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2、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6单元。5. 难度系数:0.75。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本题6分)*夜雨寄北(1)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 ”,表现了诗人在羁旅途中无奈、孤独的心情。(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情景的诗句是: , 。(3)古典诗歌中亘古不变的思念之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例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就用“ , ”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答案】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3、 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略评卷人得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本题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知人固不易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饭之。”孔子叹日:“所信
4、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注】藜(l)羹不斟:粗劣的食物都吃不到。藜羹,野菜做的汤。爨(cun):烧火做饭。甑(zng):古代炊具。选间:一会儿。食洁而后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此处孔子是假借说梦来提醒颜回。炱(ti):烟灰。2(1分)穿井得一人选自 3(2分)解释加点的字(1)及其家穿井( )(2)佯为不见之( )4(2分)对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刚刚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B如果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C刚刚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了,我就抓来吃了。D如果烟灰飘进了锅
5、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了,我就抓来吃了。5(4分)【甲】通过(1) 的具体过程,印证了“耳听为虚”的道理,【乙】通过(2) 的具体过程,表明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实。两文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3) 【答案】2吕氏春秋 3 待,等到 假装 4A 5 丁氏表达有歧义,听者误以为丁氏打井发现了一个人,便以讹传讹,最后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方才明白真相 孔子亲眼看到颜回抓饭先吃而误解了他,后听颜回解释得知是因饭里有灰,自己不忍浪费才吃掉了饭 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既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传播谣言。【解析】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
6、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据此填写即可。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及:待,等到;(2)句意为: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佯:假装。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字词为:向者:刚刚,刚才;祥:好的;饭:吃;故选A。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空:根据甲文“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甲文通过丁氏打井得一人劳动力,但丁氏表达为“吾穿井得一人”,表达有歧义,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一个人,以讹传讹,让整个都城中的人都知道了。最终经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才得以澄清的具体过程,印证了
7、“耳听为虚”的道理。这表明了传言往往容易失真,不应轻信传闻,而应重视调查核实。第空:根据乙文“孔子望见颜回取其甑中而食之”“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饭之。”可知,乙文通过孔子误以为颜回偷吃米饭,而实际上颜回是为了吃掉被碳灰弄脏的食物,表明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亲眼所见,也可能受到主观判断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应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观察和判断事物。第空: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传言不可信要实事求是,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要用心观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事物应该用谨慎和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或表面现象,而应该通过多方面的
8、了解和调查来掌握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乙】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
9、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眼睛看见的并不一定可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本来不容易啊。”(本题9分)周幽王失信身亡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10、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选自吕氏春秋【注释】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6(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置鼓其上( )(2)为天下笑( )7(2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幽王需要褒姒的笑,于是多次击鼓。B幽王需要褒姒的笑,于是几次击鼓。C幽王想看见褒姒的欢笑,于是几次击鼓。D幽王想看见褒姒的欢笑,于是多次击鼓。8(2分)(1)周幽王“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的用意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周幽王最终的结果
11、是“ ”9(3分)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6 放 被 7D 8 等到戎寇到了,击鼓通知各诸侯,从而让诸侯的军队赶来救天子。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9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不要像周幽王一样戏弄别人。最终没有好下场。(或: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牢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丢掉了诚信,不仅害人也会害己,你若失信于他人,他人必然会失信于你。【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在上面放上大鼓。置:放。(2)句意:被天下人耻笑。为:被。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欲”,想要;“因”,于是;“数”,多次。因此翻译为:幽王想看见褒姒的欢笑,于是多次
12、击鼓。故选D。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结合“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可知,周幽王在大路上修筑高堡并在上面放置大鼓,是为了在戎寇入侵时,击鼓传信,让诸侯的军队都来救护天子。(2)结合“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可知,周幽王最终的结果是“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即: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9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示例: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做人要讲诚信。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多次无故击鼓,失信于诸侯。当戎寇真的来犯时,诸侯不再相信他,导致他最终身死,被天下人耻笑。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对他人的承诺还是在工作、
