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第13-16课共4课教学设计汇编第13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小点儿声一、教材分析本课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学会降低音量,做到文明有礼。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不同场景下大声喧哗的不良影响以及小声说话的文明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教材内容贴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二、核心素养目标1. 道德品质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公德心,让学生明白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自觉遵守公共秩序。2. 心理健康素养目标(1)通过学习保持安静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提高情绪管理能力。(2)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 社会责任素养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互相提醒,共同保持安静。4. 文化基础素养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中对声音大小的规范和要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在公共场合小点儿声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降低音量的方法。2. 教学
3、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将小点儿声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处理好活泼好动与保持安静之间的平衡,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保持安静。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在公共场合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大声喧哗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模仿,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声喧哗和小声说话的不同效果。2. 故事教学法:讲述与保持安静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理。3. 情境模拟法:创设各种公共场合的情境,让学
4、生在模拟中练习小点儿声的行为。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共同探讨保持安静的方法。5. 榜样示范法:教师和学生中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养成小点儿声的习惯。六、教学准备1. 收集与小点儿声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3. 制作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嘈杂的声音和一段安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两者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大小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出课题。(2)提问学生:你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大小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小点儿声的兴趣
5、。2. 认识大声喧哗的不良影响(10 分钟)(1)展示一些在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大声喧哗的不良行为,引起学生的反思。(2)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些地方大声喧哗会有什么后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声喧哗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3. 学习小点儿声的重要性(10 分钟)(1)讲述一个因为大家都小点儿声而变得美好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小点儿声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2)请学生说一说小点儿声的好处。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思考小点儿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4. 情境模拟(10 分钟)(1)创设图书馆、教室、餐厅等公共场合的情境,让学生进行
6、情境模拟,练习小点儿声的行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小点儿声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请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模拟的同学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评价,让学生更加明确小点儿声的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5. 讨论保持安静的方法(10 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不同场合保持安静的方法。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请小组代表发言,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智慧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6. 总结与拓展(5 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点儿声的重要性和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
7、确学习目标。(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小点儿声的文明使者,向身边的人宣传小点儿声的好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八、板书设计我们小点儿声大声喧哗不良影响小点儿声重要性情境模拟保持安静方法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们对小点儿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大小的差异,故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情境模拟法和小组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情境模拟中还不够自然,需要更多的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点儿声的行为。
8、同时,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习惯。总体来说,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课题人人爱护公物一、教材分析本课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教材通过展示校园及生活中的公物,让学生了解公物的作用和意义,同时通过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爱护公物的思考。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二、核心素养目标1. 道德品质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德心,让学生明白爱护
9、公物是每个人的责任。(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公共资源。2. 心理健康素养目标(1)通过爱护公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2)让学生在爱护公物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 社会责任素养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共同维护公共环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爱护公物的行动中互相监督、互相帮助。4. 文化基础素养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中对爱护公物的重视程度和做法,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掌握爱
10、护公物的方法和行为。2.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将爱护公物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2)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爱护公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对公物的概念和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破坏桌椅、乱扔垃圾等。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公物的种类和作用,以及不文明行为对公物的破坏。2. 故事教学法:讲述与爱护公物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理。3. 实
11、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爱护公物的实践活动,如清理校园垃圾、修补损坏的桌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爱护公物的重要性。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爱护公物的认识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爱护公物。5. 榜样示范法:教师和学生中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六、教学准备1. 收集与爱护公物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准备一些工具和材料,如扫帚、垃圾袋、胶水等,用于实践活动。3. 制作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校园美景的视频,展示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完好的公物。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为引出爱护公
12、物的主题做铺垫。(2)提问学生:视频中的校园漂亮吗?你喜欢这样的校园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整洁的校园环境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引出爱护公物的话题。2. 认识公物(10 分钟)(1)展示一些校园及生活中的公物图片,如桌椅、黑板、图书、垃圾桶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公物,了解公物的种类。(2)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公物的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公物的认识和珍惜之情。3. 不文明行为的危害(10 分钟)(1)展示一些不文明行为对公物造成破坏的图片,如乱涂乱画、损坏桌椅、乱扔垃圾等。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不文明行为对公物的破坏,引起学生的反思。(2)组织学生讨论
13、:这些不文明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后果。4. 爱护公物的方法(10 分钟)(1)讲述一些爱护公物的小故事,如小朋友主动捡起垃圾、爱护图书等。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学习爱护公物的方法和行为。(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怎样爱护公物。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做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5. 实践活动(10 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清理校园垃圾、整理图书等实践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2)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安全,互相合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安全
14、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6. 总结与拓展(5 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2)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爱护公物的小使者,监督身边的人爱护公物。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感。八、板书设计人人爱护公物认识公物不文明行为危害爱护公物方法实践活动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们对爱护公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公物的种类和作用,故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践活动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行动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5、,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够积极主动,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爱护公物的理念。第15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不乱扔一、教材分析本课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教材通过展示美丽整洁的环境与脏乱差的环境对比,以及一些小朋友正确处理垃圾的行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乱扔垃圾的危害和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
