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2275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称“大旨言情”,书中也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其中贯穿全书、带有共性的乃是“爱而不得”。在文学的情爱主题中,相较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决绝和美满,“爱而不得”更像是留了大片空白的图画,是雾里花、水中月、梦里人,迷离朦胧,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爱而不得”的表现,诗文不如小说形象丰富;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它围绕这一主题,反复咏叹

2、,形成复调共奏。红楼梦中的人物按照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世俗型、自然型、超越型三种。世俗型人物是主体,可以荣宁两府第四代四位妯娌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为代表。虽然四人风格各异,但她们作为贾府儿媳的悲剧命运是共同的。尤氏本是贾珍继室,娘家无势,处事一味隐忍退让,可谓表里都不壮。李纨是寡妇,唯有幼子贾兰,远不及王熙凤得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王熙凤依仗声势,肆意妄为,最终一败涂地,病悔而死。而贾府被抄,宝玉出家,薛宝钗苦心经营的豪门婚姻也转瞬成为泡影。世俗型人物依附和服从于外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存;自然型人物则不甘庸常,勇敢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诗意。红楼梦中自然型人物林黛玉、晴

3、雯等人也无一例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自称“草木之人”,绝假纯真,任性纵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饱受煎熬而无力改变现状,婚姻成为泡影而为亲人欺骗,林黛玉最后死于心碎,真成了“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被视为黛玉之影的晴雯,敏感自尊,任性刻薄,和周围人屡屡冲突,终致天亡。做事直率勇猛的司棋,在琴棋书画四大丫鬟中最为泼辣任性,在爱情方面也出人意表,最终被逐出归家,自杀而死。如果说写晴雯是突出黛玉之性灵,写司棋是突出黛玉之痴情,而写香菱则是突出黛玉悲剧性的一生。香菱饱受摧残,血干而死;黛玉孤傲抑郁,泪尽而亡。她们合写的是草木之人的一生,草木之人的痛苦。红楼梦中最能

4、代表和体现末世的人物是贾宝玉。贾宝玉作为超越型人物的代表,他感受最多的是直面现实价值体系崩塌的绝望和迷惘。元代刘诜曰:“石者,天地阴阳之核也,故蕴神毓异,无所不有。”和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最突出的是孙悟空和贾宝玉。孙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但还在社会之中,是由自然逐渐融入社会主流的人物;贾宝玉不是,虽由石化玉,出生于富贵场,活动于温柔乡,但始终未融入世俗之中。可以说,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贾宝玉却是超出自然社会之外,是天地之心的幻化。(摘编自杨子彦对“爱而不得”的复调叙事)材料二:“结构”一词,在西方小说观念中与“情节线索”密不可分,常常被并称为“情节结构”。西方有关“情节结

5、构”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单线”模式到“多线”交叉模式,再到横向拉长、颊倒、错位的“空间”模式,都是在“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下发展出来的。由巴赫金提出、并经米兰昆德拉深入发展的小说复调结构理论,适应了西方现代生活认知的复杂错综性质,使西方小说原有的“线性”结构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不过这同时却使小说整体结构在内在多元分裂之后,面临难以实现的深度整合的问题。西方这种以“复调”性取代原来的“单调”性和“独白”性的结构思维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红楼梦情节线索的复杂错综性质进行相对清晰的解析;与此同时,当同步考察红楼梦结构思维中不同于西方、而为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之时,更发现红楼梦这

6、种东方特色的“浑成事体”与“有机结构”观念,同样可以为思考西方“复调”理论在使小说情节结构意识变得复杂化、多元化之后,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整合与统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富有意义的启示。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各个段落、各个细节之间,既不落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死板拮据之“形迹”,而就其“神理”而言,却又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就好像是一个多元复杂、自在自为、而又天然浑成的“自然生态圈”。这种“森林”“海洋”式的气象万千、浑然一体的小说艺术结构,其千头万绪的错综复杂性质,不但在思想艺术境界上异曲同工地呼应着西方“复调”小说理论的理想追求

7、,更以其生生不息、气脉周流的“生态性”与“浑成性”,对于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提供了豁然开朗的丰富启示。(摘编自张洪波之“复调结构”与“浑成事体”)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虽然代表了世俗社会中四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她们悲剧命运是相同的。B. 在红楼梦中,为情而死的不止有黛玉,曹雪芹苦心孤诣地安排晴雯、司棋、香菱等一众陪衬,加以反复咏叹。C. 同是与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而贾宝玉却始终是天地之心的幻化。D.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追求个人和社会和谐共存,李纨追求美好