13、社交等方面,都应言出必行,坚守诚信,否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一己私欲而置大局于不顾。周幽王为了满足个人让褒姒笑的欲望,滥用击鼓求救的信号,最终自食其果。我们应当克制自己的私欲,以更理性和负责的态度处理事情。【点睛】参考译文:周朝的都城建在丰、镐,接近西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在上面设置大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如果戎人入侵,就击鼓相互告知,诸侯的军队都会来救护天子。戎人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来了。褒姒看到这情景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想让褒姒笑,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寇。到了后来,戎人真的
14、来了,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却没有来。周幽王于是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评卷人得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6分)(本题13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魏齐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灭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
15、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一些在其它火场比较适合的灭火手段,例如挖隔离带等方式。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此前,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三级指挥长陈维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遇有窄沟塘沟、山脊线、向阳坡的
16、凹陷处、石崖植被结合处、乔灌草繁茂混交杂处、幼林及灌木林密集处,特别是密度在0.8以上中幼针叶林、灌木林、灌草相连和火场小环境风与火场主风方向不一致的乱流区,这些地域遇火燃烧时,必生高危险火势,这种情况下要能让则让,能避则避,不可逆险面战。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那如何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呢?“西昌发布”的文章称,森林与草原防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高潮说,沟谷地形原则上要随着火的尾部和两翼来打灭,不可在上风向区域打。在打火过程中,要留
17、好退路,比如在树林较少的地方烧出一个安全区,作为紧急避险区。同时,观察哨特别重要,比如发现远处五六百米外已经形成树冠火,就应该撤离,而不是继续前进。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选自北京晚报)10(2分)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18、1) ;(2)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还可能发生爆燃;(3) 。11(3分)试分析本文第段的作用。12(3分)下列关于文章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森林火灾火势很大是因为都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B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C不在上风向区域打火可以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D随着科技进步,可以选择更多高科技设备协助灭火。13(5分)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入原文的 和 段之间,理由: 总之,一方面从战术训练部署上来尽量减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还是要在硬件上下大功夫,从直接灭火向间接灭火转变,从人工灭火向科技灭火转变,多投用远
19、程设备。【答案】10 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 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 1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首段举出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两个事例,具体说明了森林火灾的凶险,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2A 13 这段文字说明了从战术训练部署上和硬件上尽量减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总结第段说明内容,从战术训练部署上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可以设置紧急避险区,并且观察哨也很重要;同时引出第段说明内容,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解析】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四川凉山西昌森林大火的案例,探讨了森林大火难
20、以扑灭的原因。文章结构清晰,首先从火势、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分析了火灾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然后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战术调整和科技装备的引入。文章引用了专家意见,增强了说服力,并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使论述更具实证性。整体而言,文章逻辑严谨,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1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所给的“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还可能发生爆燃”提示可知在第段,故前后两空在前后两个段落中找。结合第段“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可
21、知原因一: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结合第段“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可知原因三: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11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作用。结合“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灭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从内容上看,首段举出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两个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森林火灾的凶险,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从表达效果上看,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澳
22、大利亚的森林大火非常凶险,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广为人知,由这两个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结合段中“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可知,这里说的是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这样的季节,并且火势的扩大和扩散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气候、林木特性、可燃物积累以及风势等。而选项中将火势大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这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的描述;故选A。13本题考查补充说明内容。“总之,一方面从战术训练部署上来尽量减
23、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还是要在硬件上下大功夫,从直接灭火向间接灭火转变,从人工灭火向科技灭火转变,多投用远程设备”,这是从战术训练部署上来减少灭火的危险和在硬件上下大功夫灭火两个方面来介绍。结合第段“那如何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呢”“在打火过程中,要留好退路,比如在树林较少的地方烧出一个安全区,作为紧急避险区”可知:这段是介绍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灭火危险。结合第段“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可知:引入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由此可见,“总之,一方面从战术训练部署上来尽量减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还是要在硬件上下大功夫,从直接灭火向间
