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409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模块五 专题十四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A )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多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长,所以换高倍物镜时要升高镜筒显微镜放大 40 倍是指视野中长和宽分别放大 40 倍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和实际相反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用高倍镜前需先在低倍镜下对焦并找到物像A BC D解析 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故错误;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长,但是换高倍物镜时不需要升高镜筒,故错误;显微镜放大 40 倍是指视野中长和宽分别放大 40 倍,故正确;显微镜看到的物象和实际实物上下左右颠倒,并且相反,故正确;换上高倍

2、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微调,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故正确;使用高倍物镜前需先在低倍镜下对焦并找到物像,故正确。2(2018湖北武汉二中期中) 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以及将口腔上皮细胞放入 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 D )染色 水解 涂片 取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A,使细胞中的 DNA 水解成脱氧核苷酸B,使细胞中的物质全部水解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使染色质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解析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

3、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放入 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故选 D 项。3(经典模拟)下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对应关系,不确切的是 ( D )选项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红细胞细胞膜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结构 构构成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 本题考

4、查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以动物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A实验和实验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B实验和实验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C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的功能D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解析 实验和实验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A 项错误;实验和实验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B 项错误;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C 项错

5、误、D 项正确。5(2018泰安模拟)下列有关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为简化操作过程,可用同一个材料同时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B两个实验都必须使实验材料保持有水状态C由于二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因此高倍镜下不易区分D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可分别将叶绿体、线粒体染成绿色和红色解析 健那绿可将线粒体染为蓝绿色,如果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则不易观察到线粒体。两个实验用的都是活体材料,因此应保持有水状态。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大小比较接近,但是可根据颜色、是否能被健那绿染色区分,而且高倍镜下看不到双层膜结构。6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并保温一段时间后,有关

6、分析不正确的是( D )编号 甲 乙 丙步骤 1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步骤 21 mL 淀粉酶溶液1 mL 麦芽糖酶制剂0.5 mL 淀粉酶溶液、0 5 mL 麦芽糖酶制剂步骤 3 适宜温度下保温至反应完成A温度、pH 在本实验中均属于无关变量B加入碘液后,溶液变蓝的只有乙试管C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溶液呈现砖红色的是甲试管和丙试管D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变蓝色解析 甲、乙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可验证酶的专一性,温度、pH 在本实验中均属于无关变量;甲试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还原糖,故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7、乙试管麦芽糖酶不能水解淀粉,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不能产生砖红色沉淀,丙发生和甲一样的过程;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出现紫色现象。7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叶绿素的提取需要加入层析液作为提取液B过滤时应使用单层尼龙布,并用棉塞塞住试管口C分离色素时应将滤液细线置于层析液中D选材不同,四条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不同解析 提取叶绿素应使用无水乙醇或丙酮,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A 项错误;过滤时使用单层尼龙布,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并用棉塞塞住试管口,以防止提取液挥发,B 项正确;分离色素时不能将滤液细线置于层析液中,否则色素会溶入层析液中,C 项错

8、误;不同材料中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相同,不同材料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含量可能不同,因此经过纸层析后,四种色素在滤纸上的排列顺序相同,色素带粗细可能不同,D 项错误。8一对相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准备了如图实验装置,小球上标记的 A、a 代表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D )小球的灰色和白色分别表示雌、雄配子小球的颜色可以不同但形态必须相同甲、乙中小球数量必须相同,A 与 a 的数量可以不同实验时从甲或乙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A BC D解析 小球的灰色和白色分别表示 a、A 两种基因,错误;为了确保模拟过程中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两种小球的形态必须相同,正确;甲和乙中

9、A 与 a 的数量必须相同,甲、乙中小球的数量可以不同,错误;甲、乙中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等位基因,从甲或乙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可以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正确。9下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 32P 标记,A、C 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 32P 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B图中 A 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C若亲代噬菌体的 DNA 中含有腺嘌呤 50 个,3 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 350 个DC 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 DNA 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解

10、析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 32P 标记的无机盐,A 项错误;图中 A 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 项正确;若亲代噬菌体的 DNA 中含有腺嘌呤 50 个,则胸腺嘧啶也是 50 个,所以 3 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 50(231)350 个,C 项正确;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 DNA 作为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为原料,D 项正确。10科学家在研究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时,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要 20 mi

11、n 分裂一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实验 实验 实验 实验 实验用 14N 培养基培养细菌用 15N 培养基培养细菌用 15N 培养基培养 14N 标记DNA 的细菌用 14N 培养基培养 15N 标记DNA 的细菌处理破碎细菌细胞,提取 DNA 离心结果 a.轻链 DNA b.重链 DNA c.中链 DNA d.中链 DNAA若 DNA 复制为全保留复制,则结果 c、d 中应均为重链 DNA 和轻链 DNABDNA 复制过程中需要的原料、酶分别为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C用 15N 标记的 DNA 分子作为模板,用含有 14N 的培养基培养,第三次复制后 50%的DNA

