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徐州卷第6或8-9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25681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押徐州卷第6或8-9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押徐州卷第6或8-9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押徐州卷第6或8-9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押徐州卷第6或8-9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押徐州卷第6或8-9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押徐州卷第6或8-9题古诗词鉴赏徐州中考古诗词鉴赏考察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难度逐渐提高:徐州中考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为课外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难度在逐年提高,。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好课内的古诗词,形成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外古诗词积累量,具有一定的课外古诗词鉴赏能力。2 考查形式多样化:逐渐由单一的诗词鉴赏向古诗、文言文阅读靠近,与文言文放在一起考查。这要求考生能够适应多种阅读形式,灵活应对各种考查方式。3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命题重在考查炼字、描绘画面、哲理名句、思想感情等。这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

2、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徐州中考古诗词鉴赏考察趋势呈现出内容难度提高、考查形式多样化、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能力层级等特点。考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训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年份/题号考点2024年考向预测20236赏析名句1.2. 从不同角度赏析名句、炼字、思想感情等。20228-9赏析名句、炼字20219-10赏析名句、思想感情(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跟文言文阅读一起考查。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

3、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选自刘向新序【乙】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注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嗣君:继位

4、的君主。倍:同“背”,违背。【丙】咏睢宁(明)杨于臣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始一反焉B然吾心许之矣潭中鱼可百许头C北遇徐君北山愚公者D以过徐君人恒过,然后能改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1)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2)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4请对【丙】文“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作简要赏析。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徐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心许之”,待完成出使任务后即了却心愿。“季子挂剑”是诚信的

5、象征,也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B两千多年来,包括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由此可见“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C【甲】【乙】两文除了写季子,还写了从者,从者的言行既对季子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又使情节发展出现起伏。D同是“季子挂剑”的故事,【甲】文记述最详尽,【乙】文次之,而【丙】文仅用了“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寥寥十个字,由此可见【甲】文的记述最真实可信。(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

6、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1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2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2021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3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点评思想内容;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

7、“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2 、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3 、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

8、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4 、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5 、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9、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6 、运用技巧,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一)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5诗人以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苏轼“春江水暖鸭先

10、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二)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释】春思:这首诗是贾至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历乱:烂漫。7根据全诗,概括诗中春天的特点。8小语认为“春日偏能惹恨长”中的“惹”字用的非常好,请帮他做个赏析。(三)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干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听蜀僧瀋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

11、,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9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诗首两句交代听琴的场合、缘起,“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B前诗末两句写听琴后,忽起乡思:奉使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思之,“敢告云山从此始”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听琴后的人生启悟。C后诗“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借代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铿锵有力的特点。D后诗“客心洗流水”,表层意是听琴让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深层意是“高山流水”之典,寓有知音的感慨。10两首唐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与

12、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描写箫声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四)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1诗人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中联想到了什么?12古人常说:“一词警策,乃使全篇生辉”,请从诗中找出人物最富表现力的那个动词并加以分析。(五)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北宋1091年苏

13、轼55岁在杭州作。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改火:指年度的更替。古井:枯井。这里指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的品格。(2)这首词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送别,词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与王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异同?(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豚栅(tn zh)小猪猪圈。桑柘桑树和柘树,其叶子可用来养蚕。14古诗常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或正侧兼用的写作方法,下面和社日写法一致的一项是()A碧玉

14、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15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夜坐宋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注释】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蛩:蟋蟀。乙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

15、,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

16、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注释】父母,这里指朝廷。1诗歌夜坐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划两处)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3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深恨于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C愿赐之一死足矣不足为外人道也D尽以家赀为军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把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弘范兵突至,天祥

17、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2)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5下列对诗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夜坐)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的意愿。B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C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面不改色,文天祥的

18、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登快哉亭 【宋】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露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注】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度鸟:飞鸟。【乙】先生姓陈,讳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幼好学。年十六,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元丰四年,神宗皇帝命曾典史事,曾荐为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枢密章公惇高其义,特荐于朝,而终不往。元祐初,翰林学士苏公轼与侍列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事者,谓先生尝诣南都见苏公,遂罢移颍州教授。绍圣初,又以余党罢换江州彭泽令,

19、未行。先生犹不言仕者凡四年。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初,先生学于曾公,誉望甚伟,及见豫章黄公庭坚诗,爱不舍手,卒从其学。衍从先生学者七年,所得为多。窃惟先生之文,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语精妙。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节选自后山陈先生集记魏衍有删改)【注】南都:南京。时东坡外放杭州,经由南京,陈师道旷官离守,越境相送。余党:苏轼因乌台诗案再次被贬,陈师道亦再受牵连,故称其为余党。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2黄庭坚曾说:“闭门觅句陈无己”,是说陈师道作诗很讲求字句的锤炼,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说说登快哉亭

