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3741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6、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6、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6、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6、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六上第六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易读错的字九曲(q)颠簸(b)天涯(y)遨(o)游璀璨(cu cn)恩赐(c)威胁(xi)晶莹(yn)慷慨(kn ki)盘踞(j)肆虐(n)和蔼(i)可亲记载(zi)钉耙(p)荞(qio)麦蹚(tng)水闺(gu)蜜蝈(gu)蝈排闼(t)擎(qng)着二、易写错的字簸:注意右下是“皮”。涯:右部的外面是“厂”,不是“广”。基:上部的里面是两横。崖:“厂”里面是两个“土”。裹:衣部,中间是个果字。蔼:上下结构,草字头要盖住下部。慷:注意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莺: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三、一字组多词。簸(b):颠簸 簸

2、动 涯(y):天涯 山崖莺(yng):莺歌燕舞 黄莺 莹(yng):晶莹 晶莹剔透裹(gu):包裹 裹足不前 篮(ln):篮球 篮子蔼(i):和蔼可亲 资(z):资源 资料慷(kng):慷慨 慨(ki):慷慨 感慨贡(gng):贡献 进贡 滥:泛滥 滥用基(ln)j):基础 基本 睹(d):睹物思人 目睹四、多音字。扫so(扫地)so(扫把) 相xing(相互)xing(照相) 薄bo(薄片)b(单薄) 钻zun(钻研)zun(钻石)曲q(弯曲)q(歌曲) 供gng(提供)gng(供奉) 参cn(参差)shn(人参) 载zi(记载)zi(下载)五、同音字和形近字。涯(天涯) 莹(晶莹) 篮(篮

3、球) 睹(目睹)崖(山崖) 荧(荧屏) 蓝(蓝天) 堵(堵车)资(资本) 慷(慷慨) 莺(黄莺) 蔼(和蔼)姿(姿势) 康(健康) 鸯(鸳鸯) 霭(雾霭)慨(感慨) 滥(泛滥) 基(基础)概(大概) 监(监视) 其(其实)六、重点词语1.必须掌握的词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资源 有限矿产 无私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目睹 子孙 2.四字词语水村山郭 相互交错 群星璀璨 别无去处 不紧不慢3.成语和蔼可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七、近义词晶莹透明 交错交叉 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慷慨大方 开采采掘 贡献奉献 随意任意枯竭干涸 盘踞占据 险恶凶险 恭敬尊敬劲挺挺拔 凶猛凶

4、悍 温暖暖和 合适恰当顺溜顺畅 松散疏松 舒服舒适 打算盘算八、反义词晶莹浑浊 和蔼严厉 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慷慨小气 开采埋藏 贡献索取 恭敬傲慢枯竭充沛 劲挺弯曲 勇敢胆怯 凶猛温顺荡漾平静 投入退出 顺溜毛糙 松散紧凑 九、词语积累。1.词语搭配(毁坏)资源 (保护)地球 (钻进)水里 (璀璨)的宇宙(造成)灾难 (提出)设想 (创造)奇迹 (险恶)的地方(晶莹)的球体 (粼粼)的波光 (严重)的威胁 (慷慨)地提供(参天)的杨柳 (绿色)的波浪 (恭敬)地补充 (水蓝色)的纱衣(了不起)的奇迹 (绿风荡漾)的小院2.特殊词语。(1)描写树的词语: 亭亭如盖 郁郁葱葱 类似的词语:树影婆娑

5、 青翠欲滴 枝繁叶茂 苍翠挺拔 绿树成荫(2)形容共渡难关的成语: 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类似的词语:同甘共苦 同舟其济 休戚与共 和衷共济(3)描绘春天的词语: 春暖花开类似的词语: 花团锦簇 草长莺飞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花枝招展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春意益然 百花齐放 春和景明 春光明媚(4)描写神态的词语:和蔼和亲类似的词语:笑逐颜开 喜笑颜开 愁眉苦脸(5)含有风、雨的词语:风雨同舟类似的词语:风雨兼程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6)描写大地的成语:山崩地裂 地动山摇 春回大地 大好河山 江河行地 山崩地陷寸草不生(7)表示看的词语。表示向远处看:遥望,远跳、极目、瞭望表示向下看:视、鸟敢、缩嗽

6、表示向上看:仰望、仰视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扫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表示恭敬地看:瞻仰该力地并视是表示粗略地看:浏览8.动词:遥望地球 提供矿产资源 毁坏资源 提出设想 蹚坏庄稼 滋润心田9.修饰词:群星璀璨的宇宙 松散的地 温暖的怀抱 粼粼的波光 了不起的奇迹十、句子积累。1.打比方(1)宇航员在天际遨游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作比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3.列数字: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4.举例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

7、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5.反问句: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6.比喻句(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气层比作地球的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的美丽。(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母亲,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认真细致地劳作的工作态度和深沉地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8.拟人句(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

8、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球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像母亲那样“和蔼可亲”地孕育和哺养着人类。(2)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勇敢”的特点。(3)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把麦籽儿当作人来写,“躺下去”“想发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籽儿播种后的状态。9.精彩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

