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前方》课件2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2028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1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前方》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前方》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前方》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前方》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前方》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散文,前方,作者:曹文轩,作者简介,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由摄影和散文构成的, 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第三处景物描写,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生存状态?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初读课文,1、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 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按照这个思路文 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解题:

2、 “前方”在这儿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是精神的目的地,信息筛选,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重点,迅速浏览,看看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问题探讨,一、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那么人离家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人有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二)外面世界的诱惑 (三)出自无奈,四、前方的召唤,二、迅速浏览第10段,怎样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这是一句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文章借用画面将其形象化。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另外补充了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

3、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

4、,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精神之苦: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在拥挤的车厢,颠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而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的辛苦。 然而,作者的用意是这样的吗?如果换了舒适的环境,旅人们的心情就一定会舒畅吗?文章说:“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为什么这样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实质上”这几个字可不可以去掉?文章有什么根据。,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人似乎永远在寻觅,永远在流浪,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永远找不到精

5、神的归宿,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三、人的悲剧性实质,1、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 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2、人无法还家 3、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乡 愁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走向前方,惦念着家园,落第东归 唐五代 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 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 人间多少事堪愁。,无法还家,孙犁 老家,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

6、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还家而无家的感觉,以上三句中都有“家”,考虑一下家的内涵是什么? 家和家园并不仅仅是“那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实在的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我身本无乡 心安是归处白居易,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

7、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离家,归家,寻求精神寄托,小结,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是纯粹的哲学层面上的使用他们。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么,都是“苦旅者” 。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表面上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旅途:人生的旅途。 流浪:人生之路上的奔波、漂泊. 最美的地方总是对岸。 此心安处是吾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