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7909 上传时间:2024-08-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文汇编目录论语(十二章)3劝学5屈原列传8司马迁8谏太宗十思疏10魏征10师说14韩愈14阿房宫赋117杜牧17六国论21苏洵21答司马谏议书24王安石24赤壁赋27苏轼27项脊轩志31归有光31静女35无衣35离骚(节选)36涉江采芙蓉37短歌行37归园田居其一38拟行路难(其四)38春江花月夜39山居秋暝40蜀41梦游天姥吟留别42将进酒43燕歌行44蜀相45客至46登高46登岳阳楼47琵琶行(节选)48李凭箜篌引49菩萨蛮50锦瑟50虞美人51望海潮52桂枝香金陵怀古52江城子53念奴娇赤壁怀古53登快阁54鹊桥仙55苏幕遮55声声慢56书愤56临安春雨初

2、霁57念奴娇过洞庭5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58青玉案59贺新郎60扬州慢60长亭送别61朝天子咏喇叭61【文言文篇】必修(10篇)论语(十二章)作品简介: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现存二十篇,四百七十余章。班固汉书艺文志解释论语命名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1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己。”1敏于事:做事勤敏。2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1?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古

3、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君子喻于1义,小人喻于利。喻:通晓,明白。于:对于。子曰:见贤思1齐2焉3,见不贤4而内自省5也。思:希望,想着。齐:看齐。焉:句末语气词。贤:德才兼备的人。省:指反省。孔子曰:“质1胜文2则野,文胜质则史3,文质彬彬4,然后君子”。质:质朴。文:文饰。质胜文则野: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史:虚浮不实。文胜质则史: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士1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远。仁3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4,不亦远乎?士:有抱负的人。弘毅

4、: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子曰:譬如1为山,未成一篑2,止3,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4也。譬如:比如。篑:盛土的筐子。止:中止,停止。往:前进。“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聪明;智慧。子贡问曰:“有一言1而可以终身行2之者乎?”子曰:“其恕3乎!己所不欲4,勿施于人。”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子曰“小子1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2,可以群,可以怨3。迩4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5、草木之名。”小子: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指学生们。观:观察政治的得失,“观风俗之盛衰”。怨:讽刺。迩:近。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2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实行礼仪,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复:实践。归:称赞。劝学荀子作品简介: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君子1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青,取之于

6、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ng)绳1,輮(ru)以为轮2,其曲中规3。虽有槁暴4,不复挺5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6则直,金就砺7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1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2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3规:圆规,测圆的工具。4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5挺:直。6受绳:用墨线量过。7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

7、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之所学也;吾尝跂(q)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3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假6舆7马者,非利足8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9也,而绝10江河。君子生非异11也,善假于物也。须臾:片刻,一会儿。跂:踮起脚后跟。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水:游泳。绝:横渡

8、。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ji),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o),风至苕(tio)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y)干(gn),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jin)1之滫(xi)2,君子不近,庶人不服3。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4。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5而近中正6也。1渐:浸。2滫: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3服:穿戴。4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

9、,这样。5邪辟:品行不端的人。6中正:正直之士。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2,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驽(n)马十驾4,功在不舍5。锲(qi)6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跬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骐骥:骏马,千里马。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

10、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写作特色: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11、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

12、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屈原列传司马迁作品简介: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

13、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n)1谄(chn)之蔽明也,邪曲2之害公也,方正3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4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5也。人穷则反6本,故劳苦倦极7,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8,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xng)9,竭忠尽智10,以事其君,谗人间11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12,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13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14、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14世事。1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17文小而其指18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9。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n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o)然20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谗:说别人的坏话。谄,奉承,巴结。2邪曲:邪恶、不公正。公:指公正无私的人。3方正:端方正直的人。4离:同“罹”,遭遇,遭受。5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6反:同“返”,追念,回想。7极:困惫,疲乏。8惨怛:内心悲痛。9正道直行:秉持公心,行为正直。10竭忠尽

15、智:互文,即“竭尽忠智”。11间:挑拨离间。12信而见疑:诚信却被猜疑。而,却。见,被。13盖:表示原因的承接连词,原来是。14刺,讽喻。15:阐明。16靡不毕见:无不得到充分的体现。靡,没有。毕,全部,充分。见,同“现”。17称:引用,选用。18指:同“旨”,主旨,旨趣。19见义远:体现的意义极深远。见,同“现”,体现。20濯淖:污泥。濯,同“浊”。淖,泥浆。译文: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16、,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

17、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作品简介: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

18、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臣闻:求木之长(zhng)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j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浚:疏通,挖深。4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明哲:聪明睿智(的人)。当神器之重: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神器,指帝位。古

19、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域中:指天地之间。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凡百元首1,承天景命2,莫不殷忧3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4繁,能克终者盖寡5。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7。虽董8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10,可畏惟人;载舟覆舟1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2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3殷忧:深忧。4实:的确。5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

