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5360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论证过程、说明顺序、层次关系、过渡照应、文章线索等因素。解答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类试题,考生要注重“三析三问” 。“三析”指:1分析标题和内容。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内容等,明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比如文本说明了什么事物或概念、表述了什么事件、介绍了什么人物、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等。2分析行文思路。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大致归纳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把握文章的线索,分析围绕线索表述的内容。3分析语段的作用。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等。“三问”指:1写什么。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时,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

2、问题:文章写了什么?重点是什么?2怎么写。要注重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如何介绍写作对象的(比如人物、事件、概念、事物等)?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或说明方法?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3为什么写。可以思考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熊佛西:戏剧家的戏剧人生熊佛西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熊佛西于 1900 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乡瓘山村,从小喜欢戏剧,考入燕京大学后,在课余从事戏剧活动。1924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修戏剧。此时,他结识了就读女子大学 Bryn Mawr College 研究院的朱

3、君允。异国他乡,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1925 年 6 月 1 日,他们在纽约一教堂结为连理。1926 年,夫妇俩在美国取得硕士文凭后双双返国,定居北平。熊佛西先后任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北大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他懂现代戏剧,与京剧名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也时相过从,对书画丹青也颇有造诣。朱君允擅诗词,一手端庄灵秀的小楷,在文化圈颇负盛名。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作家。原名福禧,谱名金润,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向君,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山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 27 部多幕剧和16 部独幕剧,有 7 种戏剧集出版,撰写了写剧原理 、戏剧大众化

4、的实验等理论专著三种。对戏剧教 育 ,在当时,现代戏剧在中国还是一片荒滩,熊佛西以拓荒者的勇气,创作过一出四幕剧蟋蟀 ,由燕京大学学生演出。剧中印度幽古公主游中国,寻找“和平石” ,邂逅了周仁、周义、周礼三兄弟。弟兄仨联名向公主求婚。公主赏识其仁义礼节,宣言谁能找到“和平石”就以身相许。为独占芳心,三兄弟竟失和反目,争风吃醋,最后互相残杀。幕终,幽古公主绝望地高喊:“不要了!不要了!这地球上绝对没有能医好我的伤痕的药!我这伤痕,是永远不能医治了!”其时北洋军阀拥兵自重,北平城政治气氛沉闷。这出针砭现实的话剧刺痛了张作霖,他下令把剧作家抓进狱中关押了三天。熊佛西也因此声名鹊起,其后的代表作一片爱

5、国心曾在北平连续公演月余。地处西郊燕京及清华的大学生为看戏,晚上竟冒着严寒步行几十里进城。朱君允除偶尔在北平大学戏剧系教些课,主要精力在相夫教子。她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如其名字,蕴含着“君子千金一诺”之意。熊佛西有时也用“向君”这个笔名。那是一段琴瑟和谐的日子。“九一八事变”后,各地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熊佛西深感不能让戏剧疏离大众。1932 年前后,应晏阳初之邀,他去河北定县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 )下设的农民戏剧研究委员会,同事有瞿菊农、孙伏园、陈治策等。他们招收练习生,培养推行农村戏剧的主要骨干,成立了十几个农民剧团。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平津两地相继沦陷。熊佛西写出

6、大型话剧赛金花 ,抨击当局的不抵抗主义,讽刺衮衮诸公还不如“八国联军”乱北平时的一名娼妓。剧已完成排练,戏票也已一售而光,但当局下令禁演,理由是剧情涉及德军司令瓦德西,德国大使提出抗议。那晚,熊佛西亲临剧场,演出时间一到,大幕拉开,聚光灯照射着舞台中央的剧作家,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闻者悲愤难抑。熊佛西的政治态度,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注意。8 月 8 日上午,他们一家收拾行装,避难天津,住进英租界熊希龄(朱君允的五姑父)的宅邸。熊佛西寄人篱下,感觉多少有些不自在。此时, “平教会”催促他南下,熊佛西决定只身先走。9 月 15 日,他从英租界紫竹林码头上船,岸上朱君允挥泪告别。他 一 贯 主 张 “

7、教 育 民 主 ”,“学 术 自 由 ”, 坚 持 “戏 剧教 学 不 能 拘 束 于 课 堂 , 必 须通 过 舞 台 实 践 ”。 他 提 倡 聘用 教 师 必 须 是 “有 真 才 实 学 ,而 不 问 其 来 自 何 处 , 有 何 思想 倾 向 ”。对 于 分 析 某 一 段 文 字 的 作用 类 题 , 考 生 应 该 先 在 读 懂 文章 内 容 的 基 础 上 , 明 确 本 段 文字 在 文 章 中 的 位 置 , 因 为 段 落在 文 章 中 的 位 置 不 同 , 就 有 不同 的 作 用 。 如 果 在 文 章 的 开 头一 般 具 有 照 应 文 题 、 引 出 下

