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565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注意事项:1、 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 必须在答題卡上答題,在萆稿纸、试題卷上答題无效;3、 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題題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 请勿折叠答題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5、 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6、本学科试卷共27道小题,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积累与运用(共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纯粹(cu) 鞠躬尽萃 亘古(gng) 持之以恒B契约(q) 锲而不舍 威慑(sh) 蹑手蹑脚C斑

2、斓(ln) 力挽狂斓 仰慕(m) 蓦然回首D拙劣(zhu) 相形见绌 真谛(d) 根深缔固【 答 案 】 B 【解析】A“鞠躬尽萃”应写作“鞠躬尽瘁” ,“亘古” 应读作(gn);C“ 力挽狂斓”应写作“力挽狂澜” ,“仰慕”应读作“ yng m”;D“拙劣”应读作“ zhu ”,“根深 缔固”应写作“根深蒂固” 。故选:B注意【亘古】读音为 gn g,意思是自古以来;整个古代。出自读陆放翁集。海桐也有同名小说亘古。【鞠躬尽瘁】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拼音是 j gng jn cu,指小心 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1 出自三国 蜀汉诸葛亮后出师表,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力挽狂澜】拼音是l wn kung l n,比 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 败为胜。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等。出自唐韩 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仰慕】读音为yng m,指敬仰思慕,就是崇拜一个人 ,当然表示喜欢 ,不 过不一定是男女的喜欢。【拙劣】拙 zhu 笨,不灵巧:笨拙。弄巧成拙。拙劣。谦辞,称自己的:拙作。拙见。拙笔。拙著。【根深蒂固】拼音是gn shn d g,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也写作“根深柢固”。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 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

4、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 读课下注释 ,多查字典等工具书。判断字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根据 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 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 b 与 p,j、q、x 的区别,n、 l 的区别,z、 c 的区 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辨 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走

5、进长沙,品味生活,你可以漫步西园北里的麻石步道,聆听百年名校的朗朗书声。任凭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也可以徜徉太平老街,感受沉淀的斑驳时光,在岁月中找寻自己的足迹;还可以信步贾谊故居,浏览大师之作,感叹他的文不加点,才华横溢当然,你也可以静坐杜甫江阁,迎着湘江夜风,品清茶,听湘曲,与三五好友一起享受天伦之乐。A聆听 B 徜徉 C文不加点 D天伦之乐【 答 案 】 D【解析】试题分析:A.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 语出汉杨雄 法言 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 鉴莫近於斯矣。”,聆字从耳从令,令声。“令”意为“ 吩咐”。 “耳 ”与“令” 联合起来表示“倾听吩咐” ,本义是倾听吩咐。引

6、申义为倾听。聆听是敬辞 ,主 语只能是说话 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使用正确。B.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淮南子人间训等书均有记。使用正确。C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 须修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 熟。出自 汉祢衡鹦鹉赋序 :“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示例:援笔一挥,文不加点。使用正确。D 句中“天伦之 乐” 指老一辈 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之间的家庭乐趣,天伦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不能用于 “三五好友”,错用对象,所以选 D。常见八种类型成语误用 1、张冠李戴 2、望文生 义 3、重复赘余 4、自相

7、矛盾 5、不分轻重 6、不辨色彩 7、不合逻辑 8、不当修饰。判断词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 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答 案 】

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判断。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 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 (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 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大约三分之一左右 ”语义 重复。改为:大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 B 介淹主, “通过使-” ,使句子缺主语,去掉“通 过”或“使” ;C 句式 杂糅,“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句式杂糅,改为“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 或“是他们怀念那个 时代的原因”。答案为 D。【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

9、表达运用 E。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它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A B C D【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认真阅读所给的5个句子可知,此语段属于议论文,论证严密,分别从外因和内因来论证

10、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和目的,可借助指代词顺利加以排序,“ 这种期望和要求”指代“-的期望,-的要求。”紧密相连;“-这一目的”指代“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紧密相连;“”组合在一起的只有A项,秒杀答案A.本段文字的论证思路是:根本遵循-期望和要求-教育目标-制定的目的-目的指引、依据。考点探究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

11、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中考语文句子排序题答题技巧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做句子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把握语段特点。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段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中心句常在段首,有时在段尾,极少在中间。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对于描写性语段,一般要从描写对象、描写内容、描写角度、描写顺序、事物特点、段落结构等方面入手。第二步,理清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

12、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第三步,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

13、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14、。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在给句子排顺序感到比较困难时,我们还可以先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然后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从而完成排序。第四步,联读语感检验。在完成前面三步之后,将初步排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感觉不对的地方,如果有,给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B朋友的父亲

15、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答 案 】 B【解析】试题分析:B 项用词错用对象,“令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敬辞。称对方的母亲,句中指朋友的父亲,用语不当。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 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 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 语,一般对人。“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

