例分析其用典的妙处。(3 分)参考答案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三句用典。 如“三峡”一句表面写夜中所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联系典故出处(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便可以认识到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是“百姓劳于兵革”,诗人深以为忧。诗人用典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典。三、课外文本阅读(24 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67 题。(8 分,每小题 4 分)甘 草 子宋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9、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6 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 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参考答案 具体景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愁苦的原因是“无侣”( 或“单栖”)。7 结尾两句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在写法上有何新意?参考答案 结尾两句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 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89 题。(8 分,每小题 4 分)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唐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10、。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8 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参考答案 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9 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1)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2)扣诗题“旅次”( 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011 题。(8 分,每小题 4 分)一 丛 花溪堂玩月作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

11、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 陈亮(1143 1194):字同甫 ,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鸣桹: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 湘水之神。10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这一幅美景。参考答案 (1)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 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桹” 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幽静之美)(2)虚实结合 :“隔烟村鱼

12、龙惊起”为词人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11 指出下阕中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意深远的艺术效果。表达题(80 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1)这种文人画的萌生和禅宗日盛息息相关,参禅的僧人和文人 ,他们不守世俗礼法,从内心发掘精神资源。 (2)卫礼贤慢慢发现: 陈夔龙是一个很严肃的人,

13、却故意装出 的样子,以避免受到迫害。 (3)曾为万千文艺青年膜拜的长发飘飘、 的黄磊老师 ,自打结婚生子后就蜕变成了邻家大叔。 A.放浪形骸 放荡不羁 风流倜傥B.放荡不羁 风流倜傥 放浪形骸C.风流倜傥 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D.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 风流倜傥解析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 放纵任性,不受约束。风流倜傥:才气横溢,英俊潇洒,不拘礼法。(1)句由“他们不守世俗礼法”可知应用“放浪形骸”,(2) 句由“ 严肃的人”“故意装出”可知应用“放荡不羁”,(3)句用“风流倜傥”,“风流倜傥”是褒义词。答案 A13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A.一

14、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D.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 的问题。解析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搭配不当,“ 立场”不能“ 持着”,可改成

15、“站在守护童年的立场”。B 项 ,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可以删掉“是否”,或者把后面改成“关系到我省经济能否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有无福祉”,另外关联词语有误,把“就” 改成 “所以”, 还有最后一句话缺主语,增加“我们”。C 项,结构混乱 ,“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改为“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或“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最后一句要改成“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的家长”。答案 D14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大量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飘散在日子的深处。 它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 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 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经在历史的

16、烟尘里隐退 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 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A 实际上 可是 由于 / 难免 才能B / 然而 因为 而 未免 于是C 尽管 可是 因为 于是 / 最后D 虽然 但是 / 而 不免 终于解析 第处依句间关系排除掉 A、C 两项,第处“难免”,不容易避免;“未免”,不能不说是( 表示不以为然);“不免”,免不了。第处“终于” 强调出现某种结果很不容易,“最后”是“首先”“其次”等词语后出现的词语,“才能”是在某种条件后才会出现的词语。综上确定答案为 B 项。答案

17、 B15 请拟两条以 “注意交通安全,拒绝酒后驾驶”为主旨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每条不超过 20 字)(5 分)答案示例 (1)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2)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16 下面是教师指导态度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PM 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 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 ;M 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m 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结论。(6 分)参考答案 教师越慈祥、越亲切引起的学生的敌对情绪就越少,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容易引起学生

18、的敌对情绪。五、写作(60 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有一只蜗牛,计划干一番事业。它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 3 000 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 3 000 多年。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于是它不胜悲哀,最终枯死在蓬蒿秆上。树林中的小动物知道了,聚集在一起议论这件事。蚂蚁说:“呵呵,不自量力的小蜗牛,自作自受。”蜜蜂说:“脚踏实地最重要,不能好高骛远。”云雀悠然神往:“到泰山去,不错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梦想真是个好东西。”狐狸想:“这只小蜗牛,如果不自怨自艾,果真向东爬去,现在会是什么情景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本题有多种入题角度,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其实,小动物的对话揭示了写作的多元视角。但是必须扣住文题材料,从材料中选择立意角度,而不能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材料的主角是蜗牛,谈及的主要是蜗牛与梦想、梦想与现实、梦想与行动等的关系。材料中蚂蚁、蜜蜂、云雀等的话,为确定作文的立意给出了思路。因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 怎样面对困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