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 练测(原卷版+解析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4745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 练测(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 练测(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 练测(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 练测(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 练测(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中考语文讲练测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第31讲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目 录一、考点过关练2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2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5二、真题实战练9三、重难创新练20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从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

2、天实力,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

3、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爱国之情始终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

4、会主义高度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日之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亲眼见证“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空等一个个科技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

5、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决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今天,时时想

6、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注释】出自晏子春秋内篇。1论证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结合材料说一说,

7、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3论证材料要与观点一致。下列材料中不能充当本文道理论据的是()A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孟子)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D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美好“止于丰饶处”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以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

8、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

9、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

10、的自我。(作者:鲁浩。有删改)【文本二】人生要知进退曾国藩曾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人的一生,都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才能生存,懂得识时务、知进退,才能善其身。庄子在山木中讲过一个山木与鸣雁存亡的故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其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一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被杀而成为下酒菜。他的学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到底是积极进取,振翅高飞,展露才能;还是学会隐退,守拙藏愚,以求自保?庄子讲道:“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君子应当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该进则进,当退则退。遇到合适时机,可以像龙一样,飞腾万里,吞云吐雾;环境不允许之时,可以像蛇一样,潜伏于草莽之间,放低姿态,拥抱平凡。人生

11、,唯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明白进退,才能保护自我,茁壮成长。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文本的题目都可以看作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明确,清晰简洁。B文本一的第段和文本二的第段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文本一主要从如何把握进退、得失和取舍三个方面论述了善于“留余”让人生更美好。D文本一的第段引用苏轼的话论证了人应该学会取舍,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5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段的论证思路。6两个文本都有关于“进退”的论述,但目的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后发制人策略是指在谈判时处于劣势的一方,面对强敌的时候,采取避敌锋芒、以逸待劳的

12、策略,积极制造和发现敌人的过失和弱点,争取谈判主动权,实现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变,从而获得谈判的胜利的一种谈判策略。其特点具有先被动后主动,先软弱后强硬的特点,往往能一锤定音。不管对方如何自以为是,如何无理取闹,都耐心听取对方的要求和理由,并不时向对方请教有关问题,好像有被对方说服的倾向。其实, 是在暗中准备条件,积蓄力量,以便一击而中,一击而倒。【材料二】孙子说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善战的人会先做好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出现问题,之后一举攻之。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先为不可胜,在你明白即使先动手攻击对方,

13、也没有把握能够获胜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与对方的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战胜对方,那么就要“待”。以待敌之可胜,等待对方先动手,看准时机,然后自己出手,准确、迅猛。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个“待”字。等待,等待时机成熟,等待最佳的出手时刻。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生活中例子其实很多。柔道比赛中,交战双方都会不停变换自己的身形,却迟迟不愿动手先攻击,他们都在等待,等待对方先出手,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等待自己出手的适宜时机,一举击败对方。乒乓球比赛中,种子选手的水平其实都相差无几,他们比拼的就是心态,就是等待对方先失误。【材料三】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人的一生会经历很

14、多事情,想让每件都获得完美的结果,就需要我们在做事前认真思考、周详计划。“谋定而后动”,经过准确、周到的谋划之后再行动,才能够有所收获。明星大侦探中五季常驻嘉宾何炅和撒贝宁因为在节目中出色的表现,被网友“封神”,大家无不为他们在节目中的精彩推断而折服。他们两人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的断案思路。撒贝宁是法治栏目主持人出身,他在节目中讲求证据的指向性,善于抓证据的要害;何炅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判断事情善于从“中心”出发,找关联。两人条理分明,忙中有序,完美地展现了谋定而后动。历史上也有很多抓住对方要害,后发制人的军事典故,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故事都传达了一个