20、一诗中颔联“隐”、“依”两词的妙处。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曾荐为其属忠之属也B以白衣难之奉命于危难之间C爱不舍手太丘舍去D见称于曾苏二公不以千里称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1)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2)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5“文化名城”小组的小彭,极力推荐同学们并不是很熟悉的陈师道作为徐州名片之一。他说陈师道“有情有义、博学多才而又恬淡自适”,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加以说明。6“文化名城”小组下列分析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们挑选出来()A登快哉亭一诗开门见山,直写登临所见。首联描绘

21、徐州城下,一条盘旋曲折的江水绕城而流,泉水冲激乱石。流动的江、泉,在静止的城、石中流淌,虚实相生,营造了一个幽寂静阒的环境。B登快哉亭一诗到结尾才点出“登临”,尾联以“兴不尽”概括前面三联,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兴犹未尽,依依不舍,反衬出景的可爱。C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十六岁时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曾巩的赏识。D陈师道曾获得许多有名望的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九)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清阎焜贞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注】黄河:

22、黄河故道,由徐州城西北,经东北绕流东南。九里山:在云龙山西北十余里。【乙】游云龙山记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下,即其地也。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岗,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与记者,后之人创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

23、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诚有如苏公所云。而子房、楚王二山,至戏马之台,皆历历在目,予窃有感焉。徐为古战争地,而楚汉其尤也。方高帝之起丰沛,子房佐之,百战蹙项,竟有天下。使当时而无子房,汉之为汉,殆未可知。然则项氏之灭,虽谓子房灭之可也。彼淮阴侯者,功非不伟,直搏兔迳鹿辈耳,乌足以望子房!而今皆云散鸟没,消歇不存。千载之下,遗迹断碑,荒林烟草,适足以资人之慨叹,而逸民高士,乃独笑傲其间而已。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虽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剧饮于斯,以续招鹤之辞?山人有知,能不泠

24、然御风来耶?姑记之以侯。(选自明都穆游云龙山记)【注】州志:徐州志。姑:姑且,暂且。1请赏析甲诗颈联。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观所谓石佛者此岳阳楼之大观也B崇可二丈,广倍之请广于君C山之阴阴风怒号D诚有如苏公所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1)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2)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记之以俟。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描写作者春日憩于云龙山顶放鹤亭所见周围的美丽景色,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5、B乙文首段写了云龙山的位置,历史渊源和得名的由来。C甲诗和乙文中都表现出作者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和对隐逸于山林自由生活的向往。D甲诗和乙文都表现出对古时风流雅士的羡慕和赞赏。其实身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要有一颗超脱的心,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参考答案真题在线1嗣君曰 / 先君无命 / 孤不敢受剑2A 3(1)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2) 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4“泗水南”指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至今”交待了挂剑赠人、一诺千金的故事一直在流传;“芳踪”是指“挂剑赠人”的事、遗址还都有迹可循,千古流传;这两句话高度赞扬了季札

26、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5D【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故断为: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同“反”,均译为“返回”;B动词,答应/助词,表约数,左右;C动词,北行/名词,北边;D动词,经过/动词,犯错;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从者:随从;止:制止;以赠:用来作赠礼;(2)好:喜爱;弗敢言:指不好意思说出来。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意思是

27、:到如今泗水的南面,高台上传送着他的美名。“至今”指到现在;说明到现在还在流传,表现故事流传之久;“泗水南”点明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芳踪”,指美名。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后来在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选择“挂剑赠人”,表现了季札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而现如今还在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表现了对其的赞扬。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不能仅根据故事详尽与否来判断故事是否真实,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可见“季子挂剑”的可信度很高;故选D。【参考译文】:【甲】延陵季子要向西出使晋国,佩戴着宝剑去拜访徐

28、国国君。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所以没有献给他,但心里已经决定要给他了。等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后,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了,季子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他的侍从阻止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可以赠送他人。”延陵季子说:“我不是用来送人的。此前我来徐国,徐君观赏我的剑,虽没说出来,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我因为还要到中原大国访问,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心里已经决定给他了。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

29、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到徐君墓地的树上离开了。【乙】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丙】季札回报徐君,坟前的树,上挂着剑锋。到如今泗水的南面,高台上传送着他的美名。(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1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

30、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以从字词含义、诗文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而“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莺,啼叫扰人心扉,杂

31、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神状态,因此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法。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诗歌情感分析。“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释中“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因为作者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被贬十年后刚回长安,随即又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因此“宦情”“羁思”两种愁情一齐涌上心头,“共凄凄”。(2021江苏徐州中考真题)3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溢”本来写水,此

32、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4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分析】3考查诗句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

33、,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4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所以词人才会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此生此夜

34、”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亲人此时团聚的珍惜之意。“明年明月”抒发了诗人对明年相聚的期盼。“何处看”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哀伤之情,不知明年还能否与亲人相聚。押题预测5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6“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抒发了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诗,以诗人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以诗人特有的笔触瞄写春天,清新自然,生机无限。另外,诗人采取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春天。第一、二联是面,“东园

