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3739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7、第七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7、第七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7、第七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7、第七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7、第七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六上第七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易读错的字锺(zhng)子期汤(shng)汤蜀(sh)中入场券(qun)微波粼粼(ln)恬(tin)静纯(chn)熟驰骋(chng)尴尬(gn g)仆(p)人戛(ji)然而止彻(ch)底拊(f)掌奴婢(n b)尾搐(ch)莱茵河(li)恬静(tin)粼粼(ln)飞奔(bn)驰骋(chn)二、易写错的字曝:左窄右宽,右下的部件是“氺”。盲:上面是“死亡”的“亡”,不要多加点。茵:“口”的里面是“大”,不要写成“禾”。 陶:注意“缶”的写法,中间一竖上面没有出头。哉:半包围结构,“戈”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轴:“车”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陶:

2、注意“缶”的写法,中间一竖上面没有出头。三、一字组多词。哉(zi):善哉 呜呼哀哉 巍(wi):巍峨 巍然弦(xin):琴弦 弦外之音 轴(zhu):轴承 轴心锦(jn):锦缎 锦绣 曝(p):曝晒矣(y):悔之晚矣 由来久矣 谱(p):谱子 歌谱莱(li):蓬莱 莱茵河 茵(yn):莱茵河 绿草如茵盲(mng):盲人 色盲 纯(chn):纯白 单纯键(jin):键盘 关键 缕(l):千丝万缕 一缕陶(to):陶瓷 陶醉 胯(ku):胯骨 胯下之辱郑(zhng):郑国 郑重 拜(bi):拜访 拜托租(z):租金 租用 厨(ch):厨房 厨师毡(zhn):毡帽 毡靴 羞(xi):羞涩 害羞撒(s

3、):播撒 撒种 缚(bng):束缚 绑缚猬(wi):刺猬 伶(lng):伶俐 伶人俐(l):伶俐 窜(cun):逃窜 流窜四、多音字。曝p(曝晒)bo(曝光) 轴zhu(车轴)zhu(压轴) 弹tn(弹琴)dn(子弹) 相xing(亮相) xing(相信)五、同音字和形近字。弦(琴弦) 键(键盘) 巍(巍峨) 锦(锦绣)舷(船舷) 健(健康) 魏(魏国) 绵(绵羊)哉(善哉) 曝(曝晒) 莱(蓬莱) 缕(丝缕)战(战斗) 暴(暴躁) 荚(豆荚) 楼(楼房)六、重点词语1.必须掌握的词谱写 钢琴 幽静 茅屋 失明 纯熟清幽 琴键 景象 陶醉2.四字词语越升越高 一缕一缕3.成语破琴绝弦 拊掌大笑

4、 水天相接 无穷无尽约定俗成 风雨不透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七、近义词幽静宁静 微弱柔弱 清秀秀丽陌生生疏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陶醉沉醉 驰骋奔驰 继承承袭尴尬难堪 虚拟虚构 制服治服八、反义词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尴尬自然继承摒弃 鲜明模糊 虚拟真实 奇特普通高妙拙劣 传统现代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波涛汹涌水平如镜九、词语积累。1.量词:一首钢琴曲 一根马鞭 一套方法2.动词:谱写乐曲 突显气概3.修饰词:幽静的小路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微弱的烛光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 美妙的琴声 优美的姿态4.AABB式词语:断断续续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5.A

5、BAC式词语:无穷无尽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无声无息6.描写技艺精湛的成语:笔走龙蛇 笔精墨妙 龙飞凤舞 登峰造极7.形容月光的词语:清冷的月光 明净的月光类似的词语: 皎洁的月光 轻柔的月光 朦胧的月光 暗淡的月光 轻盈的月光 清幽的月光8.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霎时间 一刹那类似的词语: 一瞬间 一眨眼 转眼间 顷刻间 弹指间9.描写风雨的词语:风雨不透类似的词语:风调雨顺 狂风暴雨 风雨大作10.描写波浪的词语:波涛汹涌类似的词语: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 惊涛骇浪11.含有“然”字的词语:夏然而止类似的词语:蔚然成风 嫣然一笑 井然有序12.描写艺术高超精湛的成语:笔走龙蛇 笔精墨妙

