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1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2052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荷 塘 月 色朱自清,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熟悉内容,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深切体味作者的情感,难点:通感修辞手法,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年生于江苏东海。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

2、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年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作者简介,“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本文写于年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3、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写作背景,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一,乘凉 蓊蓊郁郁 独处 袅娜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裳 敛裾,Chng Wng Ch Nio nu M Lng Fn Yun Chng J,正音正字,chng(乘凉) 乘shng(千乘之国)ch(独处) 处ch(妙处)chn(颤动) 颤zhn(颤栗),yun(媛女) 媛

4、yun(婵媛)mi(脉络) 脉m(含情脉脉)shang(衣裳) 裳chng:古代指裙子,ch 差别 差价 差额 阴差阳错 差强人意c 参差不齐 犬牙差互 差 ch 差不多 就差你一个 真差劲chi 差使 差事 当差 信差 受人差遣,b 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o 薄被 薄饼b 薄荷,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7-8):联想述志(结尾) 江南采莲旧俗,表述自己对美好生活

5、的向往。,理清思路,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整体感知,三,赏读课文 体味妙处,赏析第一部分: 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如何理解第三句?,赏析第二部分,分析第一层 1、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2、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分析第二层,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

6、物按什么顺序排列?,静态,动态,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流水),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月下的荷塘,荷塘,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比喻),零星 袅娜(拟人) 明珠 星星 美人,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一道凝碧,看不见的 脉脉,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 ) ( )( )(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这孩子的嘴真甜。,听觉味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

7、,“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相 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和 谐,相 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通 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8、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2、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月色,( )( ),月光月影,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塘上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用词

9、准确生动,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泻,浮,“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词语,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 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

10、展示。,荷塘的四周,( )( ) ( ) ( ) ( ),杨柳远山 蝉声灯光 水里的蛙声,树梢 树上树缝 树下,树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分析第三层,第6节描写了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少 年 女 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赏析第三部分,1、从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这是否给人以突兀之感? 2、作者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不突兀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

11、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总结课文,四,明线,游踪,暗线,情感,现实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近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幽雅宁静朦胧,淡淡哀愁,文眼:,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心里颇不宁静。,分析思想感情:,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4、5节。 2、描写一段景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 3、预习古都的秋,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