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2753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3.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 走进神奇第二节 探索之路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2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知识链接:自然界中的神奇完全来自于大自然,没有任何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这些神奇是惊心动魄的、令人震惊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轮回,海水的潮涨潮落等。知识链接: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事物的观察,认为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

2、,其上方盖着穹顶,即天圆地方。再如著名的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是古人对宇宙观察与思考的有利证据。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神话故事葫芦娃中有一位葫芦娃有特殊的本领,他有千里眼,能够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 如图 ),设问:大家想不想拥有和他一样的本领呢?我们只要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走进神奇的自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能看见遥远的世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走 进 神 奇自主阅读教材 P34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下面各种神奇的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DE,属于生活现象的是 BCF。A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B夏

3、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C坐在沙发上比坐在木凳上舒服。D山洪爆发,冲垮河堤,摧毁良田。E雨后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 。F在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水开了,饭却不熟。2在天边看到彩虹属于光现象,指南针指南属于磁现象,船浮在水面属于力现象,不同乐器发声不同属于声现象。 知 识 板 块 二 探 索 之 路自主阅读教材 P57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将下面古文字、文物古迹与相应的科学思索用线连接起来。甲骨文“殸” 太阳光使大地水分蒸发安徽出土的雕刻玉版 声音是由撞击产生的东巴文“晒干” 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友情提醒: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或设备的使用规则、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而造成的,是可以避免

4、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它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友情提醒: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能盲目的探究,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4.伽利略被誉为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5、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20 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带领人类进入了崭新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知 识 板 块 三 站 在 巨 人 的 肩 膀 上自主阅读教材 P811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6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1)提出问题;(2) 猜想与假设;(3)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 评估;(7) 交流与合作。7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要具备以下的科学精神:(1)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2)孜孜不倦、刻

6、苦认真、锲而不舍; (3)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1对学分享独学 17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一 倒饮料的诀窍提出问题:一个小孔难以倒出饮料,那么有哪些方法可将饮料倒出呢?问题解决:瓶底再开一孔倒饮料;小孔变大孔倒饮料。方案二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如图所示) ,逐渐向水中加入食盐,慢慢搅拌使其溶解。

7、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鸡蛋会慢慢浮起,请你根据现象提一个问题:加入食盐搅拌后,鸡蛋为什么会浮起?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学习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诗句和词语。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方法指导: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则:第一是任意性原则,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第二

8、是排己性原则,不能选判断的对象作为参照物;第三是假定静止原则,如果我们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话就假定其不动,而是我们要判断的对象在动。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春风拂柳、夏雨悠悠、秋风落叶、冬雪纷纷;蝴蝶飞舞、鹰击长空、列车飞驶、万马奔腾导入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它们都在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动与静。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机 械 运 动自主阅读教材 P1314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

9、动的是( B )A运动员百米冲刺 B爱因斯坦思考问题C列车在飞速奔跑 D中国歼20 正在起飞知 识 板 块 二 参 照 物自主阅读教材 P15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被选为参照物的物体我们认为它是静止的;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相对位置变化,则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4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对乘客说“你没动”是选定了车为参照物;小红说“真快”是选定了树为参照物。知识链接: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

10、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 识 板 块 三 运 动 和 静 止 的 相 对 性自主阅读教材 P15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在宇宙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均选填“静止”或“运动”)6试说明甲、乙

11、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什么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答:甲: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扶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乙: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静止的。1对学分享独学 16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 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1)选

12、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

13、量时间,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规律总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如果物体末端正好对准整数刻度线,需要用“0”补齐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线开始量起,把该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线,物体的长度即为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与起始刻度之差。友情提醒: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或设备的使用规则、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而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

14、间的差别,它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测 量 单 位自主阅读教材 P1718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长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m )、纳米(nm)。1m10 3mm10 6m10 9nm。2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用符号 s 表示;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1h60min3600s。知 识 板 块 二 长 度 和 时 间 的 测 量自主阅读教材 P1921 的内容

15、,独立思考并完成:3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选填“A”或“ B”),物体的长度为 2.50cm。(第 3 题图)(第 4 题图)4如图所示,大表盘一周表示的是 30s,分度值为 0.5s;小表盘一周表示的是 15min,此时停表示数为 73s。知 识 板 块 三 误 差自主阅读教材 P22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误差就是错误B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C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D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规则造成的6小明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先后四次测得物理课本的宽为17.24cm、17.25cm、17.23cm、17.26cm,则物理课本的宽

16、为 17.25cm。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1对学分享独学 16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17、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一 动手操作:尝试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对象 长度 宽度物理课本方案二 如果现在给你准备了下列器材:三角板一套(两块)、刻度尺、细线一根足够长的白纸条、大头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一个圆柱体的周长。(要求误差越小越好)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三节 快与慢【学习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够科学地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