8、文的 作 用 , 而 在 中 间 一 般 具 有 承上 启 下 的 作 用 , 在 结 尾 一 般 具有 照 应 前 文 、 收 束 全 文 、 深 化主 题 的 作 用 。 同 理 , 分 析 某 一句 话 的 作 用 也 是 如 此 , 但 一 句烽火战乱, “书儿信儿,凄凄惶惶地寄” 。最初,熊佛西收到家书还常回信,也不时寄钱回家。天长日久,音问渐疏。家人只知道他到了成都。不知何时还传来风言风语,说熊佛西在四川另有新欢。朱君允起初概不相信,她知道丈夫的为人, “一个搞戏剧的,总免不了和女演员有些来往。我怎么可以为这些闲言碎语就对他产生怀疑呢?” 。话虽如此,但也不免心生疑虑。1939 年

9、 3 月, “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在成都市成平街七十三号挂牌成立。首期招生八十名,校长熊佛西称这批学生为戏剧铁军。后来,学校在原有的戏剧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音乐专业,校名也改为“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 (简称“省立剧校” ) ,分本科和高职两种学制。抗战时期,熊佛西到了桂林,有朋友开玩笑地问:“你为什么放着校长不当,跑到桂林来谋事?”他嘻嘻哈哈地支吾道:“不爱江山爱美人。 ” 爱情如同革命的润滑剂,剧作家的铁胆亦具柔肠。此时,一位艺名叫“叶子”的女性闯进了熊佛西的心扉。熊佛西与朱君允没有正式办过离婚手续,也从未再见过面。据说熊佛西在桂林曾言:朱君允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一个人完全有能力

10、抚养三个孩子成人。朱君允听闻后骂了句:“小人!言而无信!”社会舆论多把同情给予被遗弃的弱者,对移情别恋者总射以道德之箭。但由此而来会不会把本该对社会之恶的讨伐,转变为对个人责任的追究,而放弃对社会和历史的审问?对于父母的恩怨情仇,女儿熊性淑曾写道:“我们子女不是父母婚姻的审判官,无法断定孰是孰非。我现在只觉得战乱是父母婚姻悲剧的罪魁祸首。 ”(原文有删改)文章第 1 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文章第 1 自然段写熊佛西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他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肯定了熊佛西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创性,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解 析 】 本

11、 题 考 查 考 生 把 握 文 章 结 构 的 能 力 。 本 题 从 分 析 某 一 段 作 用的 角 度 来 考 查 文 章 的 结 构 , 考 生 在 解 题 时 要 注 意 结 合 文 章 内 容 作 答 。 从 内容 上 看 , 本 段 主 要 写 了 熊 佛 西 在 中 国 现 代 戏 剧 史 上 的 重 要 地 位 和 开 创 性 ,话可能还有领起或收束所在段落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也要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本段位于文章的开头,因此,在结构上,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肯定了熊佛西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创性。把握文章结构的方法有:1 概括自然

12、段的意思。2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3 分 析 各 层 次 之 间 的 关系 。而 下 文 正 好 写 其 戏 剧 创 作 的 经 历 和 人 生 历 程 。 从 结 构 上 看 , 本 段 出 现 在 文章 的 开 头 , 引 出 下 文 写 作 的 内 容 。一、 (2017 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朱光潜生于 1897 年,逝于 1986 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是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

13、光潜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做出独到分析,充分肯定文言文的意义

14、和价值。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 ,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 1918 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 13 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

15、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 。 ”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朝夕相处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所以中国诗里友朋赠答和君臣恩谊是常见的母题,而这在西方诗中却几无位置。其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气影响,尊敬女子受社会称颂,女子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和男子契合。中国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女子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伦理上的义务,情投意合是比较罕见的事。其三,中西恋

16、爱观也相距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爱情至上”口号。中国人向来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 。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侧重功名事业,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而他们向来为社会所诟病。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左雾”弥天的社会氛围里,朱光潜的著作一夜间由“香花”变成了“毒草” ;北京大学撤销了他西语系主任的职务,还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将其定为重点批判对象,使其受到一系列严厉的甚至侮辱人格的批判。生活待遇也由此一落千丈。令人惊异的是,朱光潜先生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似乎完全幡然悔悟,脱胎换骨,低头认罪,成为一只“死老虎” ,但学术上虽有补苴罅漏,却决不愿低三下四,

