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5725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4月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

2、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

3、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 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

4、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

5、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

6、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

7、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

8、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

9、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

10、和严密的逻辑推导。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3分)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

11、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醉汉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斜坡巷的杜利先生死了,这对我爸爸是个可怕的打击。论社会地位,杜利先生要比我们高出十万八千丈,但从来不摆臭架子。他是个知识分子,最喜欢的就是聊天,他夜夜从街那边走到我们家来,对我父亲大谈新闻背后的新闻。爸爸总是惊讶地倾听,不时也说几句引他往下讲。爸爸还会得意扬扬地插上这么一句,满面生辉地问我母亲:“你知道杜利先生要告诉我什么事吗?”直到我亲眼看见杜利先生穿着褐色的寿衣躺在那里,我还是不能

12、把噩耗当真。可是爸爸却很难过,这既因为杜利先生与他年龄相仿,也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没人会把市政当局肮脏的内幕新闻告诉他了。在布拉尼巷,我爸爸只是个干力气活的。就连沙利文木匠,也自认比爸爸高出一头。 爸爸有个大毛病酗酒。他可以强忍住,几个月甚至几年,滴酒不沾。他讥笑那些酒鬼笨蛋,一星期一星期把挣来的血汗钱送进酒店老板的腰包;有时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还拿出纸笔,精确地计算一番,看看当一个禁酒主义者每周能省下多少钱。由于天性乐观,有时他还会把可能的寿命也计算在内,得出的总数叫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我似乎只知道,这是个不祥之兆,说明他心里的骄傲情绪已经膨胀,迟早这种情绪会膨胀到非要发泄不可的地步。于

13、是乎他就来上一杯,可这一来就糟了。第一杯刚下肚,他就意识到自己当了傻瓜,要用第二杯来洗刷这耻辱的记忆,没用,又干上第三杯最后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醉得踉踉跄跄的了。正如劝人为善的印刷品上所说,从此开始了“醉汉发展过程”。第二天他总是头晕得没法上工,只好让妈妈去替他请假。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他会又变得可怜、粗野、沮丧。他一旦喝开了头,就会一个劲喝下去,直到连厨房里那座时钟也喝光。妈妈和我太熟悉这一切了,所以对所有能使他酗酒的危险机会都怕得要命。葬礼,也是这种机会之一。在爸爸看来,杜利先生的葬礼够气派的。我们还没出发,他已经把一切都调查得一清二楚了。“五辆马车!”他报道说,“五辆马车,十六辆篷车!一位

14、市府参事,两名地方议员,还有不计其数的教士。自从酒店老板威利麦克死后,我还没见过谁的葬礼有这种排场。”爸爸快步朝前走,兴奋得像个小孩,周围的一切都叫他感兴趣。最危险的信号全出现了:阳光灿烂的天气,气派十足的葬礼,僧俗两方面的大人物。这一切都在挑逗、刺激,让父亲暴露出天性中虚荣、轻浮的一面。眼看他的老友被送进墓穴,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类似欢愉的感觉,有种尽了义务的轻松感,而且也不无庆幸,不管以后在漫长的夏日黄昏,他会如何强烈怀念可怜的杜利先生。掘墓人才刚向穴里撒下第一锹土。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爸爸要了一瓶柠檬水和两品脱啤酒。我口很渴,一下就喝光

15、了我的那份。爸爸可不像我,他几个月没喝过酒了,眼下可要慢慢地仔细地享受这无穷无尽的乐趣。他掏出烟斗,吹气通了通,装上烟丝,噼噼啪啪地划了几声火柴来点烟,他拼命吸着,眼珠都凸出来了。然后,他不慌不忙地转过身,背朝酒柜,一只胳膊肘支在柜台上,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背后还有酒。 我的口还是渴。我发觉只要踮起脚尖,就够得着爸爸的酒杯。一个念头在我脑里一闪:试试杯里东西是啥滋味可是怪有趣的。等我把一杯全喝完,我发觉要把酒杯放回原处很困难,柜台像长高了不少。爸爸向后伸手去拿酒杯,他打住了,先瞧瞧杯子,又望望周围的人。“喂,”听他声音还挺和气,他还当是别人和他恶作剧呢,“谁干的好事?”谁也没吭声,“你没事吧,拉里

16、?”他大惊失色。我要呕吐了,门口对面有堵攀满常青藤的墙,阳光正照在它上面。我拔腿就朝外冲。我的动机本来很好,可动作却过火了,因为我一扑,和墙壁撞了个正着,我心想,它该让我撞得够疼的了。在我呕吐的时候,爸爸小心翼翼地扶住我。“好孩子!”他鼓励道,“吐了就舒服了。”天啊,我可不舒服,怎么也谈不上舒服。我一点也不顾他的面子,哇哇大哭起来,他领我回到店里。“老天爷啊!”一个女人呻吟般叫道,怜悯地望着我,“这德行,配做父亲么?”“米克,”掌柜的慌张地说,“这里可不是孩子待的地方。趁警察没发现,你最好赶快带他回家去吧。”“仁慈的天父啊!”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他翻眼看天,无声地击掌,只有在六神无主的时候,他才

