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8386 上传时间:2024-08-28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6.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6单元共6套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食物的采集阶段)(1)时间: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2)食物来源:采集渔猎。(3)生产工具:木石骨蚌。(4)生活方式:迁徙群居。(5)女性地位: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食物的生产阶段)(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2)表现:原始农耕(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

2、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原始畜牧(西亚、东亚和南美洲)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东亚: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南美洲: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意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

3、居,并逐渐形成聚落。b.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灌溉农业发达)(1)古巴比伦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2)古埃及文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3)古印度文明: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4)古代中国文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b.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

4、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c.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2)古埃及: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b.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3)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战国以后,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c.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

5、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e.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古希腊:食物生产:a.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b.因地制宜: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社会生活:a.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5)古罗马: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社会生活:a.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

6、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6)美洲: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浮动园地)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3、总结食物生产社会生活古巴比伦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

7、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古代中国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

8、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浮动园地)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3、阶级和国家出现。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概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9、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2、表现: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传入途径推广传入途径推广粮食作物玉米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时传入,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及全国。马铃薯传入路径与玉米相似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

10、推广;传入路径与玉米相似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蔬菜作物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起初仅供观赏)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逐渐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被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3、特点:(1)欧洲具有主导性。(2)范围具有全球性。(3)时间具有长期性。(4)交流具有双向性。(5)结果具有双重性。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小

11、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1)种类: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咖啡。(2)影响: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禽畜(1)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2)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甘薯的引入,丰富了粮食种类。(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

12、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玉米等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量,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作物的引进,使

13、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和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建立: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3)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4)表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a.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

14、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b.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c.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同。d.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者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育种技术的现代化。a.条件: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b.成就: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2014年,中国培育出“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创世界纪录。c.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5)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食品供应;推

15、动了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拓展延伸】现代农业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力提升】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手工和畜力工具机械化工具劳动力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石油和电力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积累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

16、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农家原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内循环,农产品初加工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2、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2)生产规模大型化。3、渔业的现代化(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3)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原始农业社会,

17、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品储存技术(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冷冻食品工业: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

18、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拓展延伸】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2)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4)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目标:消除饥饿,吃得饱)(1)产生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世界对策: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

19、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3)中国方案: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食品安全(目标:保证质量,吃得好)(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0、(2)应对措施: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品安全。a.立法规范: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订)b.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旧石器时代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C.早期国家产生D.王位世袭制产生2.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

21、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3.“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B.人类文明产生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C.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D.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

22、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4.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5.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6.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叶

23、运往伦敦,欧洲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抛下的泥土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蚯蚓。蚯蚓每1020年就能将土壤翻动一次,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地。据此可知( )A.物种传播是殖民侵略的有效手段B.物种交流促成美洲地区社会转型C.物种传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外来物种导致了美洲文明的覆亡7.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 )A.世界贸易推动社会生活变迁B.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交换C.早期殖民扩张以农业为主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

24、.下图是16世纪西欧人绘制的马铃薯图和番茄植株图。这些物种在16世纪之前,并不为欧洲人所知晓。之所以西欧会出现下图,主要是由于( )A.原产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B.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进步C.欧洲的印刷技术水平提高D.跨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发展9.除了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导致亚非拉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C.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的交流D.导致美洲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10.某高中生在准备以“人类食物物种发展史”为题的发言时,整理出下列资料,其中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

25、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B.传到欧洲的番茄经过培育的新品种又传回到美洲C.原产于美洲的甘薯、咖啡,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D.新航路开辟以后,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11.有学者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需要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是( )A.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发展进步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C.配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的使用D.大型农场和养殖场的推广12.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

26、;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13.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下列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以来,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B.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C.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的杂交水稻在南亚推广D.21世纪以来,人们主要利用腌制和风干加工保存食品14.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

27、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这表明( )A.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B.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C.传统食品销路一向较好D.现代农业发展使食物丰富15.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积极建设、 发展全国各地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冷链物流体系。这一规划有助于( )A.增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B.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C.提高全国各地物流运输水平D.增强我国粮食储备能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

