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第31篇鱼我所欲也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舍生取义,论证思路,语言风格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2、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以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
3、也能经受住考验。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碗饭,一碗肉粥,吃了它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之人
4、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它;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之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它:。中心概括: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说明人人都有“本心”,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保有它;接着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之禄”为例,论证了“每个人都应保有本心”这一观点。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
5、一)词语过关1.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2.故不为苟得也故:苟得:3.死亦我所恶恶: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6.贤者能勿丧耳丧:7.呼尔而与之呼:8. 蹴尔而与之蹴: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辩:10.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二)主旨过关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本心”?孟子提倡“义”,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三)技法过关1.简述本文第1段的论证思路。2.文章第2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鱼我所欲也【乙】荀巨
6、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释】值:恰逢,赶上。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友人语巨伯曰()(2)不忍委之()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贼 相 谓 曰 我 辈 无 义 之 人 而 入 有 义 之 国 遂 班 军 而 还 一 郡 并 获 全3.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
7、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简要说说荀巨伯是怎样践行这一主张的。参考答案:第31篇鱼我所欲也能力通关一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这种(做法)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能力通关二(一)1.超过
8、,胜过2.所以,因此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讨厌,憎恨4.祸患,灾难同“避”,躲避5.假如,假使6.丧失7.(没有礼貌地)吆喝8.踩踏9.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同“辨”,辨别10.有什么益处(二)“本心”指人生来固有的天性、本性。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或“善恶羞耻之心”。示例: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便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三)1.首先,用“鱼”和“熊掌”设
9、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从生活常理中类比推理,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从正面加以分析论证,强调了“义”高于“生”,为“义”而不避死;接着采用假设的方式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义”重于“生”;最后再次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2.举例论证。举行道之人不受“呼而之食”、乞人不受“蹴尔之食”的例子,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对比论证。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万钟之禄”的行为,和现在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万钟之禄”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丧失本心之人的批评与嘲讽,突出强调了任何时
10、候都不能失去“本心”的观点。能力通关三1.(1)告诉,对说(2)舍弃,丢弃2.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3.荀巨伯探望重病的朋友,这是“义”。胡贼攻打城池,他的生命遇到危险,却不肯丢下生病的友人离开,而是选择留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友人,这就是舍生取义。他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还让敌军自惭而退。第32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爱国情怀,写作技法,人物形象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
11、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安陵君说:“!”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
12、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
13、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吧?”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14、”(说完)拔剑出鞘站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中心概括:本文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沉着镇静、不畏强暴的精神。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大王加惠加惠:2.弗敢易弗:3.故不错意也错意:4.请广于君广:5.而君逆寡人者逆:6.岂直五百里哉岂直:7.秦王怫然怒怫然:8.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9.亦免冠徒跣 徒:跣:10
15、.以头抢地尔抢:11.怀怒未发 发:12.休祲降于天 休祲:13.长跪而谢之谢:14.寡人谕矣谕:(二)内容过关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三)主旨过关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统一六国,成就大业,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选文,说说你的见解。 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6、甲】 唐雎不辱使命【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注释】瑟:古乐器名。缻:同“缶”,瓦制的打击乐器。靡:退却。怿:高兴,喜悦。顾召:回过头来嘱咐。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秦御史前书曰()(2)秦
17、王怒,不许()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左 右 欲 刃 相 如 相 如 张 目 叱 之 左 右 皆 靡3.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参考答案:第32篇唐雎不辱使命能力通关一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我们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拿它与你)交换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但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安陵君从
18、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能够交换的呢天子发怒,会有数百万人横尸在地,鲜血流淌数千里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现在就是这样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能力通关二(一)1.施与恩惠2.不3.在意。错,同“措”4.增广,扩充5.违背6.哪里只是7.愤怒的样子8.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9.裸露赤脚10.碰,撞11.发作12.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13
19、.道歉14.明白,懂得(二)1.既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伤害程度加以渲染,又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斗争精神。2.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用武力进行恐吓,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即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自大和狡诈。3.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士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表明自己将以死相
20、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三)示例一:我认为秦王不是英雄。因为他先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后又因唐雎英勇无畏的“布衣之怒(士之怒)”而“色挠”,说明他是个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人。示例二:我认为秦王是个英雄。因为他面对敢于拼命、英勇无畏的唐雎能“长跪而谢”,并称赞他,说明他是个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人。能力通关三1.(1)走上前(2)答应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3.唐雎、蔺相如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人。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除此之外,乙文还运用了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第33篇送东阳马生
21、序(2018)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为学之道,对比手法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我)没有办法
22、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曲与伸展,也不敢放松抄录书。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他高兴了,就又去向他请教。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后学马生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为了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
23、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长者对晚生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当我跟着老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24、,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都不知道。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做了官,而且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的人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续表)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25、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得不到解答、求教而无所收获的情况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来后才能看到了。?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