17、有这副模样。“我倒了什么霉哟!他妈会怎么说啊?”爸爸垂头丧气地说:“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他恐吓我。“给,”他从胸袋掏出一根干净手帕,“按住你的眉棱。”我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就像在风头浪尖上颠簸一样。爸爸又抽抽噎噎的了。“全能的上帝啊!全街人都出来了!我怎么老是这么倒霉!你就不能走好些吗?”我走不好。但我看得一清二楚。布拉尼巷的老女人张开嘴巴观看眼前的怪事:一位毫无醉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眉棱上开了道口子的、醉醺醺的小男孩回家。爸爸左右为难,一方面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快些让我藏进家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必要解释一番,申明不是他的过错。“我们快到家了。让我抱你走吧。”他说。 “上帝呀,”我蛮横地说

18、,“回家干什么?你他妈的就不能别管我?”不知道为什么,对面街上那群老太婆觉得这很逗趣,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你们笑谁?”我吆喝,朝她们攥拳头,“再不让开我就打肿你们的脸,叫你们笑笑自个儿。”她们却觉得更好笑了。我咒骂,咆哮。爸爸抓住我的手臂,抱着我就走。女人们的尖笑气得我发狂,爸爸的威胁气得我发疯。我拼命想站定不动,但力气小,哪里拗得过他,只好扭过头来朝那帮女人瞪眼睛。“小心些,不然回头我叫你们知道我的厉害!”我叫骂道,“我要教训教训你们,叫你们懂得给体面人让路。”“马上全街人都传遍了,”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不干了,再也不干了,哪怕能活一千岁我也不干了!”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后就老老实实提着饭盒

19、上工去了。他一走,妈妈就扑到我床边吻我。好像这全是我的功劳。她还要替我请假,等到我眼睛好些了才上学。“我的小勇士!”她的眼睛发亮,是上帝让你去的。你是他的守护天使。”(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父亲,爱慕虚荣,缺乏责任心,经常酗酒,被儿子的醉酒举止弄得颜面丢尽,气急败坏,是一个活脱脱的“窘父”形象。B.大量的对话,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醉酒之时父子对峙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C.作者有意安排拉里的父亲经历了期盼-兴奋-失望-沮丧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替代“醉鬼的历程”,把一个成人描写成一个幼稚的孩童。D.在这个滑稽故事里,人物

20、的位置颠倒了。这种颠倒贯穿整个故事,是小说幽默风格的最大来源。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喜欢与杜利先生聊天,不仅因为他能带来鲜为人知的新闻,更是因为和杜利先生聊天能让自己感觉被尊重。B.“欢愉的感觉”和“尽了义务的轻松感”都在强调父亲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喝酒,也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单纯与乐观,这大大冲淡了小说的批判意味。 C.“我”在街上醉酒撒泼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副酒鬼的样子,这让父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羞愧难当,打算以后不再喝酒。D.拉里的淘气被曲解为神的安排,醉醺醺出丑的他,在母亲眼里却成了引导意志薄弱的父亲走正道的“守护天使”,成了小“男子汉”,因为让母亲少跑

21、了一次常上的当铺。8.小说以“我”的口吻讲故事有什么效果?(4分)9.小说中的反差手法常常能够制造戏剧性或者幽默的效果,请探究本文的反差体现在何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22、”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二: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

23、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遂求A其所B在C闻其入绵上山D中E于是文公表绵上F山中而封之G以为介推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B.“身之

24、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文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D.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的悔愧情

25、。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14.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3分)(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作品,完成1516题。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浣溪沙宋晏殊一向注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注一向:“一晌”,一会儿。15.下列对

26、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诗由景入手,写月光照庭梧;晏词由客观事实落笔,写人生短暂。B.晏诗“转”字化静为动,“十轮”含时光飞转之意;晏词“等闲”修饰“离别”,强调寻常的离别有时候反而令人更懂得人生的美好。C.晏诗从月起以月结,写月影,写月中人,写月宫,诗中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D.晏词发出“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慨,归根结底是源于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深切体悟,既有“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立足现实、理性务实的力量。16.两首作品都运用了虚写手法,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班会上

27、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 ,”的目的。(3)离别是人之常情,但古诗词中“ ,”一句却并未停滞于依依惜别的悲愁,而是化儿女长情为人生哲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 ,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

28、阳,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一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闻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 。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18.下列各句中的“容易”与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容易”一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几组形近字最容易混淆,请同学们书写时务必集中注意力。B.秋凉时节我们运动出汗后若不及

29、时换衣,就很容易感冒生病。C.好不容易才找到干净的水源,渴了一天的他们高兴地喊起来。D.用竹木做成的简册容易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阅读有时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

30、,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31、C.农村家里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D.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21.文中画横线句改为“我们输了,但我们的思维变强了”好不好?为什么?(4分)22.文中第三段作者如何体现“阅读的孤独”?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文化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是人前人后的所有教养、原则、规范的展现,体现其对待周遭的态度。其实这几点都离不开“尊重”二字,唯有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3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解析B项,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C项,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项,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却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为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所以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前后因果关系倒置。2.D解析D项,材料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3.C解析C项,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表达的是

