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8978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0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历史朝代歌:1、中国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民国再共和,代代续炎黄。时间:1、世纪:指计算年代的单位。一个世纪是100年,通常是指连续的100年,计算百年为百位数字+1,如秦统一中国为公元前221年,2+1=3,那就是公元前3世纪;计算千年为前两位数字+1,新中国建立的年代为1949年,19+1=20,那就是二十世纪。前期: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一个世纪的中间40年;后期:一个世纪的后30年。初期:

2、一个世纪开始前20年为世纪初期末期:一个世纪后10年为世纪末期。2、年代:10年为一个年代,以十位数字准,如1949年,十位数字4,那就是20世纪40年代。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一、元谋人 、蓝田人、郧县人: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时间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60万年距今约10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陕西蓝田湖北郧阳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认识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

3、距今约70万20万年;3.发现: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体貌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社会组织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火的使用已经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5. 地位(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三、山顶洞人:时间距今约3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

4、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和磨光技术(骨针)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缝制衣服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已经有了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开放探究问题1、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灰烬、烧石、烧骨,我们可以从中的出哪些历史信息?【答案】由“大量石器”可以得出北京人会制作工具;由“灰烬、烧石、烧骨”可以得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2、为什么说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答案】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增强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所以说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3、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何特点?【答案】分布广泛,具有多元化特征;主

5、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并趋向以华夏族为主体发展,即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时间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意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二、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

6、形房屋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粟、黍种植水稻原始畜牧业(饲养业)饲养猪、狗 饲养猪、狗和水牛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手工代表:人面鱼纹陶盆)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懂得使用天然漆;会雕刻,出图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59004400年地点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概况仰韶文化是氏族社会兴盛时期,距今6000多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前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仰韶文化晚

7、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不同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别,表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开放性探究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2、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种植的农

8、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的陶器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 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都使用磨制石器; 都会制造陶器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早期城市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早期国家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时 间 距今约53004300年距今约43004000年地 点 浙江余杭(长江下游地区)山西

9、襄汾(黄河中游地区)城市概况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外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内城中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阶级分化两处遗址中,贵族墓葬和普通墓葬随葬品的不同,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意 义 长江下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三、炎黄部落联盟和尧、舜、禹的禅让炎黄部落联盟时 间五六千年前,我国进人部落联盟时期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数、其部落归附炎

10、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人文初祖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尧、舜、禹的禅让含 义禅让制即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制度顺 序尧舜禹作 为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开放探究问题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指的是黄帝,说出他的历史地位及被尊崇的原因。【答案】(1)历史地位:黄帝与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原因: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为华夏族。2、(教材P18材料研读)“华夏民族,非一

11、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案】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融中形成。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首领更替的制度?【答案】禅让制。4、全力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历史人物是谁?这体现出他的什么精神?【答案】(1)人物:全力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历史人物是禹。(2)精神:这体现出他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精神。5、远古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何关系?【答案】远古传说在某些方面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但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经过人们口耳相传,内容可能会发生

12、变化,有的内容可能会与客观史实不符。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印证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制度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暴政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建立约公元前

13、 1600 年, 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暴政末代君主商纣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三、西周的兴衰(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武王伐纣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统帅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 ,史称“西周”分封制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分封依据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诸侯权力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也要服从纣王调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贵族等级周天子

14、 诸侯 卿大夫 士作 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 厉王逃亡西周灭亡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都城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洛邑周平王开

15、放探究问题: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答案】“家”指的是帝王把国家据为己有,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世袭制。2.分封制实施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作用?【答案】(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2)作用: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描写的是西周分封制4.齐、鲁、楚、燕、秦、晋等地域简称与西周时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答案】这些地域简称与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有关。5.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有何启示?【答案】原因:夏、商

16、、西周三朝的末代君主桀、纣、幽王统治残暴,朝政腐败,导致民心丧失,王朝灭亡。启示: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维护人民利益。6、时代划分: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名称时间历史特征社会特点春秋前770前476年奴隶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动荡、大变革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

17、频繁,呈现同一趋势;各国积极变法图强一、王室衰微春秋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总体特征总体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表 现一些诸侯国在新占有的土地上设置县、郡,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影 响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

18、竞相角逐二、诸侯争霸背景诸侯国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春秋霸主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影响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同意的趋势。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在,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

19、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地使用开放探究问题1.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答案】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这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比较强大。3.(教材P29材料研读)“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20、。”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色,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案】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统治权实际上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4.为什么会出现春秋争新的局面?【答案】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无力控制诸候。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实力强大。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诸侯们展开争霸活动。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1)积极影响(利):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消极影响(弊):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