16、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 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 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 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 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 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是比“简明、连贯” 更高一层的要求。【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准确、鲜明、生 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6综合运用 (共6分)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古诗分类】

17、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 (2分,只填序号)仍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 案 】 【解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王 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 适生活以及情趣,描 绘了诗 人月下独坐、 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显然不宜放在“ 思乡”主题类,答案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

18、,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 穷。浊酒一杯家万里”, 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 ”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 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 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意思是: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

19、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 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 现的故乡景色:“ 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 杜陵梦” ,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 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考点

20、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2分)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谜面)_。(谜底)陆游【 答 案 】 示 例 : 生 梦 铁 马 冰 河 , 死 悲 九 州 未 同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谜语,进而考查知人论世。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一般由谜面、 谜目和 谜底三部分组成。有些运用迷格制成的灯 谜还有迷路。

21、如:第一个教室(学校用语),谜底:先进班级(作“最先进入班级”解)。这里“ 第一个教室”是谜面,“学校用语”是谜目,“ 先进班 级” 是谜底。谜面:谜面是灯谜的主要部分,是猜谜时以隐语的形式表达描绘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的说明文字。谜目是给谜 底限定的范围,是 联系谜 面和谜底的“ 桥梁”。它的作用有点像路标, 给人指明猜测的方向。谜底就是 谜面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谜底字数一般很少,有的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组、有的是一种事物的名称或者动作,最多也不 过 是一两句诗词。根据题目中的“(谜底)陆游”,我们可以根据他是南宋爱国诗人这一点来设计谜面。我们学过他的爱国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22、,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 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用其中的名句设计谜面: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准确、鲜明、生 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3)【新闻撰写】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2分)_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

23、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答 案 】 古 诗 词 诵 读 比 赛 圆 满 结 束 。【解析】 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五要求】(1) 题文一致。事实要与内容完全一致。(2)一语破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 实。(3)简洁明快。锤炼字句,适当采用简称。(4)旗帜鲜 明。明确的是非、 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生动形象,注意选词,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 标题,不 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 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

24、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解答此题,先看题干,题干已经提示了主体:古诗词诵读比赛,事件:比 赛结束;再看正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用一个词语概括,“ 圆满”。组织 答案为: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古诗词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1)秋风岁寒,茅屋有情。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安得广厦千万间,_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2)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

25、品性,正如周敦颐爱莲说所说:_,_。(3)人有情,花有性。即使坠成片片落红,也不忘自己一片奉献之心,恰如龚自珍已亥杂诗所言:_,_。【 答 案 】 ( 1)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2)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 3) 落 红 不是 无 情 物 ,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和理解性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1)小题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2)(3)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难度稍大,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小题 1 注意“庇 ”“俱”的写法。小题 2 注意“ 淤”“濯”“ 涟

26、” 的写法。小题 3 注意“作” 的写法。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 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 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 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 叹吧,因 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

27、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 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成 为传世名句。【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著阅读(共5分)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格林童话、古希腊的

28、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B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广闻博见,历经磨难,见识了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在革命的熔炉中从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C在读书节“读对联,猜名著”的活动中,有一联是“一辆黄包车,为生活奔波,满载酸甜苦辣;三个不幸者,与命运抗争,终成一代伟人”。答案是骆驼祥子和童年。D水浒在说完一个故事后经常会出现“有诗为证”,例如“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这首“为证”之诗,就是出现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故事之后的。【 答 案 】 C【解析】试题分析

29、: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格林童话、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童年水浒传中的重要故事情节的了解。C 项,“ 三个不幸者,与命运抗争,终成一代伟人”的答案应是“名人传。名人传,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 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 多芬传(1903)、 米开朗琪 罗传(或译作米开朗基罗)(1906)、 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 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 传”。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此传记里的三

30、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 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 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 伟人。他 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 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 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 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 类的爱, 对人们的信心。 贝多芬供大家享 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基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

31、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 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 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 A。9 西游记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被孙悟空直接打死的妖魔鬼怪并不多,被太上老君、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收走倒是不少。请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3分)【 答 案 】 这 一 现 象 体 现 了 人 们 与 社 会 对 犯 错 之 人 的 包 容 与 拯 救 之 心 , 给 予 犯 错 之 人 一 个 改 过自 新 、 向 善 求 美 的 机 会 ,

32、让 故 事 少 了 一 份 血 腥 , 多 了 一 些 温 情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试图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此题设计高妙,出题人对这个有趣现象的发现可谓独具慧眼,对问题的设计发人深思,答案的示例让人心服口服。原来西游记整部作品都满溢着一颗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心,对犯错之人不也同样如此吗?西游记中被神仙收走的妖怪很多,1、 鹰愁涧-小白龙:西海龙王之子,后为唐僧坐下白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利菩萨” 2、观音院-黑熊精:本无关系,后被观音收为珞珈山“守山大神” 3、黄风洞-黄风怪:本是一只黄鼠狼,因偷吃如来灯油,被灵吉菩 萨收回。 4、波月洞-黄袍怪