24、接灭火转变,从人工灭火向科技灭火转变,多投用远程设备”应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因为“一方面从战术训练部署上来尽量减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这是照应第段的“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灭火危险”的内容;“还是要在硬件上下大功夫,从直接灭火向间接灭火转变,从人工灭火向科技灭火转变,多投用远程设备”这是引出第段“引入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的内容。(本题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的好朋友们已经厌倦了玩弹珠,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
25、们一样勇敢活跃,但我从小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但在好朋友杰里的招呼下,我选择跟在他们后面跑。我们穿过公园,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虽然只有60英尺左右,但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看到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我鼓起勇气,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滑一下,我()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我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努力地
26、、缓慢地向他们爬过去。“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人哄堂大笑。“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最后,他们都离开了。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但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啜泣;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
27、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用手电筒照着我,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
28、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29、。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
30、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有删改)14(2分)根据上下文,填入第段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即使也B虽然但是C因为所以D只要就15(4分)文章第段记叙了父亲指导我下悬崖的过程,请依次概括。(1)父亲平静地安慰我,“我”在悬崖上大哭和怒吼,内心充满恐惧和害怕。(2) (3) 16(3分)请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17(4分)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答案】14D 15 父亲鼓励“我”每次移动一小步,我小心翼翼地尝试,逐渐有了信心。 “我”成功地迈出最后一步,父亲用强
31、壮的臂弯迎接“我”,我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16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寂静、黑暗的氛围;烘托出我长时间身处绝境,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理;为下文我在父亲到来时不敢下悬崖做铺垫。 17走一步,再走一步指在父亲的指导鼓励下,“我”不再关注前方艰险的道路,而是关注脚下每一步,最后爬下悬崖。题目点明文章主题:面对任何巨大的问题时,我们要化大为小,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这样就能突破难关。(写“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析】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孩子在悬崖上克服恐惧的经历,传达了面对困难时逐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发展,展现了主人公从恐惧到勇敢的心理变化
32、。父亲的指导不仅帮助孩子安全下悬崖,也成为他日后面对挑战的精神支柱。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寓意深刻,象征着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逐步前进的重要性,激励读者勇敢面对挑战。14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结合第段中“滑一下”“会掉下去”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条件关系,只要滑一下这个条件成立,就会有掉下去的结果;A.“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B.“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C.“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D.“只要就”表示条件关系;故选D。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第段“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第段“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第段“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3、。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再一次,我做到了”第段“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可知,父亲用手电筒照亮,指导“我”迈脚下的第一步,而且只想接下来的这一步,不让“我”有机会想别的,“我”挪动身体小心翼翼尝试,逐渐有了信心。故可概括:父亲鼓励“我”每次移动一小步,“我”小心翼翼地尝试,逐渐有了信心。结合第段“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
34、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可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一步步移动,一次一步,最终安全下到悬崖底部,扑进父亲怀里,有了成就感。故可概括:“我”成功地迈出最后一步,父亲用强壮的臂弯迎接“我”,“我”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1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此句是典型的环境描写。时间的缓慢流逝、影子的拉长以及太阳的西沉、夜幕的降临,这些景象都营造出一种寂静、黑暗、紧张、压抑且充满危险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逐渐变暗,“我”被困在悬崖上的处境愈发显得危急和无助,将“
35、我”内心的恐惧、绝望和孤立无援的情绪充分地烘托了出来;故环境描写,烘托了氛围;这种环境的变化在情节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天色越来越暗意味着“我”所处的状况越来越糟糕,如果不能尽快从悬崖上下来,危险系数将急剧增加。这样的描写使得情况变得更加紧迫,从而为后文父亲的出现以及他指导“我”下悬崖这一情节做了有力的铺垫。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父亲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凸显出父亲的帮助对于“我”摆脱困境的重要意义,也使得“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一情节更具紧张感和戏剧性。故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铺垫。17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文章第段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记叙了父亲指导“我”一步一步从悬崖上爬下来的过程,故标题“走
36、一步,再走一步”直接概括了文章核心情节,即“我”在悬崖上被困后,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从悬崖上爬下来。这个标题让读者在阅读前就对故事的大致走向有了初步的了解,能迅速抓住故事的主要线索。故其作用为:概括内容;结合尾段“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可知,该标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令人畏惧的困难情境,就像文中“我”面对陡峭的悬崖一样。而这个标题传达出一种应对策略,即把大目标或大
37、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每次只专注于当前的一小步,脚踏实地地去完成,最终就能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故该标题蕴含哲理,点明文章主题。同时,标题本身设置了悬念。读者看到“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表述时,会好奇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走一步,为什么要强调一步一步地走,这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阅读文章以寻找答案,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评卷人得分四、综合性学习(共10分)(本题10分)学习了第四单元综合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之后,老师布置了几个学习任务供大家选择后完成,你的小伙伴小贤选择了下列题目,邀请你共同探讨完成:18(3分)如果班级要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以下话题中不适合的一项是:()A我的
