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测评(福建)历 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陶器几乎都是夹砂的,纹
2、饰以划纹、绳纹和篦纹为主。划纹中也有之字纹,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似不属于一个系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进程 C.中原文化的辐射力较强 D.云南地区制陶技艺高超2.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A.内外服制度得到了延续 B.中央集权有着重要保障 C.诸侯国独立性日益增强 D.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3.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春(徒
3、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B.注重保障农业生产 C.民众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实力有所增强4.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 A.官僚政治导致效率低下 B.汉承秦制的弊端较为突出 C.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 D.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5.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
4、取“禅让”模式。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旨在 A.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 B.表明政权更迭具有平稳性 C.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 D.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6.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仍具有“天下政本”的地位。但是,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却日益加强。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当时 A.政事堂的职能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强化 C.三省分权制衡逐渐完善 D.宰辅机构丧失中枢决策权7.两宋之交的农学家陈敷说,湖州安吉县农户“唯藉蚕办生事”。据南宋洪迈记述,湖州地区的
5、某些村落中,已不乏“递年以桑蚕为业”的农户。苏州太湖洞庭山方圆数十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材料意在说明宋代江浙地区 A.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B.已出现农业专业化经营 C.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8.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 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施 A.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实现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刺激了全国大宗贸易的发展 D.促进了元朝疆域的扩大9.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因而他撰著日知录的
6、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这说明,顾炎武 A.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B.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C.旨在鼓吹心学思想 D.极力追求圣贤境界10.鸦片战争前,广州曾是晚清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据史料统计: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外国货物总量为近1.2亿镑,以后逐年减少,1848年时,仅有3817万余镑。广州进口货物的变化 A.出于清政府对洋货的抵制 B.缘于西方对华贸易重心转移 C.表明西方放松了对华侵略 D.延缓了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1.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1898年,清政府决定自开直隶秦皇岛、湖南岳州为通商口岸,权自我操,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
7、,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政府 A.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B.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C.以世界视角来探索救亡 D.重视自身国际地位12.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地纷纷兴办女学,甚至曾出现“兴女学”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胜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女性 A.竞相接受西方思想 B.热衷爱国救亡运动 C.以追求知识为时尚 D.社会价值受到关注13.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画中文字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该漫画旨在揭示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
8、性 B.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C.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时人对预备立宪的严重不满14.1918年 11月下旬,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组织学生组建临时通俗讲演团,开展讲演活动,讲演团的讲演主题有欧战之结局大中华之国运世界和平之幸福协约胜利之公理今后之中华国民青年团之预告劝用国货等。这次讲演活动 A.表明关注时事成为国人共识 B.有助于国民思想的解放 C.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 D.说明反帝运动正在酝酿15.有学者研究称:五四时期,中国是“主义”满天飞。用时人的话来说:“什么主义都有人谈”,以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大声疾呼“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欲为“主义热”降温醒脑。这反映了当时 A
9、.知识分子在革命手段方面存在分歧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思想主流 C.人们探索国家前途命运的热情高涨 D.中外文明融合趋势逐渐加强16.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颁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开荒规则与动员办法,实行奖励政策,对工农群众开发的荒田荒地免征3年土地税,富农拥有开发的荒田荒地的使用权并可免征1年土地税。此举 A.保证了革命统一战线稳定 B.解决了农村贫富分化问题 C.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围绕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我国古代
10、选官制度而言,主要途径有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军功制、分封制,两汉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形态,从远拔方式)上可基本分为世袭、官举、民选、自荐四个方式。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并形成的具各时代特点的官吏选拔制度,在官员选拔范围、择才标准、注重制约、加强监督、修身律己等方面蕴含着积极的政治理念、价值导向和运作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有可借鉴意义。摘编自王波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征 并总结中国舌代选官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五
11、四显然是一条岔路。新文化运动本来该是非政治的革命因为它使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纷纷忍不住了,纷纷忘了他们真正的深远的使命了,他们不怕“任重”但却有点嫌“道远”了大家都跑到十字街头,投身到党派的阵营里,高倡他们的主义去了。摘编自李敖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材料二 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学生去遵判服罪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摘编自梁漱溟论学生事件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观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 明朝初年由于统治者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12、使农业、手工业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从大江南北到沿海内地,区域间长途贩运式商品流通极为活跃,各种商品交流频繁。至清朝时期,四通八达的海路、陆路、内河航运便利了商品的流通。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超过任何时期,出现了影响全国的“天下四镇”。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宋以来的边境互市贸易,雍正以后,民闻的商业往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西安等地为中心的边疆留号覆盖网。摘编自李家轩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材料二 清末新政制定了一系列工商综合类法规。1904 年初首先颁行商人通例和公司律。不久又颁行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1906年又颁布了破产律。冶金类的法规有1902年筹办矿务章程19条。铁路方面的法规
