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396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在回望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的“幸存者偏差”误区中,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当下的大都市很多集中在长江干流沿线,人口、经济的中心也越来越集中于长江两岸,所以,不论是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还是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等,都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干流主脉,而忽略支流支脉。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错失什么?具体来说,对于长江这一中华民族

2、的母亲河,哪里才是她的真正历史“主脉”?按照“偏差”思维,那肯定是长江干流,但跳出幸存者偏差的局限,我们会发现,汉江、汉水才是真正的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主脉之一,至少从文明初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这样的。粗略地看,至少有三个逻辑主线能证明这点:一是先辈们受制于文明初曙期较低的生产力,还无法“征服”长江干流沿岸区域的环境,而只能在支流中上游沿线的丘陵地带生存繁衍。二是先辈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也是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的。一直到徐霞客时期,才大致确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源头,之前的认识是岷江,再之前是汉江。三是汉江从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借着汇集秦岭南向之水的力道,畅通了黄河

3、、长江两大文明区域之间的路途,从而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以,我们对待汉江,也要赋予其崇高的生命源泉之礼赞要让她健康丰满,而不是羸弱瘦小;让她富有活力,而不是难堪重负;让她青春永续,而不是老态龙钟。近现代以来,考古学从地面及地下的蛛丝马迹“信息”中推测文明的源头及演进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溯源作用,但它只是评判人类社会整体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那些在有文字、青铜、陶器之前的看不见的文明呢?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

4、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让我们对文明初曙时代做个场景猜测:在以采摘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期,即新石器及农耕文明之前,人类应该还没有能力手工制作乐器等器具,只可能更多依靠自己的身体、可采集的自然之物等,来进行这些感性情感的体悟认知、交流表达和传播传承。 要论证这种猜测是否合理,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源起的大河文明中,从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艺术遗迹遗存中去探寻。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新的文明周期的到来,面对似乎更加无法预知的未来,就像我们探寻那些无法感知的历史一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多感性的认知、实践、传播等,来与理性的力量一道,导引我们,推动我们向前。其中,舞蹈、绘画等

5、古老而现代的艺术,自始也必然至终地,源远也必然流长地,给予我们这样的感性力量和情感引领。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但细想想,也适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迁徙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区域中,不同氏族之间的交往是较少的。由此,人们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接触,远远多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依然还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知这是否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早期人类往往是崇拜动物,而到了近现代,则崇拜人类社会中少数的某些杰出人物。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演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开始大幅超过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交往,人

6、类社会也日益复杂化,并在形式上日益脱离自然系统。这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即包含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之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命题中。人类社会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作用。而要实现这点,则需要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求解一系列发展生存悖论。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系统“边缘化”与人类文明“中心化”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特征,即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主要突破,基本上都源自某种边缘(界)路径上的革命或突破。此中所说的边缘(界),要么是人群自身所栖息区域的边缘(界),要么是动植物生存的边缘(界),还有可能是人自身能力、劳作或能源开发效率

7、等的边缘(界)等。在经历一系列“边缘突破”之后,原本的边缘边界“地带”,反而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中心”,而自然生态系统则越来越退缩为“边缘地带”了。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明冲突”,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不能和谐共生的主要根源与表现。要实现这种和谐共生,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能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注】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有“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选自樊志宏在第15期大江论坛上的发言稿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江干流沿线存

8、在很多大都市,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此种情况容易导致人们认为长江干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源头性影响。B.作者从生产力水平、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和在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区域中的功能这三个角度论证汉江、汉水是母亲河主脉之一。C.在有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人类的认知、表达和实践都是感性的,受制于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只能更多借助于身体和自然之物等来表达。D.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的特征,使得原属于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类社会逐渐独立,甚至走向与自然生态系统对立的道路。超然客公众号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针对当前围绕长江干流所进行的经济

9、、文化、生态建设,作者并不是纯粹指出其错误,而是要引起人们对长江支流的重视。 B.作者认为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强大的感性力量。C.人类社会从崇拜动物到崇拜杰出人物的转变,基本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从隶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到逐渐独立开来的发展进程。D.作者提出的“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应是我们探索的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3.下列材料,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的一项是(3分)A.“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美英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

10、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推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被忽略了的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B.当前直播行业方兴未艾,涌现出不少收入不菲的主播,很多人据此产生只要直播就能暴富的想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编制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C.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很多城市大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很多市民而言,早晚高峰时地铁内人山人海的繁忙景