28、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

29、杀手的头把交椅。【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材料三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古代中国为“远离坟场”采取了哪些方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30、,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律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

31、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物全球化的认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朝代春秋战国秦汉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粮食单产(kg/hm2)712.5825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人口/万人32006000人均占粮/kg320.5492.9摘编自吴

32、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

33、,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二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陪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项正确;图二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牧业产生,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而细密的社会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产生

34、,由此可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人类文明产生的曲折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不同行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解析: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出现,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A项正确;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C项;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但是农业产量高,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说明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B项正确;玛雅人采取极

35、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不是精耕细作,排除AD项;玛雅人农业生产程度较高,商业发展程度较低,排除C项。故选:B。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材料“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可以佐证古希腊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D项正确;橄榄并非是古希腊的粮食作物,主要用于制作橄榄油,排除A项;古希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并非是自给自足,主要用于商业交换,排除B项;种植橄榄的地力较为贫瘠,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蚯蚓被欧洲殖民者意外带入美洲,最终影响了美洲的生态,C项正确;蚯蚓是

36、意外传入,不是被殖民者作为侵略手段,排除A项;社会转型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美洲文明并未覆亡,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贸易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A项正确;B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为主,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A解析:欧洲人绘制美洲作物的植株,说明原产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A项正确;绘制植株图不能反映出农业栽培技术,排除B项;材内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属于贸易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C解析:材料“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

37、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物种大交换,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对贸易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导致美洲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到欧洲的番茄经过培育的新品种又传回到美洲,B项正确;西汉时期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排除A项;咖啡不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排除C项;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传入欧洲,当时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38、,B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发展进步是有利于粮食储存,排除A项;配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的使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排除C项;养殖场的推广与提高粮食产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目前国际粮食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威胁世界的和平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和团结开放市场,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且材料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排除A项;材料要解决的是饥饿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国都重视物种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9、A项正确;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一带推广,排除C项;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B解析:粽子、水饺等传统食品由家庭手工制作走向标准化生产且被摆上货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现象与食品安全隐患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食品的销路状况,排除C项。故选B项。15.答案:A解析:冷链物流与食品

40、保鲜、运输相关,发展冷链物流体系,有助于食品在各地的安全流通,保障食品安全,A项正确。材料与粮食生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提高物流运输水平、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排除C、D项。16.答案:(1)变化:农耕文明;逐渐定居、聚居。影响: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2)现象:印第安人急剧减少。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病菌和传染病蔓延。(3)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防治天花,发明人痘接种;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任意三点)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农业的采

41、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可知,出现了农耕文明;根据材料“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可知,逐渐定居、聚居。影响:根据材料“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可知,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2)现象:根据材料“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可知,印第安人急剧减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根据材料“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

42、,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可知,病菌和传染病蔓延。(3)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治天花,发明人痘接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17.答案:(1)特点: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

43、种在美洲推广。(2)原因: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3)认识:农作物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助推全球经济发展;有助于全球化的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类多,以食物为主;根据“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可知,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

44、洲;根据“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知,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可知,外来农作物生命力强,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根据“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物

45、种交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外来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3)认识:综合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因果等方面分析可知,农作物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助推全球经济发展,有助于全球化的发展。18.答案:(1)趋势:长足发展原因:农业工具:铁犁牛耕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

46、女织生产模式盛行。政策:重农(轻徭薄赋)、屯戍政策。水利灌溉:秦都江堰、汉龙首渠,东汉翻车,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技术体系:精耕细作。(2)政策支持: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法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科技: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解析:(1)趋势:通过材料表格可以看出,我国春秋战国到秦汉,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单产、总产提高,人均占粮也在增加,概括为长足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业工具、劳作方式、政策、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等方面来分析。农业工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作方式:井田制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盛行。政策:战国以来,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获胜,重视农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