15、道理:先谋后事则昌,谋定而后动,方得始终。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后发制人的关键不在于“后下手”,而在于过程中的经验累积。事实上,后发制人不只应用于兵法中,对于学习也很有见地。我们看过很多高考状元的学习故事,他们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他们的学习故事也出其不意的一致,大多数都是勤勉地付出,才取得最终的胜果。他们坚毅拼搏,在累积中成长,后发制人,一举成功的故事,相信会给大家力量。7下列不适合充当材料二第三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A战败的越王勾践每天品尝苦胆,扪心自责,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最终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B解放军为了击破

16、国民党军进犯,先以一部兵力诱敌深入,待敌进入后,将其包围发起攻击,一举歼灭敌军,圆满地完成了战役任务。C司马懿在曹爽风头正劲的时候,选择隐忍,待曹爽失势交出兵权后,司马懿立刻以谋反之罪屠灭其三族。D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等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才建议鲁军击鼓进军,最后一鼓作气,战胜齐军。8简述材料三第二段的论证思路。9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后发制人?10材料一中提到后发制人是一种谈判策略。2020 年 9 月,联合国安理会举行视频公开会,美国代表在发言中指责中方抗疫不透明、处置不当,对疫情在全球蔓延负有责任。其实,中方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通

17、报分享疫情信息,并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如果你是我国的一名外交官,请说说你将如何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对美方做出有力回击。(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善养“静气”傅凌艳孟子告子上有一则“学弈”的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1)。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

18、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成为一代名家,他回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 30年,在惊涛骇浪中默默深潜,铸就了“赫赫而无名的一生”;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樊锦诗,告别优渥的城市生活,深居荒漠大半生,守护敦煌文明,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自身的“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 (2) 。心静源于心

19、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 13岁的黄旭华就已经开始思考“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点事情”。大学毕业后樊锦诗决定走向敦煌,后来面对一次次走留的选择,她最终都选择了留在敦煌,就是因为她老想着“为文物事业再出一点力”。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保持定力而不左右彷徨、矢志追求而不意志动摇,向着目标奋发进取。当一个人缺少大志向,剩下的就多是小情绪,外界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其心绪波动的干扰源。心静也在于

20、淡泊名利。老英雄张富清,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最偏远贫困的来凤县默默奉献。他坚守初心一辈子,始终朴实勤勉,深藏功名 60余载,从未居功索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老英雄张富清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顺风顺水之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被人阿谀奉承里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 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拂拭初心、沉思人生。清代学者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道:“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机括:唯静者能参得透

21、。”他认为,心中一个“静”字,人生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静气”,是内心和谐的胸怀气度,是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与事业的美丽风景。(3)。与其将时间由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明志致远。“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宁静致远”的真谛。 多一些抱朴守静、少一些心浮气躁,人生必能进入另一重境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世俗羁绊,在坚定目标中实现人生的志趣。(选自解放军报2023-05-22,有删改)11请将下列

22、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A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B“静气”也是“养”出来的。C“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1) (2) (3) 12有人认为第段中的论据与第段雷同,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为什么?13请简要分析段的论证思路。(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殷慧“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北京冬奥会开幕盛典上,雪花飞舞,火炬点燃,烟花绽放,中国向世界张开热烈的臂膀,当冰雪之约如约而至的那一刻,我们激动万分。这场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的仪式,彰显着中国礼乐文化的魅力。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

23、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去年全国“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红毯铺道,红旗漫卷,被待以“国家最高礼遇”的英雄们前往人民大会堂,登上授勋台的那一刻,我们百感交集,为自己的英雄自豪,也为生活在英雄的国度而骄傲。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我们要让礼乐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让百姓知礼、懂礼、

24、用礼,营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局面。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学校和媒体在创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学校开发了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系列节目,如尊师礼篇,设计了“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师徒礼仪;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古代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

25、从、统一、强制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还有很多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这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摒弃。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践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5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

26、6阅读选文第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提出观点A 分析论述从“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角度进行证明。从“B ”的角度进行证明,并提出C 的具体做法。1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引用“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阐述礼乐的重要意义,并引出本文论题“礼乐文化”。B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C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只需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D礼乐文化很古老,礼乐文化又很年轻,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研究价值,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18下面材料所体现的