18、景,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方法指导:物理公式的变形都是根据数学知识推导而来,像速度公式 v ,可根据数学知识得出stsvt , t 。sv友情提醒: 与 v 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后者是两个速度的v s总t总 v1 v22平均值。规律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是运动快慢不变且经过的路程是直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布置好任务。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下节课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

19、估,得出一致性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物 体 运 动 快 慢 的 比 较 、速 度自主阅读教材 P2324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甲所示,比较两个人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图乙比较两个人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经历的时间。2百米赛跑过程中,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1)两运动员中,乙的速度较大,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 运动的路程较大。(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 10s,则他的速度是 10m/s。知 识 板 块 二 匀 速 直 线

20、运 动 与 变 速 直 线 运 动自主阅读教材 P2527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4一辆汽车正在做直线运动,运动路程和时间如图所示,则此车( A )A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第 5 题图)5如图所示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 0.1s 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变速(选填“匀速 ”或“变速”) 运动。照片上 A 与 B 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 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

21、度是 1.9m/s。1对学分享独学 15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一 各小组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百米赛跑,记录好比赛成绩,并说说比赛过程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什么。方案二 测出自己每天上学步行(或骑车) 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

22、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归纳总结:将物体运动时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成若干段,测得各段的平均速度加以比较,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如何变化。方法指导: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要复杂些,在要求不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用公式 v 来求平均速度。s 表示某段路程,t 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v 表示物体st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科 学 探 究 :速

23、度 的 变 化自主阅读教材 P2930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小球沿一曲面滚动,间隔相等时间所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2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情况,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甲所示。(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变速(选填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2)图乙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C(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知 识 板 块 二 平 均 速 度 的 测 定自主阅读教材 P30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

24、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 A 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从 A 点开始计时的时间 t/s 0 1 2 3 4 5从 A 点开始的路程 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相应的平均速度 v/(cms1 ) / 4 8 12 16(1)物块 5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20cm/s。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

25、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2)物块做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1对学分享独学 13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

26、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 用下面的方法来探究小钢球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 A、B、C 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 1 cm 的米尺紧靠直线,A、B、C 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 A、B、C 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钢球经过 A、B、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记录好实验数据,求出各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分析小球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规律。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一、二章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了解人类探索

27、科学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2能说出什么是机械运动,并能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3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时间。4会利用 v 分析简单的物体运动情况,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st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一、二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一、二章知识结构图)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物 理 世 界 的 认 识 与 探 索1彩虹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它常出现在( C )A阴天 B下雨之前 C雨后初晴 D下雨

28、时2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 “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方法指导:运动和静止的判断: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就是运动的;若未发生变化,则物体就是静止的。归纳总结:1读取被测长度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该数位上无数,则应补零。2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小盘转一圈为 15min)和秒(大盘转一圈为 30s),并将它们相加。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四;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四。其他同学

29、补充或纠错。友情提醒:平均速度具有区间性,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各组学生回顾并思考,小组长汇总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选择较好的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复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 识 板 块 二 动 与 静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船。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知 识 板 块 三 长 度 与 时 间 的 测 量4某次测量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

30、长度是 2.35cm。(第 4 题图)(第 5 题图)5如图所示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32s。知 识 板 块 四 速 度 及 其 科 学 探 究6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90km/h,合 25m/s。(第 6 题图)(第 7 题图)7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 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的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 0.2m。(1)求出小球 B 在编号 3 至编号 7 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vB0.8m/s。(2)求出小球 A 在编号 1 至编号 3 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vA0.5m/s。

31、(3)小球 A 在编号 1 至编号 7 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1对学分享独学 17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一 回顾一、二章重要的实验有哪些?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方案二 总结一、二章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三章 声的世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

32、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友情提醒: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振动停止,声音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向四周传播。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声 音 的 产 生自主阅读教材 P3435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下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知 识 板 块 二 声 音 的 传 播自主阅读教材 P3537 的

33、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2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并调到响铃状态,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停止抽气,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如何变化?你有什么启示?答:闹钟铃声先变小,打开阀门后又变大,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识链接: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传声的效果也不同。通常固体比气体的传声效果好。声速还与温度有关。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去,短时间内(小于 0.1s)回声加强原声,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使声音减弱。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

34、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手表清晰的“滴答”声,这说明固体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这说明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知 识 板 块 三 声 速 和 回 音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较慢,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

35、固体中传播最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 340m/s。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音,它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鱼群的位置等。1对学分享独学 15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一 设计两个小实验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方案二 设计两