26、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东阳的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十分劳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了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的人,则是说到了我的志意;?中心概括:本文作者现身说法,自述学习勤奋,勇于克服困难的求学经历,阐明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勉励马生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
27、,努力学习,德业双修,有所成就。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余幼时即嗜学 即:嗜: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3.弗之怠怠:4.录毕,走送之走:5.不敢稍逾约逾: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7.既加冠既:8.尝趋百里外趋: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叩问:10.援疑质理援:11.卒获有所闻卒:12.媵人持汤沃灌汤:沃: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寓:1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绮:15.腰白玉之环腰:16.右备容臭容臭:17.犹幸预君子之列预:君子:18.而承天子之宠光宠光:19.缀公卿之后缀:20.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21.非天质之卑天质:卑:22.生以乡人子谒余谒:
28、23.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二)内容过关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2.文章第1段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以自身求学经历与此进行对比的用意是什么?4.学习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技法过关文中对老师严厉的描写和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送东阳马生序【乙】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
29、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上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所至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选自黄庭坚答李几仲书,有删改)【注释】足下:敬称,您。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日力:岁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如是已逾年()(2)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所 至 当 不 止 此 耳3.甲、乙两文都出自前辈学人写给后学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
3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对他提出的希望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第33篇送东阳马生序能力通关一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与自己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给我)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四季的衣服
31、),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同他议论辩驳,(他总是)言辞谦和,脸色平易(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的人,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能力通关二(一)1.就爱好,特别喜欢2.借3.懈怠4.跑5.超过6.因此7.已经8.快步走9.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10.引,提出11.最终,终于12.热水浇13.寄住,寄居14.同“披”,穿着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15.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16.香袋。臭,香气17.参与这里指有官位的人18.恩宠光耀19.跟随20.给予,
32、赠送21.天资,天生的资质低下22.拜见23.诋毁,毁谤(二)1.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表现作者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2.第一个“不敢”,写出了作者坚守诚信的品质;第二个“不敢”,写出了作者对老师谨慎、恭敬的态度。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通过作者自述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
33、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4.示例: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难;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三)对老师严厉的描写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迫切和决心,以及对老师的尊重。与“同舍生”的衣着进行对比,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能力通关三1.(1)过了,超过(2)值得2.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所至当不止此耳3.(1)勤奋好学,诚信。(2
34、)没有古人优秀珍惜时间(或“努力学习”)第34篇曹刿论战(2021)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爱国情怀,人物对比,详略结合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35、,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曹刿)进入(宫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如实(禀告神灵)。”(曹刿)回答:“。”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被明察,(我)也一定诚心判断。”(曹刿)回答:“(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全文只用两百多个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但作为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
36、其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用对话描写着重写曹刿的“论战”。文章对战前和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详加叙述,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一上阵就)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还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
37、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打算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穷尽。对方的士气已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虚实),担心他们有埋伏。”中心概括: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
38、战略战术才是作战取胜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政治远见,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齐师伐我 师:2.肉食者鄙鄙:3.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专: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遍: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加:信:6.神弗福也福:7.小大之狱狱:8.公将鼓之鼓:9.公将驰之驰:10.望其旗靡靡:(二)内容过关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三)主旨过关1.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其中,对此,你有何评价?2.结合全文,分析在长勺之战中鲁国取胜的原因。3.写出本文给你
39、最深刻的一点启示,并简要阐述你的理解。(四)技法过关1.本文第2段描写鲁庄公的言行,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鲁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活灵活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文章标题为“曹刿论战”,为何要描写长勺之战的经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曹刿论战【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40、“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释】枳:与橘相似,味酸不可食。熙:同“嬉”,开玩笑。病:侮辱。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何坐()(2)吏二缚一人诣王()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今 民 生 长 于 齐 不 盗 入 楚 则 盗 得 无 楚 之 水 土 使 民 善 盗 耶3.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34篇曹刿论战能力通
41、关一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您取胜)的(他)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留下的痕迹错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能力通关二(一)1.军队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独自享有4.遍及,普遍5.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虚夸,夸大实情6.赐福,保佑7.指诉讼事件8.击鼓进军9.驱车追赶10.倒下(二)“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神灵和身边的臣子,而不是百姓;战斗中,“公将鼓之”“
42、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急躁冒进,不懂军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肉食者鄙”(不知取胜关键,不知用兵时机,不知取胜原因)。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战斗中,他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知民心向背,知士气盈竭,知敌军虚实”)。(三)1.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作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齐国。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鲁庄公善于采纳谏言,
43、知人善任,且能够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曹刿敢于进谏,有忧国之心、政治远见及卓越的军事才能。3.示例: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他人的意见往往凝聚着他们的经验,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帮助我们获得成功。(也可围绕“凝聚人心,抓住有利时机,做事沉着”等方面来谈)(四)1.将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形成对比,突出曹刿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的人物形象特点。2.通过描写长勺之战的经过,将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以及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表现出来。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引出后文曹刿论述战争取胜之道的内容。能力通关三1.(1)犯了罪(2)到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却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第3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2023、2014)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人物形象,类比说理,三叠式结构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