9、,写出了环境的美丽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热爱之情。十二、课文回顾。17.古诗三首(1)浪淘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黄河波澜壮阔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2)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3)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庭院的清幽与洁净及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衬托了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18.只有一个地球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从适合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的

10、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19.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背诵积累。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十四、单元复习要点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2.抓住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关键句感受地球的美丽和脆弱。3.阅读理解青山不老中老人植树造林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体会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4.理解三黑和土地中体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比喻句。5.会写倡议书。十五、“1+X”阅读推荐篇目:郭以实鸟儿的侦

11、察报告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以童话的形式,用鸟儿给“我”发回的几份侦察报告贯串全文,借鸟儿之口诉说了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展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阅读方法:我们可将这篇文章与这个单元中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从内容、题材、写作方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十六、素养与能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古诗三首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作出贡献。只有一个地球了解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如果地球被破坏了

12、,我们别无去处”这个结论的。*青山不老了解老人为绿化大山作出的贡献,感悟老人的高尚情怀。*三黑和土理解翻身农民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学会与大家协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要学会细心听取不同意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途径。了解倡议书的用途,学习写倡议书的正确格式。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学会从一段话中找到表示作者观点的重点句,学会乘坐公交车时选择合适的路线。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知识。课文知识梳理 第18课:古诗三首1.课题解读本课古诗三首中所选取的诗均为七言古诗。浪淘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黄河波澜壮阔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

13、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庭院的清幽与洁净及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衬托了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2.课文重点理解(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九曲”“万里沙”写出了黄河弯多、沙多、长的特点;“簸”写出了黄河水翻滚腾跃的样子。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理解:现在我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牛郎织女的家中做客。银河:古人

14、以为黄河与银河相通。同到:传说古人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所以这里的“同到”指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牵牛织女:牵牛星和织女星。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理解:“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数,是说佛寺多、地域广。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水村、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理解:此联诗句借用典故(简称“用典”):“护田”出自“因置使者护田积粟”,“排闼”出自“哙乃排闼直入”。诗人把这两个典故融

15、入对景物的描写,用“护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闼”而入的樊哙比喻青山:一是直接使用史记中的语词,构成标准的用典对仗;二是动作、情态上的迁移运用十分精准;三是令山水暗含了典故中人物的情操品质,增添了一层历史文化的韵味。3.主题概括。浪淘沙(其一),前两句歌咏黄河,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想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江南春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湖阴先生屋壁上的。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所居的清幽

16、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4.学有所得无论是那波浪滔天的九曲黄河,还是那蒙蒙细雨的江南春色,抑或那一水绕田的乡村景色,都是那么的秀美,那么的迷人!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祖国山之雄伟,水之澎湃。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聪明才智保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浪淘沙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借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直到银河,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到牛郎织女家做客,既从侧面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又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魄和奋发有为的精神。(2)“南朝四

17、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没有借古讽今?关于这个问题,是存在分歧的。一方面,有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盲目奉佛著名,杜牧所处的时代佛教也存在着恶性发展,因此推断出江南春的后两句是借古讽今。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晚唐诗人常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暗含讽刺,丰富了诗的内涵。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春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并提出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时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这都说明杜牧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一点儿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

18、排送青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于音律美。诗人赋予“一水”“两山”以人的感情,化静为动,使自然景物既清静幽雅又生动可爱,极富情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江南美丽的田园景色。其中尤以“排闼”二字为神来之笔,写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这种极具新鲜感的形容精准、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令人眼前一亮。诗人表面上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着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4)读完江南春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黄莺在欢快地鸣唱,遍地的红花映衬在绿叶之间,河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酒店的旗子在风里飘着。南朝时候造起的许多寺院,如

19、今还有数不清的楼台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中。(5)书胡阴先生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者不仅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更表达出对胡阴先生高洁人品的赞美。7.课后拓展(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薇”“杜樊川” 。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20、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同到牵牛织女家。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筏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混合,说是黄河和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关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有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佞佛著名,杜牧所处的时代佛教也在恶性发展,因此这两句诗表达了讽刺;也有人认为本

21、诗的主旨是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者认为本诗是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两句仅仅是描绘江南的景色。(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护田:出自史记,指汉朝派出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排闼:出自史记,指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类似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5)通过了解诗意,你觉得胡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兴趣高雅、热爱生活。(6)与夏天有关的经典诗词名句。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

22、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7)学习完这三首古诗,你又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呢?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注释。对于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对我们理解诗歌很有帮助。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1.课题解读本文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有条理地介绍了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的相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更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精心保护这个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2.课文重点理解(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理解:这是作者对地球

23、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2)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理解:“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用这

24、些说明方法的好处:使读者感受到地球之于宇宙的渺小,语言准确、生动、科学。(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理解:“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25、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人类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理解: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5)“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理解: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

26、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3.主题概括。本文从体裁上属于说明文。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4.学有所得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

27、义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为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2)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3)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这样做的后果如何?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