21、.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形成战国时期,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齐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夺取(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齐、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分布: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战争目的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扩展疆域战争特点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为兼并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战争惨烈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势力变化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齐、赵、秦先后崛起,在当时的

22、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趋势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二、商鞅变法1、背景:经济方面(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政治方面:魏、楚、赵诸秦等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3、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车裂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

23、止私斗。经济(1)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对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鼓励农民积极生产,促进农业发展)(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军队战斗力,并打击旧贵族势力)4、结果: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但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得以延续。5.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6、指导思想:法家思想7、意义: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推

24、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都江堰背景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地点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开放探究问题1、相传,

25、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战国时期只剩十几个诸侯国,这体现了什么趋势?【答案】诸侯国数量逐渐变少,体现了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2、相关成语:春秋时期: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战国时期: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田忌赛马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变法改革往往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的改革终究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4、商鞅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上扬变法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品质:商鞅具有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作斗

26、争,公正无私,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实事求是;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阻力;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7课 百家争鸣一、 百家争鸣:1、背景: 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文化: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2、含义: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称为“百家争鸣”

27、。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意义、借鉴或启示:时期姓名称谓相关著作主要思想意义、借鉴或启示春秋时期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思想主张:思想核心是“道”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在处事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论语春秋思想:心: 思想核心是“仁”主张“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思想:他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想: 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 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意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吾爱无力,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任能;提倡节俭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

29、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的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构建和谐社会荀子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韩非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思想核心是法治)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孙武军事家,兵家鼻祖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开放性探究问题 1、(教材P40材料研读改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0、”材料反应了孔子的什么主张?统治者实施这一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答案】材料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 意义:统治者实施这一主张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民生,金额实现社会稳定。2、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儒家:说服教育 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法家:依法惩处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天文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我了公元前613年一颗转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普星就是哈雷彗星历法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医学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

31、识了一些治病药物。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问世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言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概念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被称为“甲骨文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意义(1)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2、造字方法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青铜器特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特点制作工艺高超工艺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代表商朝的四羊方尊、司(后)母成鼎.西周的何尊,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功能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金文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被金文 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三、诗经和“楚辞”诗经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

33、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楚辞”出现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作品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开放性探究问题 1、西周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反应了什么?【答案】反应西周社会严格的等级界限。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些相似度很高的文物,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古蜀文明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第三单元

34、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条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赢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疆域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

35、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赢政宣布自己为天下第一个皇帝,史称“秦始皇”中央政权机构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地方行政制度内容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右图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特点:中央集权)1、示

36、意图: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下设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解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利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其中皇权就是权力的中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分封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郡县制是对西周分封制的否定,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它奠定了日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分基础。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机

37、构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1)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2)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统一文字(书同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有利政令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车同轨)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促进了水路交通发展。军事上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

38、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管辖范围大为拓展,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开放探究问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战!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句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答案】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2 、说说从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概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答案】(1)趋势: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2)原因:诸侯国混战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的统一,长期战乱下人民期盼统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3、秦朝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答案】(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特点: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39、,中央集权。4、(教材P55材料研读)“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2)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朝的暴政:统治特点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暴政表现沉重的赋税,调民力服兵役和徭役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秦始皇为禁锢人民的思想言论“焚书坑儒”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

40、误期,按律当斩 过 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调集大军反击,结果起义失败。地 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典 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秦朝灭亡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开放探究问题1、秦朝如此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伐无道,诛暴秦”,秦无道的具休表现有哪些?【答案】根本原因:泰朝统治残暴,不得人心)具休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

41、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焚书坑儒2、 简要评价秦始皇。【答案】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功绩:泰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开凿灵渠,修筑长城,为确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贡献。过失:秦始皇统治残暴。在他的统治之下,秦朝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答案】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4、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答案】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秦

42、朝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5、秦朝的兴与亡,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启示?【答案】统治者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实行德政,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生产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楚汉之争目 的争夺国家统治权争夺双方刘邦和项羽决战名称垓下之战结 果楚军战败,刘邦获胜典 故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西汉建立之初,到处都是荒凉残破的景象汉高祖吸

43、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措施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农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轻徭薄赋)影响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渐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和亲政策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文景之治”措施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以农为本),文帝和景帝将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轻徭薄赋) 他们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提倡节俭)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

44、治”影响汉朝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开放探究问题:1.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答案】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多年的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的田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经济政策?统治者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吸取了什么教训?这一政策符合哪个学派的思想?【答案)(1)经济政策:休养生息政(。)(2)教训: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3)学派:道家学派。3.想一想: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答案】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收入是国家的主要财源。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要巩固政权和稳定社,局势,必须恢复发展农,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削弱地方势力: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统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