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2、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
3、量守恒的实质。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科学思维: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科学探究: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
4、,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成长共同体的合作和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五、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5分钟)提问: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讨。实验中的变化重视实验,体验探究(2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学生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
5、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动画模拟,突破难点(15分钟)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联系实践,学以致用(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蜡烛燃烧后质量看似减少,但实际上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等。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这些
6、现象,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法提升整合应用,反馈纠错(5分钟)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课堂小结老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请大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氧化钙、硫化钠、二氧化硫、氯化钾。(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七、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八、教学反思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不仅能
7、够直观地观察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还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时,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改进教学效果,我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