11、象似乎是地铁行业前景乐观的最好证明,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过去几年,很多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在积极谋求建设地铁,告别没有地铁的历史。D.小刚去外公家做客,看到外公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收音机听节目,非常感兴趣。外公趁机向他感慨,家里的这台老物件质量真好,现在的东西真不行,才买几天就坏了,现在的厂家都没良心。小刚向他解释道,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现在,是因为它们都质量过硬,而那些质量不过硬的老物件早就在岁月中被淘汰了。4.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注】”的作用。(4分)5.请结合文本,给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填在画线处。(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12、9题。弦歌李骏虎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他们是真正联合起来了,在喊口号,到最后就只听得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了:“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超然客公众号平津沦陷后,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育部将北大、清华、南开等三校合并,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而安定上课仅月余时光,长沙竟又

13、沦陷了,倭人贴着膏药旗的飞机频频光临长沙投下炸弹,不得已“临大”师生再度收拾起书籍和行装,辗转西迁昆明。这一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努力望向窗外云隙里透出的天光。然而低矮的窗户很快被溅起的泥水模糊,于是他梦醒似的转过身去,用手指间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扑打长衫的前襟和两肩,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坐在角落里与昏暗融为模糊的一体。他是知道的,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

14、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她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营了,天黑前还有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把鞋提在手里,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赶上一

15、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闻先生拔出一只脚来,“噗”的一声踩进胭脂般的泥里,往前走了一步,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哦。”何新之扭头去看先生蓬草般的须发中闪烁的双眼,“先生的诗不就是这样的吗?从死水、从绝望里,向着一道金光、一个理想挣扎着飞奔,那理想不就是咱们的中国,未来的中国?诗人的先生正如您所讲的夸父,向着烈日飞奔,那时候无数的青年都跟着您飞奔,跟着您写诗,我记得很清楚!先生为什么不再写诗只做研究了呢?”“走,走,小心脚下!”闻先生提醒何新之,手搭上他瘦削的肩,扶了一下,轻轻地反问

16、,“你想想,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目。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去江边站一站吧。”闻先生扶着太太的臂膀说。闻太太看着何新之远去,轻声问:“青年们都去了哪里?怎么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闻先生望着江畔树影下的波光,慢慢地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青年们会懂得并回来跟我一起,很快,不信你就看!”闻先生伸出手臂,一指眼前那东去的江水,说:“就像这不息的江水,不舍昼夜执着地奔

17、向大海,这就是进步的方向、进步的精神。他们创造着历史的诗篇,而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闻太太笑起来了,说:“还说不作诗了,这不就是诗吗?”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闻先生轻叹一声,起身推开窗去望那星空。月辉如霰,幽幽洒满江树,此刻的自己真就比在清华园时更为通透了。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北平晨报诗刊、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作诗,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里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

18、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静夜!我不能,接受你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是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西南联大学生们高喊口号,掀起歌唱的浪潮,用具体歌词显示了青年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B.闻先生雨后回家途中索性赤脚踩在泥泞里是他率性的表现,“温热”“温柔”“胭脂般”等细腻

19、的感受,体现他对祖国土地的热爱。C.回家途中师生交流时,何新之“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的回答,让闻一多对青年离开自己的困惑和不理解得到释怀,而倍感欣慰。D.和太太在江边时,闻一多以江水、大海设喻,表明青年就像江水,自己坚信青年会为追求真理而朝着进步的方向积极、执着地前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雨后树木显得精神反衬暴风雨的猛烈,暗示暴风雨是改天换地的力量。超然客公众号B.句子和前文蓄须明志呼应,“蓬草般”与“闪烁”相衬,凸显睿智与坚定。C.句子中“搭”和“扶”两个动词,显示出关爱,也寓含提醒、扶持的深意。D.句子闻太太的评价,肯定了丈夫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对

20、丈夫的理解和鼓励。8.小说节选最后部分,作者多次写到“静夜”,请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9.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庄子秋水也有记载:“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弦歌不辍”便体现了困厄中教化育人精神的延续。小说以“弦歌”为题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余登达蓬山望海,山僧四五人,皆言春夏之交,此地特多海市。各举所见,与图画传闻者绝异。盖传闻者多言蜃气烛天,影像见于空中,岂知附丽水面,以呈谲

21、诡。言者不出云气仿佛,岂知五采历落,刻露秋毫。东坡在登州,以岁晚得见为奇,然霜晓雾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信耳信目,自有差等。山僧约明年三四月来宿其舍,海神当不余弃。先次第其言而赋之。己酉之冬,观海达蓬。山僧四五,指点空濛,曰:“滨海之地不一,兹独当夫神宫也。光怪发作,亦何人而不逢!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节选自明末清初黄宗羲海市赋)【注】海市:即海市蜃楼,参下“蜃气”注。蜃气: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的由折光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也可见于沙漠中。古人常误以为是大蜃吞吐的云气而成。材料二: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