33、作者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4.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然因“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

34、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这表现在赤壁赋中,则是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等。在赤壁怀古中,则典型体现在“一尊还酹江月”上。(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2分,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二选一,分析到位即可。)6.A解析“缺乏责任心”和“气急败坏”有点偏颇,父亲确实有酗酒的大毛病,一旦喝醉就无法上工,成为一个可怜又粗野的酒鬼。但是在清醒状态下,他会努力压制自己爱喝酒的天性,努力计算节省开支。当儿子喝醉让自己颜面尽失的时候,也没有气急败坏,而是一副抽抽噎噎的既可怜又可笑的模样。7.C解析父亲羞愧难当是因为“我”让他在人前颜面尽失;文中并未交代“再也不干了”是父亲打算不再喝酒还是不再

35、带我出门。8.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便于抒发“我”对父亲的感受;同时更具真实感。儿童视角,天真烂漫,具有童趣。比如父亲去往酒店蹦蹦跳跳,像跳草墩的羊。(评分标准:每点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9.氛围的反差,文章开头记叙杜利先生的死亡,氛围低沉;之后轻松。人物性格的反差。父亲天真单纯如孩童,儿子却表现得成熟懂事,知道何时该提醒父亲回家,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牵制了父亲。人物行为的反差。喝醉酒的是儿子,清醒的是父亲;一路狂放的是儿子,抽抽噎噎的是父亲。(评分标准: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10.CEG解析译文;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

36、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 11.B解析“身之文也”的“文”与“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修饰。12.C解析材料一并未赞文公,最后一句“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并非赞文公之意。13.(1)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评分标准:“蒙”,欺骗;“难与处矣”,省略句,难与之(他们)处。各1分,共2分,句意通顺2分(2)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评分标准:“尤”,责备;“效”,效仿;“食”(第一个),动词,吃。各1分,共3分,句意通顺1分14.淡泊名利,正直清高:文公赏赐跟

37、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去请求爵禄而选择退隐,淡泊世禄,清高自持。居功不做,固守节操:介子推把文公的即位归于天命使然,而非己功,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言出必行的高洁之士:隐居山林,直到死去。(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

38、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去求显露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

39、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材料二: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

40、到死,介子推母子再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 15.B解析强调

41、寻常的离别有时候反而令人更懂得人生的美好”错误。人生已经很短暂,而人生中还有许多寻常的离别,这些离别更令人黯然神伤。16.晏诗:“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想象嫦娥在清冷月宫的怅恨之情,以此表达羁旅之孤独。(评分标准:句子找对1分,句子解析1分,情感分析1分)晏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设想平日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徒然思念远别之人;设想见风雨摧落繁花,更令人伤春。以此表达珍惜眼前之人的务实态度。(评分标准:句子找对1分,句子解析1分,态度情感分析1分)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

42、共春风容易别/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评分标准:6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该处均不得分)18.C解析容易,可指做起来不费力,也指可能性大。A、B、D三项“容易”都指“可能性大”,C项“容易”跟例句一样都指“做起来不费力”。19.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365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再过一个闰四月(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20.C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列举省略。A.声音的断断续续。B.声音的延长。D.语意未尽。21.不好。原文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更生动地领起对阅读感受的具体描述;符合全段的语言风格。(评分标准:观点1分;理由1点1分,2点3分

43、)22.将“阅读”与“看电影、听音乐会”进行对比,突出阅读时需要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阅读是很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需要阅读者守得住自己,耐得住寂寞;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同时使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现阅读将达到的一种超越的境界,是心灵追求,既是与另一个心灵的单独碰撞,又在这样的碰撞中超越对方更超越自己。(评分标准: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3.作文:参照高考阅卷标准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文化”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的符号化,它们通过文字、琴棋书画、戏剧、音乐、建筑等有形的东西记载下来,而文化人则是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境界的人

44、,他不同于“知识人”即仅仅是“记闻之学”,在心中玩弄概念而已,于人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的人,所以这则材料的审题首先应该落实在“文化”二字上,文化能提升人的修为和思想境界,离开“文化”只谈“尊重”就偏离了主题;它的核心是“尊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文化与尊重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应学习很多文化学者、大家身上那份宁静致远的风骨,于他人的赞誉,他们仅一笑而过,依旧埋首于图书馆中那散发着历史沉香的古老线装书中,研究着那些久久无人问津的文化。无论外界如何灯红酒绿,华装盛服,他们仍一身落落青衫,脚穿一双白底黑布鞋。写作时可从自我的角度、古今学者文人的角度出发,以文学作品为奠基,知人论世,联系他们“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进行延伸拓展。 2.文化与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文化,恭敬谦卑地聆听、学习,取其精华,对其糟粕也不妄加评论和放大,在这样的文化身下隐约就会有一朵兰花张开花蕾,文化气息才会拂面而来。可从尊重他人的文化、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切入。3.文化与尊重自然。古往今来文人学者都带着一颗热爱自然的心,才能写出无数优美的诗句,诵读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哦着“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感受着“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就让我们对自然的美心驰神往。写作时可以联系诗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及对自然的热爱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