8、生活和诗意人生,宝玉追求兴之所至、心之所安。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表现“爱而不得”主题的巨作。B. 红楼梦一书中,在众多人都“爱而不得”的背后,是末世所呈现的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体系崩溃。C. 为适应西方现代生活认知复杂错综的状况,米兰昆德拉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小说复调结构理论。D.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又弥补了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爱而不得”观点一项是(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B. 盈盈一水间,

9、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C.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D.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4. 红楼梦的复调叙事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 李辰冬认为:“在红楼梦中,如果选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往往令人莫名其妙,因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回中还有余波。”请结合复调结构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 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采薇鲁迅伯夷和叔齐一路向北,讨着饭, 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 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隐居之所。两人

10、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地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他们一早就被老乌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

11、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竟发现这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叔齐一棵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 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 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

12、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 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地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 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

13、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负责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

14、,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有几个人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地瘦下去了。这并非为了忙于应酬,因为参观者倒在逐渐地减少。所苦的是薇菜也已经逐渐地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

15、多力,走许多路。然而祸不单行。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饭吗?”她问。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薇。”伯夷说。“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

16、,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有删改)【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首阳山美丽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叔齐二人的愉悦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B. 作者介绍伯夷、叔齐对于“微菜”的丰富做法,写出了艰难生活中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生活审美意义。C. 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伯夷,“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表现的是叔齐责怪哥哥到处炫耀不接受王位的做法。D. 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伯夷、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

17、道义。7. 关于小说中叔齐采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齐对在首阳山上找不到可吃的野果子感到失望,但为了生存只能继续向前寻找。B. 叔齐想起保姆时充满了温馨感,他认识到乡下人的聪明,能在荒年给人指条活路。C. 叔齐采薇菜很是兴奋快乐,这与小说结尾忽然不能再采薇了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D. 伯夷多吃了两撮薇菜的细节,既写出了他的欣喜,也表现了他对叔齐劳动的肯定。8. 小说最后一节的描写,表现了伯夷、叔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9. 史书上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靠采薇而活,最终饿死。鲁迅将此故事新编为伯夷、叔齐因食周薇羞愧而死。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

18、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

19、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教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B.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

20、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C.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D.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惠子告诉庄子,打破葫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葫芦不够坚固,做不了盛水的容器:二是葫芦太大,剖开做瓢没有可盛受之物。B. 庄子认为,同样一种药物,有人凭它可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世世代代用它漂洗丝绵,这就是用

21、法不同造成了结果不同。C. 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D. 在主客问答之中,庄子以寓言来反击惠子,他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以及野猫、黄鼠狼、牦牛的故事批评了惠子的固陋。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十二章)13. 庄子的两段话,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江城子乙卯正

22、月二十日夜【注】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而遭排斥,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B. 上片写实,“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空寂凄清之感,奠定了全词凄婉哀伤的基调。C. 下片记梦,有闺房之乐、无声之痛,“明月夜,短松冈”的环境更是烘托梦境凄凉。D. 全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等多种手法,将词人的身世感慨

23、揉进对亡妻的怀念之中。15. 有人评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意深,痛巨”,你如何理解“意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_,_”。(3)“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宋词中的“_”和“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4、。连绵的山丘、温暖广阔的田野以及无尽的白昼在此沉眠,它们尽享明媚阳光,不再叹息生命短长。荒凉之野不再寂寞。进入这里,可卸下肩头习俗的包袱。自然的圣洁使宗教相形见绌,自然的真实使英雄 。在这儿,我们发现任何东西都无法同大自然 ,自然如同神明,审判每一个接近的人。无言的树木开始说服我们放弃那些以庄重为名的琐碎,与之一起生活。走进展开的风景,为崭新的画卷所倾倒,为 的思绪所吸引,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随自然心满意足地而去。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黯然失色 相映争辉 接踵而至B. 黯然失神 相映争辉 摩肩接踵

25、C. 黯然失色 相映成趣 接踵而至D. 黯然失神 相映成趣 摩肩接踵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随自然心满意足地而去。B. 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之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心满意足地随自然而去。C. 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心满意足地随自然而去。D. 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之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随自然心满意足地而去。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26、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抒发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 便是贾宝玉的经历。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 也大有深意。顽石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 ,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正是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所批的“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实际