22、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

23、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节选自清方苞再至浮山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计日A已迫B乃为一昔C之期D招未生E子秀起会F于宗六G之居H而遂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烛,作动词,

24、意为“照”,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及成语“风烛残年”中的“烛”意义和用法都相同。B.次第,指排比作赋,与杜牧的“山顶千门次第开”和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词义都不相同。C.木末,犹树梢,“末”字使用了指示造字法,字中的长横指示树梢,一如“本”字中的短横指示树根。超然客公众号D.永柳之山,永州、柳州的山水风物皆因柳宗元的诗文作品而出名,名作有永州八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宗羲创作此赋时并未亲见海市,按照山僧的意思,第二年春夏之交作者才有可能看见奇观,只能听山僧描述此地的海市胜景。B.苏轼在登州时傍晚也

25、看见了海市奇观,和别人说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黄宗羲认为相信传闻还是相信目睹,自有区别。C.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方苞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感叹: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D.白云山已然成为众人瞩目之地,只是路途遥远等原因限制了游客数量,但方苞认为只有无名才可保持其清静美好的环境气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3分)(2)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5分)14.古人写景叙事大多是为了抒怀,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表达的不同人生感悟。(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

26、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516小题。王庶山水虞集蜀人偏爱蜀江山,图画苍茫咫尺间。驷马桥边车盖合,百花潭上钓舟闲。亦知杜甫贫能赋,应叹扬雄老不还。花重锦官难得见,杜鹃啼处雨斑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王庶山水”和“蜀人偏爱蜀江山”可以推断王庶是一名画家,而且是蜀地人。B.“咫尺间”的画面有胜景、马车、钓者等,且不失苍茫之感,可见王庶绘画技艺高超。江苏省连云港市、淮安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C.从“亦知”可见,颈联运用了典故,是指杜甫对扬雄到老都不能回乡而感到叹息一事。D.“花重锦官”化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既说明杜甫曾居蜀地,又体现出

27、精巧的构思。16.请简要分析结句“杜鹃啼处雨斑斑”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强大的秦国因不施仁义而落得“_,_”的下场,被天下人耻笑。(2)姜夔扬州慢的正文中“_,_”两句最能体现小序中千岩老人体会的“黍离之悲”。(3)前日,扬城迎来了一场大雪,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欣赏雪景,小雯不禁深情吟咏关于雪的古诗:“_,_”,大家争相应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阴雨连绵,道路断绝,河水暴涨,外省前来购买吾乡所产大蜜桃的车

28、辆,一辆也没有到来。超然客公众号家家户户都有采摘下来的桃子。有的装在篓子里,摞得小山一般,上面蒙着塑料布遮挡雨水。有的就散乱地堆在院子里,任凭雨水抽打浸泡。水蜜桃不耐储藏,往年里,收购桃子的大卡车,直接开到桃林边上,摘下来随即过磅装车,那些不畏辛劳的司机,连夜奔驰,第二天凌晨即可将桃子运往千里之外的城市。今年,老天爷仿佛要对连续发了几年桃运的人们进行惩罚,从桃子成熟开始,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晴天,大雨中雨小雨交替进行,即便不摘桃子,在树上也要烂掉。摘下来,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天一放晴,车一进来,装车就走。但这天,根本看不出放晴的预兆。我家只种了三十棵桃树,因为父亲年老,疏于管理,产量不高,但也摘了

29、将近六千斤。我家果笼少,只装了十六笼,放在厢房里,剩下来的,蒙上一块塑料布,堆在院子里。父亲不时冒雨出去,揭开塑料布,捡起桃子观看。每当他揭开塑料布时,我们就会嗅到一股烂桃子的味道。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侧面表现水蜜桃“不耐储藏”的?(2分)19.文中“天一放晴,车一进来,装车就走”中加点的“一”与故都的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中加点的“一”,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20.对文学作品来说,短句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短句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

30、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眼镜是为人类服务的最早光学器件。人的眼睛其实就是一架精巧的影像设备,眼角膜和水晶体就是光学镜头,视网膜就是影像接收器。人年幼的时候能看清楚眼睛前很近的物体,这是靠眼睛自动调整其水晶体的焦距,使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用眼不健康,人眼的自动调焦能力渐渐下降,并出现一些光学上的缺点。例如水晶体的焦距变短,物像总是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就是患了近视眼;反之,水晶体的焦距变长,就是远视眼。江苏省连云港市、淮安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为了矫正视力,A。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的人眼睛还出现“散光”,就是眼透镜两个方向的焦距不一样,所以还