16、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二、核心素养目标1. 道德品质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德心,让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是每个人的责任。(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爱护环境。2. 心理健康素养目标(1)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2)让学生在整洁的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 社会责任素养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环保行动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4. 文化基础素养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做法,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
17、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2.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将不乱扔垃圾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长期坚持。(2)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都能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的行为习惯。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但对乱扔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乱扔垃圾的行为,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展示乱扔垃
18、圾的不良后果和整洁环境的美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2. 故事教学法:讲述与不乱扔垃圾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理。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乱扔垃圾的认识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保持环境整洁。5. 榜样示范法:教师和优秀学生以身作则,为其他学生树立不乱扔垃圾的榜样。六、教学准备1. 收集与不乱扔垃圾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准备一些垃圾分类的道具,如垃圾桶模型、垃圾卡片等。3. 制作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
19、然后播放一段垃圾遍地的视频。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强烈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洁环境和脏乱环境的差异,激发学生对不乱扔垃圾的思考。(2)提问学生:你喜欢哪个视频里的环境?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环境的感受,引出不乱扔垃圾的话题。2. 认识乱扔垃圾的危害(10 分钟)(1)展示一些乱扔垃圾导致环境污染的图片,如河流被垃圾污染、公园垃圾成堆等。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引起他们的反思。(2)组织学生讨论:乱扔垃圾会带来哪些危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乱扔垃圾的不良后果。3. 学习不乱扔垃圾的重要性(10 分钟)(1)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们一起清
20、理垃圾,让环境变得美丽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不乱扔垃圾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2)请学生说一说不乱扔垃圾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好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不乱扔垃圾的意义,提高他们的认识。4. 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10 分钟)(1)展示垃圾分类的图片和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为正确处理垃圾打下基础。(2)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将垃圾卡片放入相应的垃圾桶模型中。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 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不乱扔垃圾。设计意图:
21、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保持环境整洁的方法。(2)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智慧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6. 实践活动(10 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不乱扔垃圾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际行动能力。(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垃圾,如分类投放等。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7. 总结与拓展(5 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乱扔垃圾的重要性和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2)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宣传不乱扔垃
22、圾的理念,并一起制定家庭环保计划。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八、板书设计我们不乱扔乱扔危害重要性正确方法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们对不乱扔垃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乱扔垃圾的危害和整洁环境的美好;故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实践活动法和小组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垃圾分类游戏中还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同时,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在
23、日常生活中的环保习惯。总体来说,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16课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课题大家排好队一、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教材通过展示不同场景下排队和不排队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排队带来的秩序和不排队造成的混乱,从而明白排队是一种文明行为。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二、核心素养目标1. 道德品质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德心,让学生明白排队是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表现。(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文明有序的重要
24、性。2. 心理健康素养目标(1)通过排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心理韧性。(2)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感受到安全和舒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 社会责任素养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共同维护公共秩序。(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排队中学会与他人协调配合。4. 文化基础素养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中对排队的重视和做法,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2)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正确排队的方法。2.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将排队意识转化
25、为实际行动,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坚持排队。(2)处理好排队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排队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自我意识较强、耐心不足等原因而出现不排队的情况。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引导和体验,深刻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排队的方法。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展示排队和不排队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差异。2. 故事教学法:讲述与排队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理。3. 体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排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
26、践中感受排队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排队的认识和体验,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排队。5. 榜样示范法:教师和优秀学生以身作则,为其他学生树立排队的榜样。六、教学准备1. 收集与排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准备一些排队的标志和道具,如排队线、指示牌等。3. 制作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学校门口学生们乱哄哄挤着进校门的视频,再播放一段学生们整齐排队进校门的视频。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强烈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排队和排队的不同,引发学生对排队的思考。(2)提问学生:你喜欢哪个视频里的场景?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达
27、自己对排队的初步感受,引出课题。2. 认识排队的重要性(10 分钟)(1)展示一些在超市、银行、游乐场等场所排队和不排队的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不同场合下排队和不排队的情况,引起他们的反思。(2)组织学生讨论:排队有什么好处?不排队会带来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明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3. 学习排队的方法(10 分钟)(1)讲解排队的基本方法,如站在排队线内、保持适当距离、不插队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正确排队的具体要求,为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打下基础。(2)请学生上台示范排队的动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和点评,让学生更加明确排队的正确方法
28、。4. 故事分享(10 分钟)(1)讲述一个关于大家排队做好事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故事中体会排队的积极意义。(2)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或经历过的排队的好事情。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享精神。5. 小组讨论与实践(10 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在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如何更好地排队。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排队的方法。(2)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排队实践活动,如模拟在图书馆借书排队、在食堂打饭排队等。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排队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6. 处理排队
29、中的突发情况(10 分钟)(1)展示一些排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的图片,如有人插队、有人生病需要优先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排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这些突发情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保持排队的秩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7. 总结与拓展(5 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排队的重要性和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2)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排队的小使者,提醒身边的人排队,并记录自己一周内排队的情况。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感。八、板书设计大家排好队认识重要性学习方法故事分享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处理突发情况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们对排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排队和不排队的差异,故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验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还不够自觉,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监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排队习惯。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第 28 页 共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