36、个小实验说明固体和液体可以传声。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第 1 课时 响度、音调、音色【学习目标】1能识别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声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知识链接:1所有乐器的物理原理都一样:通过振动而发声。2打击乐器:靠受击打部分振动而发声;弦乐器:靠弦的振动而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友情提醒:1声音的响度大,音调不一定高;声音的音调高,响度也不一定大。响度和音调没有必然的联系。2日常用语中, “低”不一定是指音调。如低声细语中的“低”指的是响度

37、。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响 度自主阅读教材 P4041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响度(1)人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表示。2如下图所示,小明在鼓面上放几颗小石子,然后用不同的力敲鼓,可以判断乙图中鼓的振幅大,判断的依据是小石子跳得高,乙图中鼓的响度大。知 识 板 块 二 音 调自主阅读教材 P4142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2)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3)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

38、率越低,音调越低。4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下面(选填“上面 ”“中间”或“下面”) 的齿轮。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 识 板 块 三 音 色自主阅读教材 P4243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

39、成:5音色我们能分辨出相同音调的不同声音,依靠的是音色,它由发声体的材料决定。6打电话时,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从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声音,是由于手机的喇叭振动产生。1对学分享独学 16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 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绷得一样紧的粗、细不同的尼龙丝线,观察尼龙丝振动的快慢情况,听两

40、次声音是如何变化的?粗的尼龙丝线发声音调低,细的尼龙丝线发声音调高。由上面的实验,你可以得到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 2 课时 噪声的防治【学习目标】1乐音和噪声的区别。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知识链接:噪声的来源有六个方面:自然界的噪声、生活中的噪声、电磁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噪 声自主阅读教材 P4344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从环保的角度看,

41、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B )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 OK 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表现得十分开心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2夜晚,歌舞厅正在播放优美的舞曲,并且声音很大。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一定不是噪声B从物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舞曲属于噪声C对于想休息的附近居民而言,舞曲属于噪声D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悠扬动听的舞曲都应属于乐音知 识 板 块 二 噪 声 的 防 治自主阅读教材 P45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通常人

42、们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噪声防治。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可减弱气流噪声;使用吸音材料、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旁植树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4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 选填“音调” “响度 ”或“音色”) 。5夜间同学们已入睡,校外的夜市仍在营业,叫卖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气冲冲地起来关窗,乙较懒,只是用毛毯蒙头又睡,丙索性起来走到窗前头伸出窗外大叫“别吵了” 。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方法:甲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乙是在人耳处减弱,

43、丙是在声源处减弱。友情提醒:1不要误认为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一定就是乐音。2噪声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能成为乐音,但乐音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成为噪声。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各小组展开对问题的讨论活动,小组长收集意见,整理结果,教师选择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1对学分享独学 15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

44、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问题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问题 八年级(6)班某同学在调查教室内的噪声情况时记录如下:时间:2016 年 10 月 10 日 12:00地点:八年级(6)班教室小红等几位同学在收看江苏文化频道播放的音乐欣赏小黄在看课外书籍小马在讲台前拍球还有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声争论着问题(1)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对于小黄而言,噪声有,对于小红而言,噪声有 。(2)以该同学的记录为背景,请你对控制教室内噪声提出两点建议:不得在教室内大声喧哗;不得在教室内收看电视节目

45、等。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学习目标】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超 声自主阅读教材 P4748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 20Hz 到 20000Hz 之间的声音,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次声是指低于 20Hz。2受蝙蝠利用超声导航的启示,人们制成超声雷达,用它来探测海底深度、海中暗礁等。利用超声具有很强穿透能力的

46、特点,人们制造了超声诊断仪用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利用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破坏力的特点,用来破坏细菌结构,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知识链接:超声具有频率高、方向性好、反射力强、穿透能力强、 “破碎”能力强、生理作用等特点,应用于超声雷达(声呐)、超声诊断仪(B 超)、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波杀菌消毒、超声波去污、缩短种子发芽时间。归纳总结:人能够听到声音需要四个条件: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三是声响达到一定值;四是声音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这四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满足,人就无法听到声音。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 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

47、、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选择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图中的各个选项是生活中利用超声波的例子,其中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 )知 识 板 块 二 次 声自主阅读教材 P4849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都能产生次声,能量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人在强次声环境中,器官将受到破坏,产生不适感,严重时造成内脏出血,危及生命。因此应远离次声源。5次声的破坏性强,

48、在“512”汶川大地震时,人们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危害性大,人却不能(选填“能” 或“不能”) 听见次声。6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属于次声(选填“超声”或“次声”)。1对学分享独学 16 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 找一个空可乐瓶,去掉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动,压缩空气,靠空气的挤压,可将烛焰吹灭,此实验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第三章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止。4知道超声和次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友情提醒: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沪科版 > 八年级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