17、忍气吞声,大有“困兽犹斗”之气概。他挺身而出,孤军奋战, “有来必往,无批不辩” ,秉笔书写数十篇宏论,一面反复申述和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一面对众多美学家普遍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进行严肃批评,为诊治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感染的庸俗社会学弊病,起到难能可贵的作用。综观朱先生学术人生,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奧的大书。(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相关链接:我是旧式教育培养起来的,脑里被旧式教育所灌输的那些固定观念,全是新文化运动的攻击目标。好比一个商人,库里藏着多年辛苦积蓄起来的一大堆钞票,方自以为富足

18、,一夜睡过来,满世界人都宣传那些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你想我心里服不服?(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四人帮”垮台以后,天日重明,孟实先生以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从事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他的生活异常地有规律。每天早晨,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头在大图书馆前漫步。在工作方面,他抓得非常紧,他确实达到了壮心不已的程度。(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光潜虽然自幼接触传统教育并受旧式教育观念影响,但他能认清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优缺点,没有全盘否定文言文。B朱光潜是同辈文人学者中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他能够将西方艺术理论和中国文艺、审美相结合来研究

19、中国艺术。C朱光潜在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时,以爱情诗为例加以多角度的分析,观点深刻,着重比较中西方恋爱观的不同之处。D自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的“低头认罪”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学术上的追求。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二、 (20162017 学年河北定州中学第一学期高三补习班语文周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奇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1915 年 10 月 26 日,一个小生命在塾师卢东启家中呱呱坠地。这是从台湾迁居厦门后,卢氏家族二十二世

20、长房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取小名叫“阿狮” 。四五岁时,父亲把他收为入门弟子,并给他取了正式的名字“嘉锡” 。卢家血脉流淌着的,不仅是聪敏好学的书香气韵,更有那“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1928 年,他顺利考取厦门大学预科。1930 年升入本科,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 。但从第二学期起,卢嘉锡将原先的选系格局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1937 年 8 月 17 日,他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奔赴伦敦。临行前有人问道:“你学成之后有什么想法?”卢嘉锡踌躇满志地回答:“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这也是他立下的誓言。离开上海时,正值日寇进攻淞沪的第五天,祖国的土地遭受着侵略者的野

21、蛮践踏,中国的青年学子只能忍辱负重。卢嘉锡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利用留学的机会,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拿”回来为我所用。他相信,科学能够救国。1945 年 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卢嘉锡的归国之心再也按捺不住,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1945 年 12 月卢嘉锡回到祖国,积极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过,前后历时 30 多年,为“两校一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 年初,卢嘉锡受聘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半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当时的国统区

22、经济凋敝、物价飞涨,卢嘉锡一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入不敷出,终于陷入窘迫之中。当时国民党当局派人软硬兼施“劝说”卢嘉锡到台湾去。但他不为所动。他在致鲍林教授的信中说,国民党的统治已接近最后的日子了,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大家唯一的期望,就是黎明早些到来。新中国诞生的十月,卢嘉锡和厦门人民一道欢欣鼓舞。1950 年,卢嘉锡在国内高校首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解放后在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1960 年,卢嘉锡调任福州大学副校长,亲身参与学校筹建工作。时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亲自出面从科学院拿到课题,如物理无

23、线电工程系承担的“氧化镁冷阴极的研制” ,就是他帮忙争取到的。1960 年 4 月 6 日,一项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重要任命,卢嘉锡走马上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在福州筹建技术物理、应用化学、稀有金属、数学力学等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室,1973 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978 年,卢嘉锡以他学术的前瞻性,在国内率先倡导开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这使中国的原子簇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世界首创的新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相继开发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高科技企业,其生产的BBO、LBO 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物构所当时在国内成为高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卢嘉

24、锡领导下的福建物构所经过 20 多年的积累,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进入科技成果的收获期,十年之间相继获得 10 余项国内外科技大奖。卢嘉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科学技术的国际竞技场上升起五星红旗!2001 年 6 月 4 日,卢嘉锡在福州逝世,享年 86 岁。在物构所的展览室里,还摆放着卢老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架,钢笔和眼镜,墙上挂着郭沫若和方毅的书赠,睹物思人,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传奇,科学的传奇,中国的传奇相关链接:1946 年元旦刚过,他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深知科学的基础在教育,便把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到教育工作中。他好像不知疲倦,在讲坛上常常一站就是三