38、读书计划B读书活动主持人串词稿的编写C怎样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D谈谈读书之乐19(3分)下列关于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两部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一本书,可以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不同,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和“跳读”并用。B有时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会觉得有隔膜,这时可以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读朝花夕拾,我们读鲁迅的童年生活场景会丰富我们自己对童年的体验。C小说集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叙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D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
39、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20(4分)阅读名著,要有合适的关注点。请选择本学期阅读的作品中的一部,围绕关注点,举例分析:(60字左右)作品关注点朝花夕拾“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表达的不同情感。西游记典型事例反映的人物特点【答案】18B 19C 20例如:朝花夕拾对阿长的称呼,从“回忆中的我”视角,叫她阿长,表达那时对她的厌烦;从“写作时的我”的视角,称呼她为长妈妈,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怀念。【解析】18本题考查活动主题理解。读书交流活动的目的是分享读书经验和感受,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选择与此关联不大的话题即可。B.本话题更多聚焦于活动组织和主持技巧上,而非读书活动本身的内
40、容或目的,不适合作为交流话题;故选B。19本题考查名著常识。C.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小说集;故选C。20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需分析名著中的关注点,从表格给到的关注点上结合名著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示例:西游记关注点:典型事例反映的人物特点。举例分析: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典型事例中,展现了他机智勇敢、火眼金睛、忠诚护主的特点。他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并坚决将其打死,即便遭受师父唐僧的误解与惩罚,也毫不动摇保护师傅的决心。评卷人得分五、作文(共40分)21(本题40分)题目: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慈善者以施与为幸福,善良者以助人为幸福,创
41、新者以创造为幸福不同的快乐观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品味。生活中你从哪些人、哪些事中感受到幸福,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避免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答案】例文:这就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冬日里的暖阳,是久旱后的甘霖,是黑暗中的明灯。对我来说,幸福就是那一次雨中的温暖。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我没有带伞,被困在了学校的图书馆门口。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被家长接走,我心中满是焦急与无助。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而我只能在这狭小的屋檐下等待雨势变小。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同学,你没带伞吗?我
42、们一起走吧。”我转过头,看到一位穿着校服的学姐,她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善意。我有些犹豫,但看着那如注的大雨,还是点了点头。学姐撑开伞,那把伞不算大,但在我眼中却仿佛是一片无雨的天空。我们一起走进雨中,学姐尽量把伞往我这边倾斜,自己的半个身子却露在外面,被雨水淋湿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学姐,你把伞往那边挪一点吧,你都淋湿了。”学姐却笑着说:“没关系,我走得快,不会淋太久的。”一路上,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我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走过湿漉漉的街道,路过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树木,那雨声似乎也变得悦耳起来。到了学校门口,学姐把我送上公交车后才离开。我透过车
43、窗看着她在雨中奔跑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激。那把小小的雨伞,那温暖的笑容,那雨中的陪伴,在那个时刻,成为我心中最幸福的存在。幸福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它可能只是在你最无助的时候,一个陌生人伸出的援手,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举动。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就像那一次雨中的邂逅,这就是幸福。【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1.审题立意。“幸福”是核心词,整个题目引导我们去阐述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这”指代的是我们要描述的具体事件或情境,通过对它的叙述来展现幸福的内涵。题目中提到不同人对幸福有不同理解,提示我们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思考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幸福究竟
44、是什么样子,是一种情感的满足、目标的达成还是其他。同时,体裁限定为记叙文,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可从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立意,如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带来的幸福,比如亲情、友情、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等。也可以是个人在追求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幸福,展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如在帮助他人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感受到幸福;或者在与家人温馨相处的时刻感受到亲情带来的幸福。2.选材构思。可选择家庭生活素材,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餐桌上的欢声笑语、温暖的氛围,父母关切的眼神、夹菜的动作等细节都可以体现家庭亲情带来的幸福。或者是在自己生病时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那种被关怀的温暖就
45、是幸福。可选择校园生活素材,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当自己遇到难题时,同学耐心讲解,两人共同攻克难题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就是幸福;也可以是班级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最终取得成功时的那种集体荣誉感带来的幸福。还可以选择社会生活,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老人感激的笑容让自己内心充满温暖,这是一种幸福;或者看到志愿者们为社区无私奉献,那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和谐画面也能体现幸福。行文开头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或直接抒情的方式引出主题。比如“幸福是什么?它或许是一种无形的感觉,却能在某个瞬间如暖流般涌上心头。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就是幸福。”或者“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像璀璨的星星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中间详细叙述体现幸福的事件。如果写家庭团圆饭,可以描述饭菜的香气、家人的表情和对话,突出那种温馨的氛围。若是写帮助他人的经历,则要重点刻画对方的困难、自己帮助的过程以及对方的反应,体现帮助他人后的满足感。结尾总结升华,再次点明“这就是幸福”,并适当延伸幸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或意义。比如“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幸福是如此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