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8266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2个课题+1个活动)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二、

2、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3、,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科学思维: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科学探究:通过同学间

4、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成长共同体的合作和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五、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5分钟)提问: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讨。实验中的变化重视实验,体验探究(2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

5、成物的总质量。学生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动画模拟,突破难点(15分钟)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联系实践,学以致用(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蜡烛燃烧后质量看似减少,但实际上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等

6、。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这些现象,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法提升整合应用,反馈纠错(5分钟)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课堂小结老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请大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氧化钙、硫化钠、二氧化硫、氯化钾。(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七、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八、教学反思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7、。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还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时,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改进教学效果,我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关注学生的个

8、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课题2化学方程式一、 教材分析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的内容,主要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二、学情分析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

9、、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质量、原子数目、原子种类都不变。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都为本课顺利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三、设计思路初中学生在接触化学方程式时,往往表现出既好奇又困惑的复杂情绪。他们对化学反应充满兴趣,但面对复杂的化学式和配平过程时,容易感到挫败。部分学生可能因基础知识不扎实,难以快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因缺乏逻辑思维训练,难以准确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此外,学生在化学计算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计算能力

10、较强,能迅速完成配平任务,而部分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学生能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理解其含义和读法。科学思维:理解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本质。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五、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六、教学难点理解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本质。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

11、. 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旧知: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化学用语表示化学反应。引入新课: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即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即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实验中的变化2. 讲授新知(20分钟)化学方程式的概念:通过实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书写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步骤: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注明生成物的状态(如气体用“”表示,沉淀用“”表示)。配平方法: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解最小公倍数配

12、平法。3. 学生活动(15分钟)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讨论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配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配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学法提升总结反思(5分钟)知识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谈谈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和学习体会,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课堂讨论与总结,巩固知识课堂小结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谈谈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和学习体会,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八、教学反思在完成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教学

13、方法有了更深地理解,也让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意识到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模仿,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和逻辑。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是缺乏系统地练习和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增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反复实

14、践中掌握技能。此外,我也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再次,我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反思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向,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我将继续坚

15、持教学反思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跨学科实践活动4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一、教材分析跨学科实践活动4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主要涵盖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2单元和第5单元的内容,纵向结合了新课标课程内容中主题15的相关内容,综合体现“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等主题的大概念与核心知识,同时也承载了“氧气的制取与性质”这一学生必做实验,对“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中的化学与健康、材料等相关内容也有所涉及,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变化观、元素观等化学观念,发展建构思维模型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促进“比例和定量”等跨学科大概念

16、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价值。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9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学生已初步领悟了化学变化的定义和实质,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知识,会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但是还不知道什么是项目式学习,缺乏项目规划的能力;只会简单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反思、改进等探究能力比较薄弱;难以将具体的知识与真实问题建立联系,缺乏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知识零散单薄,缺乏知识经验的结构化。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氧气的简易制取方法,能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2. 过程与方法:通过

17、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简易供氧器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特定需求设计供氧器,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登山或潜水过程中因缺氧导致的紧急情况的新闻片段,引发学生对供氧设备重要性的思考。2. 提问:在高海拔或深海环境中,人们如何解决呼吸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应用。3. 揭示课题: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二)新知探究(20分钟)

18、1. 知识讲解:介绍氧气的基本性质,以及供氧器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展示。2. 分析需求: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需要简易供氧器的场景,如急救、户外活动等,明确设计目标。3. 设计原理:讲解氧气的储存和释放方式,如高压储存、化学反应产氧等,让学生理解简易供氧器的制作基础。4. 展示示例: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简易供氧器模型,分析其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实践操作(4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根据学习的内容,讨论并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巡回指导。2. 制作过程: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利用提供的材料(如小气罐、化学试剂、导管等)开始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师适时提供帮助。3.

19、 试运行与调整:每组完成制作后,进行简单的试运行,检查供氧器的功能,如有问题及时调整。(四)分享交流(15分钟)1. 展示作品: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制作的简易供氧器,解释其工作原理和创新点。2. 互评互动: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五)总结提升(10分钟)1.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供氧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与制作过程等。2. 能力反思:引导学生反思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运用。3. 拓展思考:讨论如何将简易供氧器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提升跨学科应用意识。(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完善设计:根据课堂上的反馈,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供氧器设计,可以是功能优化或外观改进。2. 写反思报告:撰写一份实践报告,记录设计思路、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反思。六、板书设计1. 主题: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2.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助燃、支持呼吸等3. 制氧方法:电解水、分解过氧化氢等4. 设计步骤:明确需求、选择材料、制作过程、测试效果5. 实践要点:安全操作、创新设计、实际应用在板书设计中,应注重突出关键知识点和实践步骤,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操作。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人教版(2024)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