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蒙蒙d****课堂 文档编号:251165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关于声音产生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聚焦部分通过平时的发声进行观察,如弹吉他时琴弦的运动,感受物体发声的振动。探索部分先通过观察皮筋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初步得出声音是皮筋振动产生的猜想;再通过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证实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最后通过反证法得出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的结果,在思维发展上采用假设-验证的科学过程。拓展部分讨论了人讲话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采用感受的方法

2、进行验证。本节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感受: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吗?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非常熟悉,但他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只是浅层的,他们会认为声音是摩擦、碰撞等动作产生的,而没有看到在这些动作下,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学生前概念比较顽固的地方。【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橡皮筋、钢尺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物体发声

3、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实践: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教师:1根长皮筋、1包小米粒学生:1个塑料尺、1根皮筋、1面鼓、1个音叉、1个透明水槽、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教师提问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

4、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 学生猜想讨论。 预设:震动、拍打等3.讲述: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对学生新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皮筋、钢尺、鼓、观察记录单1. 使皮筋、钢尺、鼓单独并持续地发声:出示皮筋和钢尺、鼓。 提问:让它们怎样发出声音有助于我们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预设,按压、弹拨等方法)2. 出示活动要求(1) 实验时

5、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实验。(2) 注意安全,小心使用,保护好器材。(3) 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活动一:观察描述皮筋、钢尺发声和不发声时的变化要求:(1)2人一组,拨动皮筋、钢尺使它们发声(不发出其他声音);(2)听声音,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变化,及时记录(图文)。时间:4分钟。其他声音思考:发声时皮筋、钢尺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状态有怎样的关系?活动一:观察描述皮筋、钢尺发声和不发声时的变化要求:(1)2人一组,拨动皮筋、钢尺使它们发声(不发出其他声音);(2)听声音,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变化,及时记录(图文)。时间:4分钟。其他声音思考:发声时皮筋、钢

6、尺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状态有怎样的关系?3.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4. 交流发现(1)提问:我是怎样使尺子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看到了尺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拨动、敲打思辨:老师用力按压、弯曲尺子,它发声了吗?(2)提问:我是怎样使皮筋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弹、拨 思辨:老师用力拉伸皮筋,它发声了吗?教师出示大皮筋,请同学上来帮忙,其他同学动手模仿皮筋发声时的状态。(4) 我是怎样使鼓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敲击 思辨:老师敲击鼓面了,它发声了吗?(教师演示)(5) 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小

7、结:这种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作振动。【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不断的强化物体发出声音时,他们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这里关键要解释振动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方式。估计学生会猜测物体发出声音与敲击,或拉动物体有关,那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敲击或拉动物体是给物体施加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施加力后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借助物体再探究(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1.出示音叉,教师敲击,引发矛盾。提问: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科学仪器:音叉。2.分组实验(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看看手指有什么感觉?(2)轻轻的敲击音叉,放入水

8、中,看看水面有什么变化?3.交流发现(1)提问:你认为音叉振动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预设: (2) 提问:让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为什么水面会有波纹?(3) 小结: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鼓等)在力的作用下是,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声音、看、摸、观察敲击音叉后在水中情况来感受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音叉在振动。并告诉学生,对于一些振动不明显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使它明显,进一步强化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概念。四、延伸拓展:吹吸管(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吸管1. 教师表演:用吸管吹奏声音。提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小结:吹使试管里空气发生了振动,所以才产生了声音。【设计意图】前面的课堂中主要是固体的演示,这里出现气体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1.这节课对于观察的现象如何记录,才能方便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振动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学生很难表述,所以建议老师们能用图示的方法,同时要表达出振动往返的状态。在记录单中也可以特别提醒,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四年级上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