27、上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的叛逆性格。20.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未来中学公众号推送了一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倡议全校师生自律、自省。在严以律己,擦亮政治本色一文中写到:“我们必须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在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律,成功离你更近一文中写到:“那些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自律的人,真的连老天都不

28、忍辜负。”在给“冰花男孩”扫除风霜一文中写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在星座中找不到引路星光一文中写到:“当你不再轻易受外界干扰、开始独立思考时,你就不会被星座催眠,更不会把信仰交给星座。”学校团委将组织以“自律自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称“大旨言情”,书中也展现了各种

29、各样的“情”,其中贯穿全书、带有共性的乃是“爱而不得”。在文学的情爱主题中,相较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决绝和美满,“爱而不得”更像是留了大片空白的图画,是雾里花、水中月、梦里人,迷离朦胧,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爱而不得”的表现,诗文不如小说形象丰富;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它围绕这一主题,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红楼梦中的人物按照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世俗型、自然型、超越型三种。世俗型人物是主体,可以荣宁两府第四代四位妯娌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为代表。虽然四人风格各异,但她们作为

30、贾府儿媳的悲剧命运是共同的。尤氏本是贾珍继室,娘家无势,处事一味隐忍退让,可谓表里都不壮。李纨是寡妇,唯有幼子贾兰,远不及王熙凤得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王熙凤依仗声势,肆意妄为,最终一败涂地,病悔而死。而贾府被抄,宝玉出家,薛宝钗苦心经营的豪门婚姻也转瞬成为泡影。世俗型人物依附和服从于外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存;自然型人物则不甘庸常,勇敢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诗意。红楼梦中自然型人物林黛玉、晴雯等人也无一例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自称“草木之人”,绝假纯真,任性纵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饱受煎熬而无力改变现状,婚姻成为泡影而为亲人欺骗,林黛玉最后死于心碎,

31、真成了“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被视为黛玉之影的晴雯,敏感自尊,任性刻薄,和周围人屡屡冲突,终致天亡。做事直率勇猛的司棋,在琴棋书画四大丫鬟中最为泼辣任性,在爱情方面也出人意表,最终被逐出归家,自杀而死。如果说写晴雯是突出黛玉之性灵,写司棋是突出黛玉之痴情,而写香菱则是突出黛玉悲剧性的一生。香菱饱受摧残,血干而死;黛玉孤傲抑郁,泪尽而亡。她们合写的是草木之人的一生,草木之人的痛苦。红楼梦中最能代表和体现末世的人物是贾宝玉。贾宝玉作为超越型人物的代表,他感受最多的是直面现实价值体系崩塌的绝望和迷惘。元代刘诜曰:“石者,天地阴阳之核也,故蕴神毓异,无所不有。”和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最突出的是孙悟空

32、和贾宝玉。孙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但还在社会之中,是由自然逐渐融入社会主流的人物;贾宝玉不是,虽由石化玉,出生于富贵场,活动于温柔乡,但始终未融入世俗之中。可以说,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贾宝玉却是超出自然社会之外,是天地之心的幻化。(摘编自杨子彦对“爱而不得”的复调叙事)材料二:“结构”一词,在西方小说观念中与“情节线索”密不可分,常常被并称为“情节结构”。西方有关“情节结构”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单线”模式到“多线”交叉模式,再到横向拉长、颊倒、错位的“空间”模式,都是在“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下发展出来的。由巴赫金提出、并经米兰昆德拉深入发展的小说复调结构理论,适应了西方

33、现代生活认知的复杂错综性质,使西方小说原有的“线性”结构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不过这同时却使小说整体结构在内在多元分裂之后,面临难以实现的深度整合的问题。西方这种以“复调”性取代原来的“单调”性和“独白”性的结构思维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红楼梦情节线索的复杂错综性质进行相对清晰的解析;与此同时,当同步考察红楼梦结构思维中不同于西方、而为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之时,更发现红楼梦这种东方特色的“浑成事体”与“有机结构”观念,同样可以为思考西方“复调”理论在使小说情节结构意识变得复杂化、多元化之后,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整合与统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富有意义的启示。红楼梦的