33、:本为28宿中的奎木狼,因与宝象国百花羞公主有一段情缘下凡,后被召回天庭。 5、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太上老君的两名徒弟(僮子) 6、乌鸡国-假国王:文殊菩萨坐下青狮。 7、火云洞 -红孩儿:牛魔王与铁扇公主之子,后被观音收为“善财童子” 8、通天河- 灵感大王:本为观音座前莲花池中金鱼,后被观音提篮收回。 9、金兕山-金兕大王:本为太上老君坐下青牛,凭借一个金刚琢, 搅得各路神仙不得安宁,被太上老君收回。 10、落胎泉-如意真仙:红孩儿的叔叔,牛魔王的弟弟。 11、 六耳猕猴:与孙悟空、通臂猿猴等共四只猴子并称“四大灵猴”,因假冒孙悟空,被如来认出,用金钵盂罩住, 孙悟空一棒打死。 1

34、2、牛魔王、铁扇公主:孙悟空的义兄和嫂子 13、碧波潭-九头虫:碧波潭老龙王的女婿(这位置本应是小白龙的,却被这家伙横插一脚) ,被 孙悟空联合二郞神打败。 14、小雷音寺-黄眉老祖:弥勒佛的弟子黄眉童子。 15、黑水河-鼍龙:泾河龙王之子,西海龙王的外甥 16、朱紫国 -赛太岁:观音坐下金毛hou。 17、盘丝洞-七个蜘蛛精:本无关系,但后被皮蓝婆菩萨(昴日星官之母)收为下人。 18、狮驼岭-青狮:这应该是它第二次下界了 白象:普贤菩萨的座骑 大鹏:如来佛祖的舅舅(与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同为凤凰所生) 19、比丘国- 国丈:寿星的座骑梅花鹿 20、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偷吃如来佛神祖的灯油成

35、精,后成为托塔天王的干女儿 21、玉华州-黄狮精:九头狮的干孙子 九头元圣:太乙真人的座骑九头狮。 22、天竺国 -假公主:嫦娥怀中的玉兔刘戈先生的话语和出题人不谋而合:西游记是一部以拯救堕落的人心与人精神为鹄的作品;西游记也是一部描写反贪题材的作品。【考点精讲】“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 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要求考生认识问题表达看法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考生的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 自己的观点” 。当

36、然, 这些观点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不然,就成的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阅读(共54分)(一)古诗文阅读(共20分)天末怀李白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 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 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君子:指李白。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古

37、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答 案 】 D E 【解析】D 项“作者在 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

38、 ”理解错误,诗人并没有与李白一起被流放,属于无中生有,李白被流放是,诗 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E 项分析错误,一“ 憎” 一“喜”并非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等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文章憎命达” ,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 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 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 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 长 蘅评:“ 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作。作于唐肃宗乾元

39、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 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 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此 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 在流放途中,从 长江经过 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 诗情感真切深 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这首因秋风感 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 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 萦绕心际。吟 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

40、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 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考点定位】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案 】 这 是 诗 人 的 想 象 之 词 , 李 白 是 亟 思 平 定 安 史 叛 乱 , 一 清 中 原 , 结 果 获 罪 远 谪 , 虽遇 赦 而 还 , 满 腔 的 怨 愤 , 会 与 投 身 汨 罗 的 前 贤 屈 原 有 相 似 的 心 境 , 这 是 对 李 白 内 心 的 揣 摩 。 ( 言 之有 理 即 可 ) 全 诗 抒 发 了 对

41、李 白 深 切 的 牵 挂 与 思 念 。 ( 言 之 有 理 即 可 ) 【解析】尾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 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 果获罪远谪, 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 “应共冤魂 语” 一句,就很生 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 投诗赠汨罗”,用一“ 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 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 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 不曰吊而曰赠, 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诗说)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 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42、【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附】白话译文 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至第15题。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43、。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注释】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剽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通经史大义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B乃因地

44、形制阵法 /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C赏罚信 / 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D名更出大猷上 /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答 案 】 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中“制”“ 信”“出”是一词多义。A项,通,都是“通晓” 的意思,所以选A ;B项,乃因地形制阵法: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 “制”,制定,制成;增其旧制:, 扩大它(岳阳楼)原来的规模。制”,规模。C项,第一个信:诚信,第二个 “信”,信任;D项,第一个“ 出” :超出,超过,第二个“ 出”,

45、发出。【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答 案 】 A【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 “之”的几种意思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 较判断各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A项和例句中的“ 之”,都是代词 ,分 别带“俞大猷”和齐国,所以选A;B项,结构助词,的。C项,助 词,调节 音节,不翻译;D项,代

46、词, 这, 这个。所以选A。文言文用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

47、”(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之”作动词用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5 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中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