12、分子一条链含 15N,一条链含 14N,50%的 DNA 分子只含 14NDDNA 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解析 15N 15N 的 DNA 分子在 14N 培养基中复制 3 次可产生 238 个子 DNA,其中有 2个 DNA 为 15N 14N,其余 DNA 均为 14N 14N。11(2017河北衡水中学五调) 图甲所示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所示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所示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 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 B )A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生长素极性运输造成的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

13、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的 B 浓度C图乙中幼苗茎 3、茎 4 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 C 点之前和之后D图乙中根 1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 2 处,所以幼苗根呈现向地生长现象解析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即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A 项错误;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作用较强,接近于图丙中 B 浓度,B 项正确;图乙中幼苗茎 3、茎 4 处均是促进生长,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均在图丙中的 C 之前,C项错误;由于重力作用,图乙中根 1 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

14、2 处,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某中学实验室有三包豌豆种子,甲包写有“纯合高茎叶腋花”字样,乙包写有“纯合矮茎茎顶花”字样,丙包豌豆标签破损只隐约看见“黄色圆粒”字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这三包豌豆展开激烈的讨论:(1)在高茎、叶腋花、茎顶花和矮茎四个性状中,互为相对性状的是_叶腋花和茎顶花、高茎和矮茎_。(2)怎样利用现有的三包种子判断高茎、叶腋花、茎顶花和矮茎四个性状中判断哪些性状为显性性状?写出杂交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_取甲、乙两包种子各一些种植,发育成熟后杂交。若 F1 均为高茎叶腋花豌豆,则高茎、叶腋花为显性;若 F1 均为矮茎、茎顶花豌豆,则矮茎、茎顶花为显性;若 F1 均为

15、高茎、茎顶花豌豆,则高茎、茎顶花为显性;若 F1 均为矮茎、叶腋花豌豆,则矮茎、叶腋花为显性。_(3)同学们就“控制叶腋花、茎顶花的等位基因是否与控制高茎、矮茎的等位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你能利用以上两种豌豆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并做出判断吗?_取纯种的高茎叶腋花和矮茎茎顶花的豌豆杂交得 F1,让其自交,如果 F2 出现四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 9331,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控制叶腋花、茎顶花的这对等位基因与控制高茎、矮茎的等位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_(4)针对丙包豌豆,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得知,黄色、绿色分别由 A 和

16、a 控制,圆粒、皱粒分别由 B 和 b 控制,于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其基因型。实验一组准备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对部分种子进行基因型鉴定,但遭到了实验二组的反对。实验二组选择另一种实验方案,对剩余种子进行基因型鉴定。为什么实验二组反对实验一组的方案?_单倍体育种方法技术复杂,还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普通中学实验室难以完成。_你能写出实验二组的实验方案和结果预测吗?_对部分丙包种子播种并进行苗期管理。植株成熟后,自然状态下进行自花授粉。收集每株所结种子进行统计分析,若自交后代全部为黄色圆粒,则此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仅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比例约为 31,则此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

17、为AABb;若后代仅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比例约为 31,则此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约为9331,则此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 AaBb。_解析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叶腋花和茎顶花、高茎和矮茎各为一对相对性状。(2)取甲、乙两包种子各一些种植,发育成熟后杂交,观察 F1 的表现型,F 1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3)对于设计实验探究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般采用 F1 自交法或测交法,观察后代表现型比例,如果是 9331 或1111,则相应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

18、体上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是 31 或 11,则相应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符合分离定律。(4)单倍体育种方法技术复杂,普通中学实验室难以完成。对于个体基因型的探究,可以有自交法、测交法和单倍体育种法等,鉴定个体基因型时,植物最常用自交法。13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 pH 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步骤 A 组 B 组 C 组加入新鲜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5 mL 5 mL 5 mL控制温度,分别恒温 0 60 90 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实验二:探究

19、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 pH 的实验组别 pH H2O2 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秒)A 组 5 300B 组 6 180C 组 7 90D 组 8 192E 组 9 284(1)在实验一中,pH 属于_无关 _变量。(2)实验一的步骤为错误顺序,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 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_。(3)实验一的第步最好选用_碘液_( 试剂)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剩余量_。(4)如将实验一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 H2O2 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不科学_,为什么?_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 H2O2 溶液的分解_。(5)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

20、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 pH 约为 7,pH 降低或升高酶活性均降低(或在 pH_57 的范围内随 pH 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 pH_79 的范围内随 pH 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_;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 pH,可在 pH 为_68_之间设置梯度进行研究。解析 (1)实验一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pH 属于无关变量。(2)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应该先设置好酶和淀粉的温度,然后再将相应温度的淀粉和酶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不会看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实验一的步骤为错误顺序,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3)淀粉与碘液反应变蓝,因此实验一的第步最好选用碘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淀粉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活性越低。(4)温度会直接影响 H2O2 溶液的分解,因此实验一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不能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 H2O2 溶液。(5)由实验二的结果可知:在 pH 57 的范围内随 pH 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 pH 79 的范围内随 pH 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 pH,可在pH 为 68 之间设置梯度进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