6、类似的词语:蚕头燕尾 龙飞凤舞 登峰造极13.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亮相 行当 压轴类似的词语: 捧场 行头 跑龙套 唱白脸 花架子 对台戏 打圆场 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曲终人散 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十、句子积累。1.比喻句(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紗似的微云。这句话把微云比作轻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云轻薄的特点。(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句话把琴声比作巍巍泰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锺子期对音乐的精通。2精彩句(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7、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段话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写了皮鞋匠仿佛看到的美丽景象,从侧面反映了贝多芬弹奏的钢琴曲的内容。(2)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这段话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写了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从表演到亮相的具体过程,体现了京剧舞台艺术独特的魅力。十二、课文回顾。22.文言文两

8、则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的是伯牙和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书戴嵩画牛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还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23.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技艺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24.京剧趣谈一文通过“马鞭”和“亮相”两段文字,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9、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感。十三、背诵积累。1.日积月累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行云流水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巧夺天工 笔走龙蛇 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2.背诵伯牙鼓琴3.背诵月光曲第9自然段十四、单元复习要点1.背诵伯牙鼓琴。2.阅读月光曲,关注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部分,感受艺术之美,并背诵第9自然段。3.阅读京剧趣谈,了解京剧的特点。4.会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并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十五、文学常识。1.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伯牙和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人。2.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3.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10、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他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4.京剧是我国国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人物有梅兰芳等。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京剧里的“行当”:生、旦、净、丑。十六、“1+X”阅读推荐篇目:鲁迅社戏推荐理由:这篇小说以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表达了鲁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阅读方法:我们可

11、将这篇文章与课文京剧趣谈进行对比阅读,两篇文章虽然都是写“戏”,但文章体裁、写作方法、表达方法、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十七、素养与能力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月光曲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抓重点词句,体会音乐描绘出的美好画面。京剧趣谈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了解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故事,学习欣赏名家作品,谈一谈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学习列提纲,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12、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学习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说出意思;学习运用合适的说明语言说明事物;理解、积累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词语。课文知识梳理 第22课:文言文二则1.课题解读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2.课文重点解读(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理解:“巍巍乎若

13、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句意: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弹得真美啊!好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理解:“善哉乎鼓琴”是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后,

14、伯牙摔坏所弹之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这句话通过描写伯牙悲壮又感人的行为,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用“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以为:认为。 足:值得。 复:再次。句意: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5)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理解:拊掌:拍手

15、。 搐:抽缩。 股:大腿。句意: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6)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理解:这句话总结全文,指出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方面,做事要多问行家,以免出错。3.主题概括。伯牙鼓琴通过描写春秋时期伯牙和锺子期之间动人的故事,歌颂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书戴嵩画牛叙述了杜处士珍藏了戴嵩所画的斗牛图,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了画中的错误的故事,突出了牧童善于观察、敢于

16、向权威挑战的精神。4.学有所得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存留。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荡气回肠,让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戴嵩画牛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应该虚心学习。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想象一下,伯牙弹奏的乐曲中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锺子期又会怎样称赞呢?答:伯牙在弹奏时可能还会想到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袅袅乎若炊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锺子期曰:“

17、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春雨。”(2)课文结尾处的“破琴绝弦”意味着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破琴绝弦”意味着伯牙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弹琴,他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要彻底放弃弹琴。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因为他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和精神上得不到回应的孤独寂寞,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以“破琴绝弦”的方式表达对锺子期的尊重和怀念。(3)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什么?牧童知道牛在相斗的时候尾巴是缩进两条大腿中间的,而不是像画上画的那样着尾巴,牧童认为戴嵩画错了。(4)想一想,牧童为什么能一眼看出戴嵩画的牛是错误的?牧童整天放牧,

