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0641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

2、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这种以数字

3、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摘自俞金

4、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材料二: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 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

5、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

6、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

7、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

8、朝的合法性。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B.在汤因比生活的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数量超过650个,但其中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通史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论题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3.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

9、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5.材料一说“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材料二说“历史是道的显现”,这两句话侧重表达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张氏月洲村南帆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

10、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

11、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

12、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

13、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臼中捣

14、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

15、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鬓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

16、一项是( )(3分)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7.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

17、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8.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6分)9.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仆闻

18、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

19、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

20、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

21、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节选自报任安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B.如今朝廷虽乏

22、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C.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D.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同子参乘”:参乘,解释为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起到保卫或平衡的作用,称“参乘”或“车右”。鸿门宴中称樊哙“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就与这个意思相关。B.“有斩将搴旗之功”:搴,动词,本意是拔取的意思。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又可以向

23、类似的动作引申,比如郑风中的“褰裳涉溱”就有提起的意思;离骚中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又可以理解为采摘的意思。C.“趣舍异路”:趣舍,总的来说,就是取舍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趋舍,用“趋向”的“趋”代替“求取”的“取”,意思也大体相近。兰亭集序中的“趣舍万殊”的用法和意义和这里的例句是完全一样的。D.“其素所蓄积也”:蓄积,通常指积聚储存的财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平素的蓄积有国士之风,是指他清廉自爱,和自己在获罪之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李陵在没入匈奴后难以赎罪的原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列举了智、仁、义、勇、行五个方面的为人

24、立世的准则和标杆,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所以自己只能是“扫除之隶”这样的下等人,是没有资格为国家举荐人才的。B.司马迁所列举的雍渠、景监、同子(赵谈)都是宦官,认为这样的人都是被士大夫和世人所鄙视的,而自己因为受了宫刑,也就等同于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受人訾诟,也令祖先蒙受耻辱。C.司马迁认为李陵带兵打仗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因此也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这一点,和那些古代名将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D.司马迁为李陵的辩解,却被汉武帝认为是对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的攻击,并由此获罪。因此司马迁发出了事情的原委是很难弄明白的,也很难向不了解自己的人解释清楚的感慨。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

25、汉语。(8分)(1)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3分)(2)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5分)14.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司马迁为李陵辩解的出发点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注】题中“和”,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

26、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岳飞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说“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

27、如缕中亦有同样表达:“ , ?”(2)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 , ,成一家之言。”(3)王实甫善于化用前人句意,如“ , ”两句应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中化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 ,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 的

28、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 。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9、。(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

30、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21下列句子中

31、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22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以下是百度词条对“内卷”和“佛系”这两个近年来比较常见的

32、网络流行语的解释: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该词语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之后网络传播,佛系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网络词语。你在生活和学

33、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或者是体会到这样的感受?似乎面对内卷的焦虑,普通人也只有用佛系的心态去化解。有没有什么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呢?你对此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以及泄露个人信息。答案解析1.C(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段第2句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第3、4句,尤其第4句的“但”可知,“缘于”强加因果了。)2.C(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

34、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B.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无中生有。D.纪事本末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才以论题分类。)3.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4.【答案】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解析】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

35、间,而是分段时间”提出问题;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发展起来的通史处理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第4段根据“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知,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第5段最后部

36、分小结,根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知,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即可。5.【答案】前者侧重提醒我们,历史时间的意义依据历史学家的价值观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后者强调,历史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道德和社会进步,应该秉持惩恶扬善的进步历史观。【解析】第1段是提出中心观点,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第2段通过分析历史存在都有时间界限,有开端和终结,阐释历史意味着时间,历史年代学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结合举例中“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37、。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第3段的主要意思在开头两句,转折关系的句子告诉我们侧重点在转折之后,那就是在年代上编排历史事件时,年代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显然,结合“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三国残,两晋殇”可知,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材料二总体上就是来反驳西方学者的偏见,“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说明中国历史时间是连续时间。6.B(A

38、.“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的目的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7.D(“用在不经意之间”错误,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说法有误。“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当然”这一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

39、表现了”。)8.【答案】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解析】根据原文“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可知,作者写百忍堂典故,是为了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这也丰富了文章内容。根据原文“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

40、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以及下文对张元幹的重点描写可知,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整篇行文中,大部分是“我”的游记见闻,而在此之外,作者还穿插了对张元幹的人物评价,以及关于张氏家族“百忍堂”的历史典故,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根据原文“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文章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1、9.【答案】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解析】在取材上,原文第四段“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展现了张氏聚居地月洲村的自然风貌;第六段“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

42、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是对人文的描写;第七段“百忍堂”典故和最后一段张元幹的人生经历叙述了历史故事,而文章开头则是对现实的描写。因此,本文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在所用手法上,原文第一、二段叙述了“我”的人生经历及参观张氏家族的经历以及所述的张氏家族历史故事,是叙述;第四段对月洲村的风景,则展开了具体的景物描写;而“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

43、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等语句,则运用了议论手法。因此,全文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在情感表达上,根据原文“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对这句话充耳不闻”“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作者在行文中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在语言风格上,作者全文基本上都用长句,且用词传神

44、,如“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等。这些长句的表达使得全文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在行文思路上,作者在第一段叙述自己因为姓氏问题而起笔名的经历展开,然后记述自己到张氏聚居地、张元幹家乡月洲村的游踪,到后面叙述张氏家族历史故事,以及对张元幹诗歌、人物的品评。行文思路自由,开合自如。10.B(句子翻译为: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父遗留下来的事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已二十多年了。第一个“人”为“乏”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绪业”为名词,

45、作“赖”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11.D(“其素所蓄积也:蓄积,通常指积聚储存的财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平素的蓄积有国士之风,是指他清廉自爱,和自己在获罪之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李陵在没入匈奴后难以赎罪的原因”表述错误。这里的“蓄积”指的是李陵修身品德方面积累的修养。)12.A(“司马迁列举了智、仁、义、勇、行五个方面的为人立世的准则和标杆,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所以自己只能是扫除之隶这样的下等人,是没有资格为国家举荐人才的”表述错误。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

46、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可知,“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于文无据。)13.译文:以前,我也曾厕身于下大夫的行列,跟在外朝官员的后面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乡”,以前;“列”,行列;“末议”,微不足道的议论。)译文: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激励疲惫不堪的将士的时候,将士们没有不奋勇起身,流着眼泪,把脸上的血沫和泪水咽进口里,再次拉开空的弓弦,冒着敌人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的。14.【答案】司马迁认为李陵为人恪守节操,躬谦有礼,勇赴国难,有国士之风。司马迁认为李陵在兵

47、力对比悬殊,且无后援的情况下,仍能拼死作战,其失败是可惜且情有可原的。司马迁认为李陵被俘后的降敌是为了保存自身报效汉朝的长远之计。司马迁对那些自己明哲保身,却对李陵落井下石的人感到痛心和不耻。【解析】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可知,司马迁认为李陵不论是从为人、操守还是对国难来说,都可以说李陵是一位国士。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

48、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可知,司马迁认为李陵的失败是可惜且情有可原的,因为兵力悬殊、后援没及时跟进且自始至终都能拼死作战。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可知,司马迁根据对李陵的分析与认知,司马迁认为李陵的降敌只是权宜之计。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开学测试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