27、礼仪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请结合本文内容阐述理由。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选自送东阳马生序)(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宝贵财富谢卫平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

28、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诚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

29、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勤俭节约精神不仅是个体修身之基、家庭和睦之要,也是治国兴国强国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感叹,道出了勤俭节约的重要地位。“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反映出的是人格修养,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

30、全社会蔚然成风。(节选自2023年3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勤俭节约精神是其永续传承的宝贵财富。B于个人而言,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内蕴的是其优秀的道德品质。C“家事”与“国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的形成必须以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基础。D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福祉,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20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B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第段总写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段从不同层面阐述。C文

31、章第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分论点“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D第段中“惟惟”“从根本上说”“任何时候”等词语的使用使论证更为严密。2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证思路。(2023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王兆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一是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要求文学创作应突破狭小圈子,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的冷暖喜好为旨归,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中,文学既要反映精英阶层,也要关

32、注底层社会;既要书写汉民族状况,也要写出各少数民族发展变化;既要有高雅文学,也要重视通俗文学;既要反映健康成年人群,也要关心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员,近些年,非虚构文学创作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少年儿童成长等,都是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不过,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仍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二是文学要将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作为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体到文学创作,作家不能只为富人阶层代言,而是要有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特别是要倾听底层社会人民的呼声。对于新时代作家来说,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欢乐与

33、苦痛,以发展眼光看待和促进共同富裕。这在柳青和路遥的人生观及其作品中,有着丰富深刻的展示。新时代作家更应接续这一传统,将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三是文学需在强调物质富足时重视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作家而言,一方面,要改变不敢谈“钱”与“富裕”的观念束缚,要大胆、真诚、坦荡地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要被物质迷惑,忽略甚至放弃精神追求,要好好发掘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精神富有”,这是作家写作的宝贵资源。四是文学当以生态精神创造自然美好作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承认,生态意识觉醒与

34、西方理论的引进有关,但不能否定中国数千年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白居易在养动植之物中写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由此他提出:“故川泽有禁,山野有官;养之以时,取之以道。”可见白居易的生态精神是非常突出的。这就容易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特别讲“惜”字,如“敬惜字纸”“借物纳福”,这种敬畏之心是珍惜生命甚至一草一木的。因此,新时代作家应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中,创作更加绿色环保的自然文学五是文学要把人类和谐友善作为追求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一些发达国家比,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历久弥新,生机无限。在新时代,作家们要勇于承担将中国和

35、谐美好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向世界介绍传播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基于中国国情,靠中国人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中国方案以解决中国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也应立足于此,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真正实现补钙提气、凝神聚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创作的好作品少,是当前虚构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家做出更大努力。B第段画横线句子语气不断加重,表达对只为富人阶层代言、不听底层社会人民呼声的作家的严厉批评C作家要正

36、确看待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既要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又要追求精神富有。D新时代中国作家应抛开西方生态意识的影响,发掘中国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创作更优秀的自然文学。23下列对原文论证手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将不同角度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得正误分明,论证深刻。B第段中列举柳青和路遥两位作家事例,证明文学创作要担负时代使命,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C第段引用白居易的文句进行道理论证,既证明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生态精神,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第段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运用比喻论证,写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

37、博大精深。24本文论证结构合理,请简要分析。(2023福建厦门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徐恺竹与中国人有深厚的渊源,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竹字头的字有152个,遍及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文化等领域。竹简还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虽然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但竹简作为书写典籍与文字的载体一直存续到东晋时代,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竹给人一种身心超脱的美的体验。透过窗看外面的竹,如同欣赏一幅画。中国传统审美观照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有限的审美对象,而必须是要从“像”(客观的审美物象)的观照上升到对“道”(伦理道德)的体验。古人对竹的审美观照既关注竹这一物象的形式