31、有散光眼镜。正常人眼看远处时眼睛最放松,而当要看书时,就得自动将眼透镜的焦距调到看书的数值。而老年人这种能力渐弱,就感到看物件时有一种眩晕感,和本来就是远视眼的人的感觉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人眼的水晶体变浑浊了,看物体就不清楚,这就是患了白内障,和近视、远视没有关系,靠配眼镜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动手术,B。可是人工晶体一点调焦能力也没有,只能多配几付眼镜,相当麻烦。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弦歌中的闻一多先生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作为青少年的你现在是否已经懂得了“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这句话的当下意义?请结合你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在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认知、表达和实践是从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而且感性理性并存的。选项中说“都是感性的”错误。)2.B(根据文本,逻辑顺序是: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就必须跳出“幸存者偏差”,到比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更早的资料中去找,而那时的资料

33、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只可能表现为体现感性经验的认知和交流活动,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可以证明这一观点。所以首要的是在观念上要“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3.C(市民之所以会认为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在早晚高峰时乘坐地铁,但地铁客流并不是稳定的,很多时候“空车”现象也并不少,只是那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上班,并不知情罢了。地铁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大量成本,入不敷出是常态。所以很多不够发达的城市建设地铁是不科学的。)4.指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论证人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认识会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援引文献资料,使文章持论有据,

34、更有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5.长江干支流的幸存者偏差;文明溯源中文化源头的幸存者偏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幸存者偏差。(每点2分。每一点中写到“幸存者偏差”即可给1分。“干支流”、“文化源头”、“人与自然”等重要信息各占1分)超然客公众号6.C(“闻一多对青年离开自己的困惑和不理解”表述不正确,从下文看闻一多先生对青年离开自己的原因是明白的,他对青年没有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得到释怀”)7.A(反衬手法错误,从前文“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等内容看,“暗示暴风雨是改天换地的力量”理解也不当,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简洁体现,前文“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也可以说明。)8.(1)揭示静夜的迷惑性

35、。作者描写静夜的安谧美好是为了表明静夜会迷惑人心,使人沉醉其中,安于舒适。(2)反衬闻一多先生的坚定执着。静夜里,闻一多先生却更为通透,拒绝静夜的贿赂,决定从安适中走出,做回斗士、实践者。(每点2分)9.(1)西南联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历经艰险仍坚持办学,引领青年学子一边读书,一边救国图存,庚续民族血脉与精神。(2)闻一多先生在至暗时刻,坚持在民族文化、历史中寻找疗治社会的良方,始终相信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和追求感染教化青年学生。(3)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在民族危亡时刻,显示出强大力量,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让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每点2分) 10.BDH(每处1分)【译文】算着时间已经很紧张

36、,就相约在某一夜相见,我就招来左未生的儿子秀起在宗六和尚的住处相会,然后就出发了。11.A(“风烛残年”的“烛”是指蜡烛)12.B(“岁末”是指冬天,与后面的“春夏”相对)13.(1)只称赞登州海市的人,大概不免是目盲耳聋。“但”(只)、“瞽聋”(目盲耳聋)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大概路途遥远、地处幽静,而游玩的人又没有什么可借助的条件,那么游人的足迹自然就稀少了,并不在于山有名气还是没名气。“路远处幽”(路途遥远、地处幽静)、“无所取资”(没有什么可借助的条件)“希”(同“稀”,少)、“名不名”(有名气还是没名气)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黄宗羲认为验证事实要靠亲眼目睹而不是相信传闻(1分

37、),方苞认为名气会使人引祸缠身,无名方可自保(2分)。15.C(从“应叹”可知,并无杜甫叹息杨雄的典故,这只是作者在推测,是虚想感慨)16.(1)选取典型意象,杜鹃悲啼,尽显思乡之情,突出主旨;(2)视听结合,画面感强,渲染了内心的飘零、凄苦之情;(3)与前句“花重锦官难得见”呼应,以景作结,言尽韵远,让无奈之感、悲伤之情绵绵不尽。(每点2分,扣叠词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7.(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每空1分)18.运用“直接”“随即”“即可”等副词,(1分)通过司机的“连夜”千里奔驰来说明收购、

38、运送桃子的迅捷,(1分)侧面表现水蜜桃的“不耐储藏”。19.(1)文中的“一”表示“只要”“一旦”,与“就”搭配,强调特殊时期拯救桃子的充分条件,表达急切的心情。(2)故都的秋中的“一”表示动作的随意、轻捷,表达感受故都的秋的悠闲之感。(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0.(1)通过短句,能快速、有序地呈现存放桃子的整个过程;(2)语言显得简洁、冷静,能传达出内心的无奈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超然客公众号21.A:人们发明了眼镜;B:换上人工晶体。(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2.语序不当。改为“眼镜是最早为人类服务的光学器件”;成分残缺。改为“这是靠眼睛自动调整其水晶体的焦距,使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的”;搭配不当。改为“并出现一些光学上的缺陷”。(每处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