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0 概括主旨篇(教师版) 文章主旨就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小学和初中阶段常考记叙文和文言文阅读,而其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所记叙的人、事、景、物等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感,或者他的观点,他的态度。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只有把握了它的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美好的意思。文 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表述,记载等意思。文作品、文章等意思。概括步骤全面阅读文章,把握文言文材料的要点。探究局部相关段落,仔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提取最有用的信息。方法指导: 1.引用原句中的句子回答;2.摘选关键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回答。概括主旨篇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答题
2、技巧辨别问题,联系背景。叙事类文言文:找到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的论据材料,论证的道理等等。 1.(2023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 。使弈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3、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文章蕴含的道理。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2.(2023浙江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学弈,完成下列各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学弈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1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分析】翻译:弈秋是全
4、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主旨。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3.(2023陕西六年级专题练习)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5、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1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4.(2022全国六年
6、级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_。1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C伯牙和钟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D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答案】1A【解析】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
7、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写“伯牙好不容易才遇到自己的知音,所以知音去世后,伯牙便认为世间再没有他自己的知音,所以他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5.(2022湖南湘潭六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遽:就。任:对待。悖;违反常理,错
8、误。1下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事中的要把婴儿往江中投的人,做事违背了常理。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遗传的。C不能把婴儿等同于其父亲,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孩子父亲善游,孩子长大也可能善游,但不能把可能当作必然。【答案】1B 【分析】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这个故事主要讲父亲善游,孩子长大也可能善游但不是必然现象并且把婴儿投入到江中违背了常理。但这并非遗传问题
9、,所以B是错的。6.(2021全国六年级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郑:春秋时期一个国家的名称。履:鞋子。坐:同“座”,即座位。至:到。之:往,去。市:集市。操:带上,拿着。罢:集市已解散。无:不能、不可。1“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办事情应该严谨认真,不能粗心马虎、丢三落四。B办事情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答案】1B【解析】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
10、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本题考查故事的道理。“郑人买履”讲述郑国人买鞋的故事,他宁愿相信自己的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可以试穿出鞋子合不合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7.(2021全国六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11、,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这个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艺术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分析】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12、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1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特别是“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
13、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故通过本文可以得到“艺术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的道理。8.(2021全国六年级期末)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告诉我们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即实践出真知。【分析】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
14、随身带着。有一天,他将书画摊开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由句子“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我们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由此我们可知,告诉我们办事情应该向内行人请教。9.(2021秋安徽蚌埠六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5、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到,及。穿壁:在墙上凿洞。文不识:姓文名不识。资:借。大学:大学问家。1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虽然学习条件差,但是仍然要刻苦学习等。【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
16、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1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结合原文的内容以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启发即可。例如从匡衡认真读书的精神,可以得出虽然学习条件差,但是仍然要刻苦学习等。10.(2021河北沧州六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离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下面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向我们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B文中的牛指唐代画
17、家戴嵩画的斗牛图。C朗读文言文要注意节奏,“书戴嵩/画牛”停顿恰当。D“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写出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偏爱。【答案】1C【分析】参考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
18、文的内容的理解能力。A说法正确。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短文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有疑问时,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B说法正确。考查了文学常识。根据积累可知,文中的牛指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C朗读断句错误。本题主要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书戴嵩画牛:记戴嵩画的牛,正确停顿为:“书/戴嵩/画牛”D说法正确。“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写出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偏爱。11.(2021广东佛山六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
19、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婶。”不可改也。1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答案】1实践出真知。【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
20、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1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12.(2021六年级单元测试)课内文言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_?”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_?”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
21、谈。 【答案】1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解析】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
22、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1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写出受到的启发即可,如: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和研究的习惯。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13.(2021六年级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1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23、。掘:挖。蚁壤寸而仞有水: 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得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尺叫一仞。圣: 精明通达。不难:“不.为难” 。圣人:有智慧的人。1文中谈到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请你简要概括一下这两种途径分别是什么。 【答案】1一是多和日常生活接触,积累宝贵经验;二是向圣人学习,获取已有的知识。【解析】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天去,冬天才返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那么八尺之处就
24、有水。”于是挖掘蚁穴,找到了水源。管仲那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老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是错得很厉害吗?1本题考查了概括文言文主旨能力,文中写了管仲和隰朋在迷路时向老马求助,口渴时根据蚂蚁的居住习惯找到水源这两件事,启示人们要谦虚好学。答题时根据文中所讲的事情,概括出其所代表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即可。14.(2023浙江六年级专题练习)小古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
25、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文言文篇幅短小,事中见理。我们六年级学过的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_的道理;学弈则告诉我们_的道理。【答案】1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分析】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
26、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学弈的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27、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15.(2021六年级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从学弈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1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解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文言主旨的理解
28、。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通过两人学习下棋的这件小事,意图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解析】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
29、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1本题考查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结合译文,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你领悟到的道理表述出即可。师旷论学,出自说苑,作者是西汉人刘向。师旷论学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
30、学到老。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注释:少时:小时候。 诵:背诵,背书。 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辍然中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渲:遗忘,忘记。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引:拿来,拿起。 裂:割断。戒:告诫。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1孟母这样做,是为了告诫孟子 【答案】1做事情不能半
31、途而废。【解析】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1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3.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薛谭学讴(ou)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
32、,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jin)于郊衢(q),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e)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注释讴:唱歌。穷:穷尽。饯:以酒食送行。衢:大路。抚节:敲起拍板。抚:拍打。节:一种古代乐器。遏:阻止。谢:认错,道歉。1薛谭“辞归”是因为_,“求反”是因为_,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答案】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学无止境,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解析】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
33、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辞归”的意思是告辞回家。文章写了因为薛谭“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求反”的意思是要求回来继续学习。薛谭不走的原因是因为秦青在送别时“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被秦青的高超演唱技艺所折服。这篇古文通过薛谭自认为学尽了秦青的技艺,于是想回家,在听到秦青的歌声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精,于是返回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
34、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4.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两人同时学棋,为什么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后一个人三心二意,不专心。示例:学习要专心致志吧,不能三心二意。【解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
35、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对本章内容理解。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理解文章,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译文来回答,再加上自己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时的情景说自己的得到的启示即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后一个人三心二意,不专心。从中受到的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吴起
36、: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s):等待。1有人认为,吴起在为人处事上太过拘泥执拗,这样会让别人感到很累。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1不赞同,为人处事讲信用,诚信为本【解析】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担心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考查对文章
37、的理解。这类题要从整体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掌握其中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后面补充原因即可,答案不唯一。6.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者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童见到斗牛图后“拊掌大笑”,可以看出他对杜处士的嘲笑。B“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两句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之情。C“处士笑而然之”说明杜处士是个知错就改
38、的人。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随意炫耀自己的宝贝,以免受人笑话。【答案】1D【解析】参考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戴嵩虽是
39、个大画家,可是画的“斗牛图”不符合实际,而牧童天天和牛在一起,看出了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说明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即实践出真知。所以D错误。7.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注释】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数阙:几遍。乐终叫阙。1项王兵败垓下,在_自刎,有关历史上的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