20、盖,表推测语气。6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7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8董:督责。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10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人者,诚能见可欲1,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2,则思知止以安3;念高危4,则思谦冲而自牧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6;乐盘游7,则思三驱8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9;虑壅(yn

21、g)蔽10,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11,则思正身以黜(ch)恶1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13,简14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15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16,鸣琴垂拱17,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y)聪明之耳目,亏无为18之大道哉?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2、。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14简:同“拣”,选拔。效:献出。松乔:

23、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

24、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

25、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

26、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写作特色:一、类比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

27、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三、 正反论述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

28、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师说韩愈作品简介: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

29、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

30、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2,师之所存也。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4.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

31、先乎吾”的“乎”相同。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10.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嗟乎!师道1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也远矣,犹且3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32、之;于其身也7,则耻师焉,惑矣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者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10,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11,小学而大遗12,吾未见其明也。巫医13乐师百工14之人,不耻相师15。士大夫之族16,曰师曰弟子云者17,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1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9。”呜呼!师道之不复20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2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2!1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2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3犹且:尚且。4众人:普通人,一般人。5下:不如,名词作动词。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33、耻:以为耻。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7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8惑矣:糊涂啊!9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10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分逗。11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12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13巫医:古时巫、医

34、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14百工:各种手艺。15相师:拜别人为师。16族:类。17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18年相若:年岁相近。1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20复:恢复。21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22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是故弟子不必3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如是而已。1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

35、老师。常:固定的。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不必:不一定。4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李氏子蟠(pn)1,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n)皆通习之2,不拘于时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作师说以贻(y)4之。1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

36、遍。3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4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5贻:赠送,赠予。写作特色: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

37、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

38、,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阿房宫赋1杜牧作品简介: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赋运用丰富的想象,以铺叙、夸张的手法,富于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展开描写,语言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六王毕2,四海一3,蜀山兀,阿()房(png)出4。覆压三百余里5,隔离天日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7。二川溶溶8,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39、腰缦(mn)回9,檐牙高啄10。各抱地势11,钩心斗角12。盘盘焉,囷(qn)囷焉1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5?复道行空16,不霁何虹?高低冥迷17,不知西东1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19。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0。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1. 阿房宫: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公元前212年,至秦亡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阿房,指宫殿的四阿(即四周)有宽阔宏丽的曲檐。2.六王毕:六国灭亡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3.一:统一。4.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平。

40、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5.覆压三百余里:指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里,这里为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6.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7.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8.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宽广而流动的样子。9.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10.檐牙高啄: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41、。11.各抱地势:各随地形。指阿房宫的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12.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13.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焉,盘旋的样子。囷囷焉,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焉,相当于“然”。1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高耸。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1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

42、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16.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霁:雨后天晴。17.冥迷:分辨不清。18.不知西东:使人不能分辨东西。西东,一作“东西”。19.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的样子。20.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妃嫔(pn)媵(yng)嫱(qing)21,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n)来于秦2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24,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25。雷霆乍惊,宫

43、车过也。辘辘远听26,杳不知其所之也27。一肌一容28,尽态极妍,缦立远视29,而望幸焉30。有不见者31,三十六年32。21.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2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2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下文紧连的四句,句式相同。24.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腻,指洗脸水中浮起的胭脂、香粉。25.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26.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27.杳:遥远得踪

44、迹全无。28.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29.缦立:久立。缦,通“慢”。30.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31.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32.三十六年:这里指嬴政在位执政的年数。燕赵之收藏33,韩魏之经营34,齐楚之精英35,几世几年,剽(pio)掠其人36,倚叠如山37。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ng)玉石,金块珠砾38,弃掷逦(l)迤(y)39,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3.收藏: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34.经营: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珍宝等物。35.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

45、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36.剽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剽,抢劫,掠夺。人,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37.倚叠:积累。3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39.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嗟乎!一人之心40,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铢(zh)41,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42,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ln)43,多于在庾(y)之粟粒4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45。管弦呕(u)哑(y)46,多于市人

46、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47,日益骄固48。戍卒叫49,函谷举50,楚人一炬51,可怜焦土!40.心:心意,意愿。41.奈何:怎么,为什么。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42.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43.磷磷:形容物体棱角分明而突出。也指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44.庾:露天的谷仓。45.九土:九州。46.管弦呕哑:形容音乐声音嘈杂。管弦,管乐和弦乐,此泛指音乐。呕哑,象声词,指声音嘈杂。47.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48.骄固:骄纵,顽固。49.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47、50.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函谷,关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举,被攻占。51.楚人一炬: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呜呼!灭六国者52,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53,秦也,非天下也。嗟乎54!使六国各爱其人55,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56,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57,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8。52.灭六国者:一本前有“呜呼”二字。53.族秦:灭秦。族,灭族。54.嗟乎:一作“嗟夫”。55.使:假使。56.递: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朝仅传二世便亡。57.不暇:来不及。58.哀:哀叹。写作特色:这篇文章熔叙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