25、四个小时,让宏亮的声音在厦大最大的教室里回响。教室里挤满了本系生、外系生和有关的讲师、助教,大家为他概念的明晰、推导的严密、条理的清楚所吸引,更为他的崭新的内容、精辟的见解、独到的方法所折服,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活跃着思维,在妙趣横生的讲解中掌握了艰深学问的要领。他的影响很快越出鹭岛,蜚声教育界。(矢志科教兴国的卢嘉锡)卢老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是新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始终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曾说过:“一位老师,假使培养不出几个比他出色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尽到责任。 ”他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倡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积极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26、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选自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卢嘉锡同志诞辰 100 周年)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传记从卢嘉锡先生的出生写到他去世,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卢嘉锡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语言饱含作者对卢嘉锡先生的仰慕之情。B这篇传记的开头,写卢家血脉流淌着的“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是为赞颂卢嘉锡作铺垫。C卢嘉锡不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是因为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而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和国民党“道不同不相为谋” 。D新中国成立后,卢嘉锡先生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具体表现在筹建大学和科研所上,这是他一辈子做得最成功的地方。E卢嘉锡先生从年轻时起,就做着一个

27、梦,一个科教兴国的梦,他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奋斗了一辈子。2卢嘉锡的传奇一生,包含有他的许多次“选择” 。请结合传记对卢嘉锡先生的重大抉择作概括。3简述传记最后一段在表达上的作用。4从传记和相关链接中,你能感受到卢嘉锡先生在科学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试作探究。一1A2内容上:概括了朱光潜先生的人生经历,高度肯定其学术成就及在中国美学领域的地位;表达了对朱光潜先生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结构上:照应了文章标题中的“学术人生” “执着” “通达” ;引出下文对朱光潜学术生涯的介绍。表达上:语言的抒情性奠定了感情基调,比喻的运用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解 析 】 本题要求回答第一段的作用。第一段的

28、作用,一般从照应题目、引出下文等方面考虑。本文第一段,介绍的是朱光潜六十年的学术历程,写他在跌宕起伏中的坚守。从而照应了“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的标题。自然引出下文对朱光潜学术历程的介绍。作者使用的语言也是一个特点,大量比喻的使用,增加语言美感的同时,表达的是对朱光潜在美学领域巨大贡献的赞美。3执着坚守美学研究,通达地面对一切学术和人生的变化,从不偏激。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执着认可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能通达地顺应历史发展,辩证看待文言文和白话文。在美学研究中执着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通达地面对中西方文艺和审美。在政治运动中仍执着追求美学研究,豁达对待不公待遇,不

29、偏执。二1BE【 解 析 】 A 项, “仰慕之情”不准确。C 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文中无此信息依据。D 项, “具体表现在筹建大学和科研所上”和“最成功”不合文意,还包括培育人才等。2读本科时先是主修数学,从第二学期开始改为主修化学。抗战胜利后,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没有跟随国民党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作贡献。【 解 析 】 解答时重点理解题干中的“选择”一词,可找出他在人生路上转折点时的几次选择。如第一次选择化学作为主系:“1930 年升入本科,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 。但从第二学期起,卢嘉锡将原先的选系格局改为主系化学、辅

30、系数学 。 ”第二次选择回国报效国家:“1945 年 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卢嘉锡的归国之心再也按捺不住,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 ”第三次选择留守大陆奉献自我:“当时国民党当局派人软硬兼施劝说卢嘉锡到台湾去。但他不为所动。他在致鲍林教授的信中说,国民党的统治已接近最后的日子了,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大家唯一的期望,就是黎明早些到来。”3连用三个“传奇” ,与文题相呼应,点明题旨。专门写书赠和其他物品,烘托卢嘉锡先生人格品质。表达对卢嘉锡先生的无尽的怀念,这样结尾读来更自然。【 解 析 】 分析语段作用,可从内

31、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最后一段的大意是缅怀卢老,高度评价他是一段传奇。从结构上,照应题目“传奇” ,凸显主旨;从内容上,烘托了卢老的人格品质。4卢先生从年轻时起就树立了科技兴国的理想,他热爱科学研究,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他在学生时代改变专业方向,主攻化学,在当时背景下看,是为了更直接地体现科技强国的目的。他赴伦敦留学,立下的是“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的誓言。他是系主任,但他在讲坛上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且他讲的课学生爱听,其他老师折服,他在教学中不知疲倦。他以学术的前瞻性主导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世界级的成果。他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倡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积极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前后 30 多年,为“两校一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