13、主要有1903 年颁行的重订铁路简明章程,规定华商集股修建铁路,给予鼓励。金融方面的法规主要有 1904 年颁布的试办银行章程。经济社团方面的法规有1904 年颁布的商会简明章程商部接见商会董事章程。1905-1908年间,全国新设厂家201 家,投资合计达 4581 万元,年均设厂50家,年增资本1145万元。年均设厂数分别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 多倍和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摘编自韩金玲简论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于1911年在工商业、实业创办、兴农垦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在工商业保护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在辛亥革
14、命期间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法令中不仅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华侨兴办中国实业、中外共同投资,而且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在辛亥革命期间,临时政府大胆对清政府的教育体制进行革新,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学校系统令等办法标准,并在办法标准中重新确立教学宗旨与教学理念,着重于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摘编自王宝鑫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的影响解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经济立法作用的认
15、识。(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之中。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演变的产物,而西汉时期是这一历程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深入发展并广泛传播,以西汉王朝为核心并汇聚周边各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各民族的互动交流愈加深入,认同意识日渐强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生生
16、不息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罗民族交融认同“根据材料,围绕以“大一统”思想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测评(福建)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的之字纹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不属于一个系统,说明陶器纹样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反映出中国早期文化的多元发
17、展,故A项正确。自然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原文化的辐射力较强,排除C项;夹砂的陶器和陶器的纹饰以划纹、绳纹和篦纹为主不能反映出制陶技艺的高超,且白羊村遗址无法体现整个云南地区的制陶技术,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他的大臣们,如周公,被视为王室的勤劳服务者,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周王管理国家,就如同家族中的成员协助家长管理家族事务一样,宰作为王室家族的总管,负责管理王室内外的各种事务,在国家层面上,宰也是百官之首,负责引导百官至周王处接受任命,这体现了家族管理方式在国家政治中的应用
18、,百官的任命在王室宗庙前进行,这一仪式不仅强调了官员对王室的忠诚,也体现了宗教和家族传统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分封制取代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材料也无法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诸侯国独立性日益增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有利于保障农时,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洞庭郡的徭役情况,无法体现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民众地位得到提高,排除
19、C项;材料只反映了洞庭郡守发布关于徭役的法令,看不出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D项。4.【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面临地方王国与豪强势力、统治思想的危机和边境匈奴的威胁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切说明必须改革汉初以来的国家治理方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官僚政治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明确了汉武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不是汉承秦制的弊端较为突出,排除B项;汉初的无为而治推动了“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并为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基础,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采取“禅让”模式和通过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
20、朝的“创业之主”,并在“禅让”完成后才行用本朝纪年,皆旨在突显新朝皇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纪传体的史书编写,而非断代体的史书编撰,排除A项;“表明政权更迭具有平稳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朝的更迭方式的论述而非涉及社会舆论的论述,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日益加强,使得权力更加分散,而权力的分散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地位仍在但六部体制变化,反映出君主对权力的调整和掌控,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政事堂改名,其职能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重
21、点体现的是六部体制的变化以及对君主专制的影响,并非强调三省分权制衡的完善,排除C项;宰辅机构在不同时期权力有所变化,但不能说完全丧失中枢决策权,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湖州安吉县农户“唯藉蚕办生事”,以及湖州地区的些某村落“递年以桑蚕为业”,苏州太湖洞庭山地区“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表明在宋代江浙地区的农户专门从事特定的农业活动,如养蚕,种桑、柑橘和桑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排除A项;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是在近代,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商税收入的地位,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
22、障交通和使臣往来,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A项正确。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经济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项;“大宗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扩大疆域的举措,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其秉持“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的理念而撰著日知录,这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顾炎武不是在强调自我修养,而是在强调“兴太平之事”,排除A项;材料中顾炎武“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的观点与心
23、学注重自我修养不同,并不是鼓吹心学,排除C项;追求圣贤境界是心学自我修养的要求,而不是材料中顾炎武的追求,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外国货物总量为近1.2亿镑,以后逐年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多处通商口岸开辟,西方对华贸易重心发生了转移,广州进口货物逐渐减少,故B项正确。清政府并未抵制洋货,排除A项;“表明西方放松了对华侵略”,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广州进口货物变少,但其他通商口岸却在增加,并未延缓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
24、征税”可知,清政府在自主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允许外国人永久租借土地和过多干预行政管理、税收事务,意在维护国家领土和税收等方面的主权,体现国家主权意识的逐渐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清政府有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的具体措施或政策,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政府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重视,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胜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可知,这股思潮是重视女性的表现,说明女性的社会价值受到关注,故D项正确。“贤妻良母”的思想并不是西方思想,所以不能体现竞相接受西方思想,排除A项;这股思潮主要体现了对女