18、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牛、羊等动物,对牛的习性非常熟悉,所以一看到戴嵩画的牛,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5)想一想,你觉得杜处士“笑而然之”有什么含义?杜处士觉得牧童说得很有道理,同意牧童说的话,同时,赞赏牧童不畏权威、敢说真话的品质。(6)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全文,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事实,强调了艺术家应该细心观察,多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7.课后拓展(1)苏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2)吕氏春秋吕

19、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3)阅读文言文三步法第一步,释义。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具体方法可概括为六个字: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

20、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增补的内容包括:(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例如,“尤所爱”尤其珍爱的。(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的省略了的部分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文言词汇。例如,“锺子期曰”中,把“曰”换成“说”。“调”,就是调整。文言文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有些不同,翻译时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例如,“善哉乎鼓琴”琴弹得多好啊。“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有关词句。注:还应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等。例如,“鼓”在现代汉语中多指乐器,而在“伯牙鼓琴”中是“弹奏”的意

21、思。第二步,断句。参考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正确地断句。第三步,朗读。“读书百遍,而义自见(xian)。”多读有助于理解文言文,所以要反复诵读,注意停顿,培养语感。第23课:月光曲1.课题解读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乐曲,是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曾将它献给与之有过一段恋情的朱丽叶塔伯爵夫人。贝多芬逝世若干年后,一位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在刊物上发表他听了这支乐曲后的印象时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于是这首曲子便第一次与月光联系起来。而后不久,又一个关于这首曲子诞生的传说流传于世。课文记叙

22、的就是这个动人的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2.课文重点理解(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理解:“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理解: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理解:“多纯熟”,是说弹奏

23、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理解:“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理解:“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

24、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6)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理解:“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25、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理解: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3.主题概括。本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月夜,走进

26、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表现了贝多芬善良的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4.学有所得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那美妙的琴声,给穷兄妹俩带来了温馨的人间之爱和愉悦的艺术享受。他那难忘的经历,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明白了高雅的艺术离不开高尚的人格。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走进”和“走近”的意思。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许多作品举世闻名,成为世界文化精品。走到哪里都可能会听到贝多芬所写的曲子。这样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来到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在幽静的小路边的一所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而且弹的正是

27、他的曲子,他当然感到很惊喜。他想弄清楚弹曲子的到底是什么人,所以“走近”茅屋。当贝多芬听到屋里穷兄妹俩的谈话以后,他为这样贫苦的人竟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尤其是妹妹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心地和感情,更让贝多芬激动。他要亲自指导这个贫穷的,渴望能听到自己演奏的姑娘,所以“走进”茅屋。(2)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

28、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那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从水天相接的地方,越升越高的明月发出的清幽的月光,仿佛在歌颂、赞美穷兄妹俩的聪慧和美好心灵。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勤奋好学。可是,就因为她贫穷所以没有钱去听音乐会,更不能到音乐院校去学习。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贝多芬的联想,体现在月光曲中。(3)文中的贝多芬和兄妹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事中,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是个同情穷苦劳动人民,同时

29、又具有非凡天赋和卓越才华的伟大音乐家。兄妹俩是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生活穷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态度。兄妹俩相互体贴、爱护,手足情深,表现出劳动人民质朴善良的美好品质。7.课后拓展(1)贝多芬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22岁起定居维也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32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课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贝

30、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对音乐家贝多芬有进一步的认识。(2)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5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

31、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就可能永远厌恶音乐了。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5岁开始学习钢琴,8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10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

32、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独特,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贝多芬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清澈的泉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熊熊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

33、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费德里奥、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对贝多芬以后的历代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这些伟大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第24课:*京剧趣谈1.课题解读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马鞭介绍了京

34、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介绍了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2.课文重点理解(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理解:从“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读出:用马粮代替马不仅完全解决了马匹没法在舞台上表演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巧妙的处理方式的赞叹。(2)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理解:拾玉镉中的小姑娘纳鞋底时,虽然针线是虚的,但她的穿针引线、搓线、纳鞋底等动作却更加灵活自如,比真实的针线更

