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福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
2、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
3、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
4、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
5、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
6、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
7、,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选自吴小如前言,有删减)材料三: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
8、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
9、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二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
10、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2.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3.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
11、会。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C.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5.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孙犁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
12、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
13、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鬼子小
14、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
15、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
16、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
17、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
18、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6.对文中描写“老头子”的甲、乙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处都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B.甲处是静态描写,乙处是动态描写。C.甲处形与神构成反差,乙处明与暗构成反差。D.甲处突出“老头子”很精神,乙处突出他的惬意和机智善谋。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头子过于自信,所以有让大菱受伤的失误;过于自尊,所以有第二天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B.小船离鬼子
19、还有一箭之地,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装出一副张皇失措的样子。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D.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的人和事,但读来不觉凄惨,相反使人感觉更多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8.你请概括本文结尾的特点并分析其妙处。(4分)9.有论者认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魏
20、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擦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
21、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宜有以损夺其权。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日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晃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上施行其策。相敕橡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
22、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节选自汉书魏相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B.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C.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D.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11.下列
2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易,即易经或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B.雒阳,即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周、东汉、西晋都曾在此建都。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为“有司”。D.封事,是密封的奏章的意思,古代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相才识卓异,却遭无妄之灾。魏相任茂陵县令时,茂陵治理得非常好;任河南太守时,因得罪了前丞相之子,且有人状告其滥杀无辜,魏相被关进监狱。B.魏相知恩图报,心系朝廷安危。魏相受到重用担任要职后,提出了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
24、议,这一建议得到汉宣帝的采纳,朝廷隐患最终得以消除。C.魏相殚精竭虑,辅佐皇帝治国。魏相通晓易经,喜欢研究汉朝旧事和大臣奏章,选择当朝建国以来处事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言论,奏请皇帝施行。D.魏相广布耳目,了解各地情况。魏相命令下属查访各地的事务,还让他们利用休假的机会了解各处的奇闻异事,返回后进行汇报,因而地方官无法欺骗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署其一日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14.武库令辞官而去为什么令魏相十分紧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
25、16小题。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写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五十多岁,于闲居多年后被起用,任职福建。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妖魔。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期人,为人机敏高爽,有扶世济民之志。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闲居自适的生活。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
26、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宋朝沦陷的北国江山。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此句写出了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均是“空荡”的意思。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意境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了一派和平景象。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
27、写宴会上的歌声慷慨激越,而诗人内心的忧愁却更加难以忘怀的诗句是:“_,_。”(2)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道路蜿蜒曲折,奇花异石令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已到傍晚的诗句是:“_,_。”(3)杜甫的登高中,“_,_”,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
28、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 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黯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 。如此 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拍案叫绝积淀消逝有声有色B.叹为观止积淀消逝有声有色C.拍案叫绝积聚消
29、失绘声绘色D.叹为观止积聚消失绘声绘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呈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B.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呈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C.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D.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
30、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终于像瓶破水迸、骑出刀鸣一样爆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植物的根和基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
31、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2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
32、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福州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慨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拟标题;2.不
33、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 D(3分)2. B(3分)3. B(3分)4.(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式。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就其中一篇文章论雅俗共赏引出自己对雅俗共赏的理解。接着指出“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这种当前风气,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等。例证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
34、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论据典型,新颖,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如:先后运用了诗三百篇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楚辞中的九歌,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事例论据,典型且新颖。5.(答出3点,每点2分,共6分)作家应该认识到,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应做到雅俗可共赏,都应注重艺术与市场的双赢,越是通俗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雅俗共赏”的作品,能抓住俗
35、人和雅人的交点人之常情,能引发其情感共鸣。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会葬送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 D(3分)7. B(3分)8.(答对特点2分,答对每点妙处1分,需答对2点,共4分)特点:语言简洁,篇幅简短,意蕴丰富。妙处:照应前文诸多内容,结构严谨。二菱观战,看似闲
36、笔,却能有力衬托主人公“老头子”的英雄壮举,深化主题。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9.(需要答出3个方面,每点2分,共6分)环境描写: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与芦花荡的自然环境,这是现实主义;写战争,描写景物却富有美感,这是浪漫主义的笔调。形象刻画:“老头子”是冀中平原百姓支持游击队抗战的典型,是现实主义;他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充满传奇色彩,是浪漫主义的笔调。/情节安排:安排在芦苇荡打击敌人,这是现实主义;一个老头子不用枪炮而用钩子和船篙打击十几个鬼子(或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浪漫主义的笔调)叙事风格:行文简洁明快,是“纪事”笔风;叙述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歌颂意味突出,语言诗化风格明显,有浪漫主义
37、的气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0. C(3分)11. A(3分)12. A(3分)13.(每句翻译2分,共6分)题写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皇帝。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各种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选择贤臣,考核名声与实际是否相符。、14.(需要答出2点,每点2分,共4分)担心大将军霍光认为自己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丞相的儿子。担心那些当朝权贵责备自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 C(3分)16.(判断情感是否相同和二者情感的相同点得2分,需要答出2点理由,每点2分,共6分)相同
38、。都表达了虽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理由:“凭谁问”三句,词人借廉颇自况,说廉颇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却报国无门,内心悲愤。“元龙老矣”三句,词人以陈元龙代指自己,说自己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每空1分,共6分,有错字、漏字、添字该空均不得分)(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18. C(3分)19. D(3分)20.(需要答出3点理由,每点2分,共6分)原句是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原句是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原句语义重点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强调了音乐本身水浆奔迸,刀枪轰鸣的特点,改句的语义重点变成了“爆发”。(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21.C(3分)22.(每空2分,共6分)背地而长如果没有光照光源在哪里/“什么适合做光源”四、写作(60分)23.(60分)42分起评,详细见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