34、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各个段落、各个细节之间,既不落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死板拮据之“形迹”,而就其“神理”而言,却又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就好像是一个多元复杂、自在自为、而又天然浑成的“自然生态圈”。这种“森林”“海洋”式的气象万千、浑然一体的小说艺术结构,其千头万绪的错综复杂性质,不但在思想艺术境界上异曲同工地呼应着西方“复调”小说理论的理想追求,更以其生生不息、气脉周流的“生态性”与“浑成性”,对于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提供了豁然开朗的丰富启示。(摘编自张洪波之“复调结构”与“浑成事体”)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3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虽然代表了世俗社会中四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她们悲剧命运是相同的。B. 在红楼梦中,为情而死的不止有黛玉,曹雪芹苦心孤诣地安排晴雯、司棋、香菱等一众陪衬,加以反复咏叹。C. 同是与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而贾宝玉却始终是天地之心的幻化。D.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追求个人和社会和谐共存,李纨追求美好生活和诗意人生,宝玉追求兴之所至、心之所安。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表现“爱而不得”主题的巨作。B. 红楼梦一书中

36、,在众多人都“爱而不得”的背后,是末世所呈现的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体系崩溃。C. 为适应西方现代生活认知复杂错综的状况,米兰昆德拉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小说复调结构理论。D.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又弥补了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爱而不得”观点的一项是(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B.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C.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D.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4. 红楼梦的复调叙事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37、5. 李辰冬认为:“在红楼梦中,如果选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往往令人莫名其妙,因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回中还有余波。”请结合复调结构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案】1. D 2. B 3. C 4. 在“爱而不得”的主题表现上,作品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在情节结构的呈现上,作品形成既复杂化、多元化,又实现内在整合与统一的复调结构。 5.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合乎“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体现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之间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解析】【1题详解】本

38、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李纨追求美好生活和诗意人生”张冠李戴,原文是“世俗型人物是主体,可以荣宁两府第四代四位妯娌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为代表”“红楼梦中自然型人物林黛玉、晴雯等人也无一例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李纨属于世俗型人物,而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诗意的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自然型人物。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过于绝对,根据“对于爱而不得的表现,诗文不如小说形象丰富;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可知,红楼梦不是唯一一部,只不过红楼梦最能体现“爱而不得”。C.“为适应西方现代生活认知

39、复杂错综的状况,米兰昆德拉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小说复调结构理论”逻辑错误,“适应了西方现代生活认知的复杂错综性质”不是“米兰昆德拉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小说复调结构理论”的目的。D.“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无中生有,原文“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它围绕这一主题,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在思想艺术境界上异曲同工地呼应着西方复调小说理论的理想追求”可知,没有阐述红楼梦创作的相关问题,故“曹雪芹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于文无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蒹葭苍苍”表现的是作者所思念的人儿远隔千山

40、万水,体现“爱而不得”,符合题意;B.“盈盈一水间”表现的是牛郎织女相爱却不能团聚,体现“爱而不得”,符合题意;C.“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男女恋爱时的约会,不能体现“爱而相见”;D.“此情无计可消除”表现的是夫妻分离之苦,体现“爱而不得”,符合题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红楼梦的复调叙事包括主题和情节结构两个方面。材料一“对于爱而不得的表现,诗文不如小说形象丰富;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它围绕这一主题,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在“爱而不得”的主题表现上,作品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材料二“与此同时,当同步考察红楼梦结构思维中不同于

41、西方、而为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之时,更发现红楼梦这种东方特色的浑成事体与有机结构观念,同样可以为思考西方复调理论在使小说情节结构意识变得复杂化、多元化之后,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整合与统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富有意义的启示”,在情节结构的呈现上,作品形成既复杂化、多元化,又实现内在整合与统一的复调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李辰冬对红楼梦的评价中“一段精彩的文字”“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回中还有余波”等语句恰好体现出复调结构理论中“线性”思维、“缀段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材料二“西方这种以复调性取代原来的单调性和独白

42、性的结构思维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红楼梦情节线索的复杂错综性质进行相对清晰的解析;与此同时,当同步考察红楼梦结构思维中不同于西方、而为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之时,更发现红楼梦这种东方特色的浑成事体与有机结构观念,同样可以为思考西方复调理论在使小说情节结构意识变得复杂化、多元化之后,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整合与统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富有意义的启示”,可见,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合乎“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其情节结构也体现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材料二“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各个段落、各个细节之间,既不落于线

43、性因果关系的死板拮据之形迹,而就其神理而言,却又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就好像是一个多元复杂、自在自为、而又天然浑成的自然生态圈”,可见,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之间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 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采薇鲁迅伯夷和叔齐一路向北,讨着饭, 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 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隐居之所。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

44、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地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他们一早就被老乌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竟发现这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

45、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叔齐一棵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 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 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撮起一株来,放

46、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 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地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 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负责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

47、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