35、”、“西堰”、“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满人间,“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第三联是点,写“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无处不在。最后一联即景抒怀,抒发了诗人“何处染嚣尘”的出尘脱俗之心态。王勃面对色彩斑斓的春色,看到东园、西堰的花红柳绿,鱼鸟戏春,借“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的明净美景,流露出对远离世间的纷扰与喧嚣的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

36、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联系作者感情可知,鱼儿知春来,作者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作者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7明媚动人(生机盎然亦可)8“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前两句的意思是: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其中提到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青青、黄”为视觉,写颜色。“香”为嗅觉,写味道。多种描写角度,表现了春天草色绵延,桃李争春的盎

37、然生机。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意思是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一个“惹”字,把“春日”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同时“惹”又是招引的意思,用词准确生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为春日勾起了自己的愁绪,产生了春日难捱之感。联系前一句中的“愁”可知,春日风光正好,但作者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致来,一想到自己被贬的经历,心中的愁绪在春光的映衬下,变得更加浓稠了几分,这种愁绪实在是得不到排遣啊。示例:“惹”是招引(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9B 10两首诗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运用了

38、侧面烘托(反衬)手法。李颀诗七八句,琴音一出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侧面烘托(反衬)琴音之美。李白诗末两句写诗人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侧面烘托(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分析】9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能力。B“清淮奉使干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句意为:我即将奉使淮北,行将千里,琴声里涌出了风云滚滚,山河重重,仿佛此时,我已踏上了征程。作者由欣赏琴曲,陶醉于琴声的欢乐自适到产生摆脱官场束缚的归隐之念。作者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琴,推杯换盏,陶醉于琴声中。但听了琴曲后,作者想到自己将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他无限的乡思与愁思,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因此作者萌生了强烈的

39、归隐之情。所以,本句除了思乡,还包含着归隐之意。故选B。10本题考查分析侧面烘托写法的能力。“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句意为: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依据句意和上下诗句语意可知,这是用乐声的凄冷,侧面烘托诗人幽怨和感伤的心情。李颀琴歌中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意思是万物均已静静悄悄,只有琴声在空中荡漾;四座听琴的人鸦雀无声,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之中,不觉天都快亮了。依据句意可知,这是运用侧面烘托了琴音之美。依据李白的听蜀僧瀋弹琴中给的“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意思是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据此可知,本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40、写出诗人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青山暮色,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表现了诗人对听琴的痴迷。11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需答出两点) 12“挥”字,写出了人物(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显示了人物洒脱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词语,内容,性格特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对题干的理解,是让学生描述词下片作者想到的内容,因此要把握住诗词原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曹操的诗作观沧海,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

41、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根据此句的内容可知作者穿越时空的界限进行联想,想到了魏武帝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历史往事,观沧海一诗表现曹操当年的勇武和气势,这样体现了诗人对古人故事的歌颂和赞美。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意思是: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挥”字勾勒出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显示了人物洒脱豪放、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表达了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胸襟。(五)(1) 比喻对偶淡泊(不慕名利、高洁)坚贞(有气节、高风亮节、有节操)(2)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以及超然物外、豪放豁

42、达的情怀。不同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词人对仕宦失意(屡遭贬谪)的淡淡惆怅(慨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详解】(1)本题考查词的理解和赏析。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从诗词翻译上看出,这里把“心”比成了古井,把“高风亮节的品格”比成了秋天的竹竿,可判断运用了比喻修辞。上下两句字数一致,词性相对,例如:“古井”对“秋筠”,可判断运用了对偶修辞。2)作者说友人的心如同古井水一般波澜不起,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友人此时被贬谪,但是友人心境却不受影响,看得出友人不看重这些功名,这里是赞美友人淡泊的品格。结合

43、喻体“秋筠”可知,作者说友人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竹子历来在文人墨客笔下象征着坚贞不屈,由此可知,这是赞美友人的坚贞品格。(2)考查比较阅读。王诗:句意为,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此句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后人在与挚友分别之时,常用此句作为宽慰,作为友情长存的誓言。本词:句意为,人生就好似一家家旅舍,我也是匆匆过客。此句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展现出词人豪放的性格、达观的人生态度,在旷达之后又隐隐流露出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所以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以及超然物外的豪放与

44、豁达。不同点是本词还包含了对仕途的感叹,王诗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六)14D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生活的(喜爱)热爱与赞美之情。【解析】14本题考查正侧面描写。社日这首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运用的是侧面描写。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这两句写柳树给人的总体印象和具体描写那茂密并轻柔下垂的柳枝。把柳条比

45、作绿丝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柳条的轻柔婀娜。这是正面描写柳树;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意思是: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是正面描写庐山瀑布;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这两句描绘诗人从楼上看到的景色。这是正面描绘诗人从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一方面是风势很大,为了减少阻力而卷起红旗,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这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故选D。1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