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4章《电路探秘》1-2节阶段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8387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4章《电路探秘》1-2节阶段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4章《电路探秘》1-2节阶段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4章《电路探秘》1-2节阶段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4章《电路探秘》1-2节阶段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4章《电路探秘》1-2节阶段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上)科学阶段测试卷(十二)第 4 章电路探秘1-2 节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我们在科学课中画电路图时要用统一的元件符号,下列符号中表示电源的是( )A B C D2三只小灯 L1、L 2、L 3 串联在电路中,灯 L1 最亮,灯 L3 最暗,则通过它们的电流( )A灯 L1 最大 B灯 L2 最大 C灯 L3 最大 D一样大3摩擦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场所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是张贴在加油站中的安全标识,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A B C D4如图所示,能够正确表示电路连接的是图( )A B C D5小红和小丽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小红接入电

2、路中的是 00.6A 量程,而小丽却按照 03A 量程读得测量值为 2.4A,则实际测得的电流应该是( )A1.2A B4.8A C0.12A D048A6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B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C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7下列说中正确的是( )A串联电路中的各处电流一定是相等的B串联电路的各处的电流有时也可能会不相等C并联电路中支路中的电流有时会大于干路中的电流D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中的电流一定相等8如图所示电路图中,L 1 与 L2 属于串联的是( )A

3、B C D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B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C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D在电源外部,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定向移动到负极形成电流10下列各电路中,闭合开关,两个灯泡不能都发光的电路是( )A B C D11小峰为了探究某电动玩具车内部电动机与指示灯的连接方式。他将这辆玩具车的电池取下,保持开关闭合。转动车轮,车上的指示灯还能发光。进一步探究发现,玩具车内部电路是由电源、开关、电动机、指示灯各一个组成的,则该玩具车电路中电动机与指示灯( )A可以确定,一定串联B可以确定,一定并联C可以确定,串联、并联都行D需要再断开开关,转动车轮,观察指示灯是否发光。才

4、能判断12如图所示的是一次实验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王强对此作出了四种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若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指针所对的示数为 2.3 AB若使用“-”和“0.6”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指针所对的示数为 0.46 AC若原来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而后使用 “-”和“0.6”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指针所对的示数不会改变D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出第 12 题图 第 13 题图 第 14 题图13为了消除人体上因摩擦而产生的静电,在加油站里加油时,一般都要先用手触摸释放静电按钮、将静电释放掉后再加油,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

5、之间的相互摩擦才能产生静电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间产生了电子的得失C静电释放按钮上面手触摸的部位是绝缘体D静电释放时电子运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14如图是玩具汽车的电路图,以下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 S2 控制整个电路 B电动机与灯泡是串联的C电动机与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不相等 D电动机与灯泡是并联的15有甲、乙、丙三个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吸引,再用乙靠近丙,发现丙被排斥(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B乙带负电,丙带负电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第 15 题图 第 16 题图16如图所示,L 1、L 2 是相

6、同的小灯泡,当 S 闭合后,电流表( )AA 1 与 A2 的示数仍然相等 BA 2 示数是 A1 数的 2 倍CA 1 的示数为零,A 2 的示数变大 DA 1 的示数不变, A2 的示数变大17现代社会倡导文明出行,某班同学对十字路口人行横道的红、绿交通信号灯进行了观察,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控制人行红、绿灯的电路图,你认为可行的是( )A B C D18如图丙是在使用乙图测量通过 A、C 两点的电流时,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中虚线所示)情况,当图甲、乙闭合开关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通过 A 点的电流最大B在甲图中,通过 C 点的电流最大C根据丙图可知,通过乙图中 B 的电流一

7、定是 0.2AD根据丙图可知,通过乙图中 B 的电流可能是 1A19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图中 A、B、C 三处的电流大小,并初步得到它们之间关系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一步他的操作是( )A将电源两极对调,再次测量 A、B、C 三处的电流B改变开关 S 的位置,再次测量 A、B、C 三处的电流C将图中两只灯泡位置对调,再次测量 A、B、C 三处的电流D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 A、B、C 三处的电流 20如图所示,两盏灯完全相同,且电流表 A1、A 2、A 3 的示数分别为 I1、I 2、I 3,则各表的示数关系是( )AI 1:I

8、2=1:2BI 3:I 1:I 2=1:1:1CI 2:I 1=2:1DI 1:I 2:I 3=1:1:2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4 分)21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尽可能将其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了 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这种使塑料丝带电的方法称为 。第 21 题图 第 22 题图 第 23 题图2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 电荷。当甲乙两个通草球出现如图所示情形时,若甲带正电,则乙带 电。23如图所示为某宾馆的房卡,只有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内所有的灯和插座才能有电,房卡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填电路元件

9、),该元件接在房间电路的 (选填“支路” 、“ 干路”)。房间里的电灯、电视、空调等在电路中属于 。24工厂里经常使用静电除尘技术,用一块带电的金属板,把浮尘吸附在金属板上,静电除尘的原理是 。25有一种节日彩灯,100 只一组串联,若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 300mA,则通过第 20 只灯的电流为 A;26单位换算:2.5A= mA; 2A= A; 300A= mA。27如下图甲电路,当开关 S 闭合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乙图所示,其中 b 电流表的读数应为 A,通过灯泡 L2 的电流是 A。28根据电路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 1 所示电路,灯 L1 和 L2 是完全相同的两盏灯,若开关 S

10、 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 0.3A,则通过灯 L1 的电流大小为 ,则通过灯 L2 的电流大小为 。(2)如图 2,A 1、A 2 的示数分别是 0.1A、0.5A,则通过灯 L2 的电流大小为 A。三、画图题(第 29 题 2 分,共 2 分)29根据图 1 实物图在图 2 的虚线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四、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共 10 分)30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1)该同学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2)该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 不发光,其原因是 。(3)随后该同学在原电路上只改动了一根导线便完成了实验。请你在图中改动的一根导线上画“

11、” ,并用笔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电路,使两只电流表分别测干路和支路的电流。(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电流表 A1 和 A2 的示数如图所示,则通过 L2 的电流为 A。五、分析计算题(每空 2 分,共 14 分)31认真观察分析电路图并解答下面的问题:(1)如果使 L1、L 2 串联,则应闭合 ,断开 ;(2)如果串联时电流为 0.35A,则通过 L1 的电流 A,通过 L2 的电流为 A;(3)如果使 L1、L 2 并联,则应闭合 ,断开 ;(4)如果并联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9A,通过 L1 的电流为 0.35A,则通过 L2 的电流为 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2、)1 2 3 4 5 6 7 8 9 10B D B A D D A B C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B D B C B D D D二、简答题(每空 1 分)21、同种; 摩擦起电; 22、负; 正;23、开关; 干; 用电器;24、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5、0.3;26、2500; 2106; 0.3;27、1.2; 0.9;28、0.3;0.3;0.4三、画图题(2 分)29、四、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30、(1)断开; (2)L 1;L 1 被短路; (3)电路图如图所示; (4)0.52五、分析计算题31、(1)S 1; S2、S 3; ( 2)0.35; 0.35; (3)闭合 S2、S 3; S1; (4)0.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科学 > 浙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