35、生动传神,因而说“无”远远胜过了“有”。(3)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理解:金玉奴中的小生演员舔筷子的动作,把人物的寒酸相刻画得细致入微。这一细节不能省略,所以必须把饭碗拿上舞台。(4)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理解:“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与“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极动到极静的对比十分鲜明,突出了京剧亮相的强烈效果。(5)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

36、之处。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理解:“一动不如一静”,文中指京剧表演中演员亮相时“静”更能显示武艺的高强及必胜的信心。“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意思是此时的寂静无声比有声更加动人。这里引用俗语和古诗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主题概括。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4.学有所得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它有丰富多变的京剧脸谱,有不同的道具,更有美妙的唱腔。我们在学习现代生活知识的同时,应该观看或欣赏一些京剧曲目,感受中华

37、传统文化的魅力。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读课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京剧用实在的道具马鞭代替真马,用演员的动作表现生活的真实情景,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京剧通过静态亮相显示人物武艺的高强和必胜的信心,通过动态亮相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2)作者以拾玉镯和金玉奴为例,分别说明了什么?作者以拾玉镯为例,介绍了虚拟道具也有可感觉可使用的特点,以及“无”远胜于“有”的妙处。作者以金玉奴为例,说明了实在道具的适用情景。(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语言诙谐幽默,亲切自然。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7.课后拓展(1)关于京剧

38、脸谱,你了解多少?脸谱,戏曲中某些角色脸上画的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脸谱分为四种:生、旦、净、丑。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2)看戏叶君健时间是晚上8点。太阳虽然早已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

39、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

40、英身上表现了出来。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

41、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交际内容书法作为我国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今天我们

42、一起来聊聊书法。交际指导1.课前搜集资料,作好准备。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源远流长。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楷书四大家”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及元代的赵孟烦。2.和同学交流的时候,表述要清楚。结合图片实物,能让你的讲述更加生动。交际示例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示例一:我知道我国唐代的书法家欧阳询,他与颜真卿、柳公权及

43、赵孟频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准备离开,但刚走几步就忍不住返回并下马观赏。他看啊看,越看越喜欢,就干脆铺了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你说,他是不是书法迷呢?示例二:我国晋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通过观察鹅的动作、形态悟到一些书法真谛。有一次王羲之外出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就想买下来,一问才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于是他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道士听说他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便说:“只要你能为我抄

44、一部黄庭经,我情愿将这些鹅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因而成就了一段“书成换白鹅”的佳话。你参观过书法作品展览吗?你欣赏哪些人的作品?示例:我参观过山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书法艺术作品展。我最喜欢董其昌的书法。董其昌是我国明代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成就很高,尤其以行草书的造诣最高。他的书法作品陶渊明饮酒诗四首卷,线条偏重细腻,笔画却圆润挺拔,笔笔精神饱满,飘逸洒脱处像清风吹拂、微云舒卷,而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朗匀称,真是大气磅礴。你学习过书法吗?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示例:我爸爸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大约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开始教我书法。怎样执笔,怎样蘸墨,保持怎样的坐姿,他都要求我不能有一点儿

45、马虎。我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自从上了小学,我每天放学之后还得抽出时间练习书法,没有了玩的时间。于是我开始厌倦书法,只要没有爸爸的督促,我就敷衍了事。渐渐地,我的书法退步了,连毛笔都快要不会拿了。看来,学习书法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你认为练习书法有什么益处?示例:练习书法能够使人静心养气,陶冶情操。因为在练习书法的时候,需要心无旁骛,眼里看的、心里想的都只能是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心、眼、手都专注在书法上。所以,练习书法能使人做事更专心、更细心,并且更有耐心和毅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习作内容十八般武艺,样样是好戏!跳舞,唱歌,画画,变魔术;剪纸,捏泥人,做标本,做航模;挑西瓜,做面包,炒拿手菜;吹口哨,玩魔方,钓鱼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写下来,和同学一起交流吧!技巧点拨审题:选择一个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一写关于这个拿手好戏的故事。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对于表现文章主题的内容要详写,做到详略得当。立意:要想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分享给大家,就要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对于本次习作来说,应先交代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再写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