28、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4)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科学家已经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措居住的第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5)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课文先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促使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如此层层递进

29、、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7.课后拓展(1)地球日地球日始于1970年4月22日。当时,由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频频发生的工业公害,极大地危害人类的生存,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为了唤起公众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警觉,呼吁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著名社会人士,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并将它命名为“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呼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2)不可再生资源与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泥炭、

30、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等。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产生更多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定条件

31、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3)设计几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随手关灯,随时有灯。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4)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5)请你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让垃圾回归它的家,让文明点亮每一家。请珍惜、爱护每一滴生命的源泉。低碳生活始于心,节能减排践于行。第20课:青山不老1.课题解读本文以“我”采访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坚持

32、植树造林十五年,最终创造一片青山的感人故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2.课文重点理解(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理解: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理解: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

33、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理解: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理解:“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

34、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5)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以“青山不老”为题,表面上是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示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3.主题概括。课文紧紧抓住三个问题来展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以及“青山不老”的含义,且逐层深入地感受老人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有所得老人用勤劳的双手,以顽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将荒山变成

35、了绿洲,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奇迹。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绿化家园保护环境而不懈奋斗。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2)在老人种树的十五年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当年他组织治理这条沟的七位老汉,已有五人离世。老人的老伴儿也过世了。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3)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赞颂了老人的

36、高贵品质;“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青山不老”还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7.课后拓展(1)作者简介梁衡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晋西北

37、晋西北地区与毛乌素沙地正面相迎,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过去几十年伴随着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滥采、滥垦、滥砍、滥牧等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植被损坏、地表裸露,长期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叠加,使土地沙漠化成为晋西北严重的环境问题。(3)小兴安岭的足迹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那绵延苍茫的大森林以其丰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壮士和英雄,马永顺的足迹从这里起步。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

38、林子里一点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不仅是个扎实苦干的人,还是个善于琢磨道道儿巧干的

39、人。他把大肚子锯改成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他总结创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有一年秋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通往林场的森林铁路有好几段被冲毁。马永顺当时静脉曲张病复发,小腿肿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疗。听到消息,他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冲进抢险队伍,大声喊道:“抢险队员小马报到!”林区的秋天,河水刺骨凉,马永顺全然不顾。他用铁锹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块子,搬石头,腿上的伤口一阵阵钻心疼痛。干着干着,突然头昏眼花,一头倒在泥水里他运沙石、修路、硬是坚持了7天,直到铁路通车。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本职岗位,倾注在千里兴安大森林。(4)向大山“还账”谈

40、起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失去平衡时,马永顺心里就隐隐作痛。1991年夏,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之巨。马永顺感悟到,人类不能总是向自然索取,应该把向自然的索取还给自然,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他常说:“可不能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呀!”马永顺望着一片伐光了的远山,感慨地说:“虽不能要伐木工负责,可我总觉得我多伐木既是贡献,也是欠下了大山一笔账呀。我以前采伐了36500多棵树,今后我要上山栽树,还上这笔账。”自1960年,马永顺40多年种树不止。1991年,马永顺已是78岁高龄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还差近千棵树没有还上过去的采伐“欠账”。这年春节,

41、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动员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5月1日这天,马永顺带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来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他既当指挥员、战斗员,又当质量验收员。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马永顺栽树的数量超过了过去的砍伐数量,多年的愿望实现了。至今“马家军”上山造林已有九个春秋。到1999年,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已达5万多棵。第21课:三黑和土地1.课题解读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这是著名诗

42、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2.课文重点理解(1)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理解: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2)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理解: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3)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

43、雨露。理解: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4)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理解:“爹娘骂”说明当时三黑家庭贫穷,需要他劳动。“地主骂”表现了没有土地的农民饱受压迫。(5)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理解:对比三黑对待孩子的态度与小时候大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获得土地后农民自由畅快的心情,展现了新时代下农民的新面貌。3.主题概括。这篇文章,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

44、憬和向往。4.学有所得土地如母亲一般哺育了人类,人类应该好好地保护她,爱护她。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要对土地存有敬畏之心,要珍爱每一寸土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这样的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开头对农民进行的是相对直接的描写,把农民拥有土地后狂热的喜悦,以及对土地的深切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所有的农民都如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美好的新生活。(2)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

45、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3)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4)从三黑想招呼孩子快去地里逮蝈蝈儿这个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三黑能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小时候爱捉蝈蝈儿,别的小孩必然也爱捉蝈蝈儿;从前自己捉蝈蝈儿,要挨爹娘和地主的骂,现在自己有了地,孩子来地里捉蝈蝈儿不会挨骂。“快去逮吧”表现出三黑的淳朴和善良。他意识到像他小时候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心中充满了幸福感。(5)诗歌塑造的三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三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代表,他勤劳、朴实、善良,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他经历过旧社会地主的压迫与剥削,重新获得土地后,在生产上有很高的积极性,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6)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让你有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我们的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7)生活中存在非法占用土地、随意向土地倾倒废弃物等破坏土地的行为,你想对实施这些行为的人说些什么?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