25、性社会价值的关注,不能体现爱国救亡,排除B项;这股思潮中并不仅仅是追求知识,所以不能说明以追求知识为时尚,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及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极度腐朽反映出其政权覆灭的必然性,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具有必要性,故A项正确。1900年的“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此项与漫画不倒翁不符合,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材料反映出的表象内容,并非该漫画的主旨,排除C项;材
26、料强调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时人对预备立宪的严重不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一战结束之初,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讲演活动,发表各自关于时事的看法,这有助于国民思想的解放,故B项正确。“成为国人共识”夸大其词,排除A项;井冈山道路的开辟,表明具有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的开创,排除C项;此时一战刚结束,大部分国人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对西方宣扬的“公理战胜强权”充满期待,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五四时期,中国是主义满天飞”可知,五四时期,各种主义在中国传播,这说明当时人们探索国家前途命运的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材料是关于革命与
27、改革的分歧,排除A项;“什么主义都有人谈”“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说明马克思主义未被广泛接受,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各种主义的探索,无法体现中外文明趋势融合逐渐加强,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政府先后颁布和实行奖励政策,鼓励荒田荒地开发,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故C项正确。1933年,革命统一战线早已破裂,排除A项;此举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并未解决了农村贫富分化问题,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还未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28、.【答案】发展特征:选拔人才越来越重视学识、才能;选官基础不断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选官标准趋于公平、公开、客观。(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历史经验:注重人才选拔的实用性;重视人才的多元化;克服特权思想,维护社会公平。(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从选拔方式上可基本分为世袭、官举、民选、自荐四个方式。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并形成的具各时代特点的官吏选拔制度,在官员选拔范围、择才标准、注重制约、加强监督、修身律己等方面蕴含着积极的政治理念、价值导向和运作方式”可知,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征包括:选拔人才越来越重视学识、才能;选官基础不断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
29、高;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选官标准趋于公平、公开、客观。从古代官员选拔范围、择才标准、注重制约、加强监督、修身律己等方面分析历史经验即可。18.【答案】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反思那段过去,并非为了否认五四运动的传统意义和五四精神,而是为了启发我们具有看待历史的多元思维,使其认识到民众理性培养任重道远。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偏离了前期通过思想启蒙实现民主法治的方向,促使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政党政治,卷入暴力革命,其实质是强调救亡压倒启蒙。材料二,在法学家的眼中,即便爱国,也必须守法,不能侵犯他人权益。并非只要出发点正义、正当,就可以用尽手段来实现。其实质是强调用法治手段反对用革命手段去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30、对于五四运动的意义,我们要从革命史观角度去看待,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8分)【解析】从材料中的观点总结得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答案】(1)特征:市场规模扩大,全国性市场建立;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城市经济继续繁荣,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边疆、边境贸易稳步
31、发展;跨区域贸易发展。(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2)认识:使政府长期歧视工商业的政策得以改变;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商人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我国商业立法近代化进程;为后世商业立法提供了借鉴。(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3)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期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令,对转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发展中国实业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育革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了大批科学、实业、教育方面的人才。(8分,每点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大江南北到沿海内地,区域间长途贩运式商品流通极为活跃,各
32、种商品交流频繁。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超过任何时期,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宋以来的边境互市贸易”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包括:市场规模扩大,全国性市场建立;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城市经济继续繁荣,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边疆、边境贸易稳步发展;跨区域贸易发展。(2)根据材料二“1904年初首先颁行商人通例和公司律。不久又颁行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1905-1908年中,全国新设厂家201家,投资合计达4581万元,年均设厂50家,年增资本1145万元”可知,对清末经济立法的认识包括:使政府长期歧视工商业的政策得以改变;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商人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我国商业立法近代化进
33、程;为后世商业立法提供了借鉴。(3)根据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于1911年在工商业、实业创办、兴农垦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在办法标准中重新确立教学宗旨与教学理念,着重于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可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期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令,对转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发展中国实业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育革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了大批科学、实业、教育方面的人才。20.【答案】示例:论题:“大一统”思
34、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源泉。(2分)阐述:“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于先秦时期,集中体现了先秦社会的共同政治追求,为结束诸侯混战、实现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西汉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秦王朝创建的政治体制,积极扩大与周边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促成了西汉时期的“大一统”繁荣局面,在此背景下,“大一统”思想获得空前的发展与传播,成为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的主流政治思想。(8分)综上所述:西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原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大一统”政治理想成为中国数千年坚持不懈的政治原则与政治追求。这种政治价值取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评分细则】论题2分,阐述部分评分细则如下:等级说明一等(810分)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严密二等(4-7分)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0-3分)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中“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