38、美,也把握形式美背后的“道”伦理道德与生命本真。竹的道德意蕴更多地指向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以竹喻君子,最早或出现在诗经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瞻望那淇河婉蜒之处,绿竹美盛,我那斐然有文的君子,不只学问精密,而且德容盛美呢。传统解说此诗赞美西周卫武公的品行,朱熹则认为诗以“绿竹始生之美盛”来比兴“学问自修之进益”。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了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君子看见竹子牢固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

39、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白居易看到竹子,想到的是“树德”。自古文人就爱竹,要“居有竹”。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曾暂时借住在别人的空房子里,刚住上便叫人种上竹子。有人说:只是暂时借住,何必这么麻烦?王徽之指着竹子,沉吟道:“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一诗中才有了这样的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诗句通俗直白,就像大白话一样,但却受到了人们的激赏,这简单的诗句,表达了文人雅士对竹子那份独特感情。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文人们为竹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品格。松、竹、梅被并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并称为“四

40、君子”。最终,竹的品格逐渐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代表,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25【探究文本】同学们对文章进行了以下探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本文以竹喻君子,是因为它们形体、神韵与君子相似。B文章内容具体,行文中多处引用古人诗文,既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又增强了文学性。C第段先阐述王徽之种竹的事例,再提出爱竹居有竹的观点,最后用苏轼的诗文总结。D郑板桥竹石展现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26【理解结构】细读选文,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7【思辨文化】小语在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对“故君子有不战,战

41、必胜矣”这句话和同桌展开讨论,请你根据文本内容把对话补充完整。小语:这句话说的是君子一定会打胜仗,那打败仗的就不是君子了。同桌:并不是这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君子”指的是 ,这句话应这样理解: 。但是真正的君子内涵应该和竹一样还包含了 、 、 的品质。(2023湖北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徐本禹“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学习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用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

42、殷切期望,一股股暖流充盈心间,神圣的使命感激励着自己牢记嘱托、奋勇前行。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九0后”党员的回信,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读着一封封习近平总书记写给青年或青年群体的书信,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是时代的最强音,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种下青春梦想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勉励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何更好地

43、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是每一位青年人都必须答好的“青春之问”。答案在哪里?答案在被需要的青春里,因为被需要的青春里蕴含着高“当量”的人生价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实现青春价值的最佳路径。把青春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老百姓的真情与大爱来浇灌,用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梦想之花就会绚丽绽放、持久芬芳。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奋斗的汗水。奋斗是青春“字典”里的关键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为民服务的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情为民,就会收获幸福的青春。作为青年人,要自觉把青春

44、安放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始终做到不因岗位平凡而放弃梦想、不因岗位平凡而消磨意志、不因岗位平凡而丧失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永久奋斗、倾情奉献,把执着坚守当作一种精神境界,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一刻不停增强能力本领,积蓄青春远航的能量。拔节生长的青春,只有汲取丰厚的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长成栋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青年人提升能力本领指明了成长路径。我们青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麼砺意志,练就无惧风雨不怕摔打的“金刚体”;要保持谦虚的心态、饥饿的状态,永远做小学生,始终处在充电模式,做主动吸收

45、各种知识、充分武装自己的“海绵体”。主动投身伟大实践,在实践这面镜子中看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进而更加自觉地,上好知行合一这堂青春“必修课”。“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重任在肩,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齐声唱响青春奉献之歌,我们的青春才会无悔,你和我才是新时代最美的人。(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2日06版)2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9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段加点的两个词语不可调换,意思上是一步步递进,情感上也更强烈,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B文

46、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具体有力,而又生动形象。C“青年干部黄文秀扎根脱贫攻坚一线 ,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这个事例展现了青年人的青春姿态和青春梦想,可以作为选文的论据。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31“青年人要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或某部名著的作者,结合你对他(她)的认识,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3河南周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如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延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有时代风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那么,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