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抄袭是情节严重的学术不端,应该对其零容忍。但是,查重为抄袭设定了一个量化标准。有趣的是,各个高校和不同学位的论文要求居然还不一样,仿佛让严肃的学术不端问题可以议价。比如,有些大学允许本科毕业论文30%的重复率,有的学校则划定了10%的红线。这样一来,是不是意味着有些学校可以多抄一点,有些学校可以少抄一点呢?零抄袭是一个质的问题,如果把抄袭量化,就相当于把这个问题矮化和庸俗化了。向行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发出这种信号,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查重软件更
2、多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毕业论文的生死线。(摘编自马亮查重软件能否当得起“学术警察”角色)材料二:为解决学术不端多发、易发的问题,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出,“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依法依规终身追责”。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建议,为避免“运动式”“一阵风”治理,防止学术不端的反弹回潮,应不断探索和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
3、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例如,保持打击学术不端的高压态势,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学术不端,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学术不端案件,形成“露头就打”“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增强对学术不端的震慑力。此外,还需完善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独立调查委员会制度建设,加快科研管理与人才评价改革措施落地等。(摘编自陈磊加强顶层设计,预防学术不端)材料三:比学术不端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翟天临的博士之“易”,和大众理解中的博士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庭有枇杷树,博一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网络段子形容的是博士毕业之难。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一半
4、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之所以如此,很大一个原因是论文要求较高,许多博士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作为一名全日制博士,翟天临在读期间拍了不少戏,还能如期毕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同样,其科研成果并不突出,又如何被录取为博士后的呢?更进一步,这中间校方有没有做到材料和流程的严格把关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疑问,希望相关调查在研判学术含金量的同时,也能彻查录取培养的详细流程。总而言之,“翟天临事件”所涉及的话题,远远不止是学术不端,更有超越学术本身外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北影和北大都相继表态发起调查,我们相信会有公允的结论。同时也期待,这件事能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
5、的反思。(摘编自王庆峰“翟天临事件”不仅仅是学术不端)1下列对材料中“学术不端”的相关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A严重的学术不端指的是抄袭,为了防止抄袭,各个学校应统一设定量化标准。B“零抄袭”本质上是一个质的问题,但查重软件让其变成了量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一点都无益于解决学术不端。C“学术不端”的解决方法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的刚性方法和主动改革人才评价措施等柔性方法的结合。D“翟天临事件”在本质上是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好这起明星违规事件就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查重为抄袭设定了一个量化标准,但并不能有效确保学术端正,反而容易给学生的价值观的
6、塑造造成消极影响。B为避免“运动式”“一阵风”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努力形成“露头就打”“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C“庭有枇杷树,博一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化用自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生动地体现了博士毕业之难。D整治学术不端的意义超过学术本身,关联着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翟天临事件”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上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有效整治学术不端。二、现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
7、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5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
8、果。B这“一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篱秋色扁豆花周寿鸿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宋代翁森诗云:“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9、。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
10、,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
11、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浓,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
12、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
13、,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
14、就更有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3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入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可读性强。B“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C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D文章主要写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是表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7文章第段引用名人佳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8简要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四、文言文
15、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
16、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7、(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注: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
18、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B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D小人,古语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是人格卑下的人。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
19、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了
20、一个耕田老人辛勤劳作的形象,以及与孩子嬉戏玩耍,放飞风筝的情景。B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六、情景默写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之雄心,也怕会有“_”的结局。(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
21、,_?(3)庄子逍遥游中用“_,_ ”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七、选择题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业绩。)B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副词,表示程度高。)D其一人夜亡,告之(古义,死了;今义,灭亡。)1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汉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
22、、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C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八、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十年来,昌耀的诗以对“西部”的深刻体验见长。它们之所以强烈_了广大读者的心,却不限于表面的地缘_,而是因为“西部”作为诗歌的激发点,它与诗人块垒峥嵘的内在灵魂世界构成了双向的对话、召唤。西部成为一个博大的“心象”,一个历史与当下、自然与意志、现实与超现实主义混茫难分的活的诗中的“绝对现实”。()。他既以精确、锋利的质感_西部大自然的状貌,又以奇崛刚劲的隐喻写出了它们
23、的“灵魂”。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昌耀是一个奇迹,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革命话语的冲击,但他从一开始就_地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以维护诗歌的个性。他的诗质地坚硬,有金石之声,刚好同中国人内心深处太多的忧患意识相对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震动体裁体现有意识B振动题材体现无意识C震动题材呈现有意识D振动体裁呈现无意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B意蕴
24、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C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D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B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C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D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九、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
25、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21语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喻拟人B比喻夸张C拟人借代D拟人夸张22这段
26、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济南的雪景的?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那点儿薄雪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下子就化掉了,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还是下小雪吧,济南的小山是受不住大雪的”,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十、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27、抄袭;写成递进式结构,最好能做点辩证分析;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D3以质量来评价学术论文,不应盲目依赖查重软件;政府部门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同时应不断探索和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本着提升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的原则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严重的学术不端指的是抄袭”错,材料一说“抄袭是情节严重的学术不端”,可见选项犯了曲解原文语意的错误。B. “无益于”错,材料一中“查重软件更多
28、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说明还是对学术不端有益处的。D. “本质上是学术不端事件”错,材料三最后说“翟天临事件所涉及的话题,远远不止是学术不端,更有超越学术本身外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问题”;“处理好这起明星违规事件就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层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 “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错。原文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同时也期待,这件事能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作者用的是“期待”一词,说明还没有成为现实。4B5D【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B.“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错误,“说出就
29、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每节换韵”错误,两节没有换韵,两节都押“o”韵。故选D。6D7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富于文化气息。通过引用名人佳句烘托了扁豆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自然随性、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为下文赞美扁豆做铺垫。引用名人佳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8“扁豆花”表明了写作对象,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一篱秋色”衬托“扁豆花”的顽强生命力,揭示情感主旨。标题富有诗意,也表明了“扁豆花”是贯穿文章的线索。【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
30、力。D“而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是表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错。文中顺带写到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是对现在情况的简单交代,以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非使主题多元化。9B10D11C12(1)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
31、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民皆动摇”中的“民”作句子的主语,“民”前断开,排除AC;“败城”是动宾短语,作句子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文中的意思是人格卑下的人”错。原文“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可见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原文是“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苏轼是请求英宗追赠父亲官职。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采分点:“大器”,比喻优秀人才;“他日”,将来
32、;“为天下用”,被动句。(2)采分点:“庐”,修建宿舍;“卒”,最终;“全”,保全;“为”,动词,做;“虞”,预防、防备。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到各处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领。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不会答应我呢?”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地说:“过去我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如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
33、”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正当科举应试之文结构松散文辞奇特的不良之风已成主流,主考官欧阳修正想凭借这次的应试文来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让他)担任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朝廷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候再重用苏
34、轼,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英宗)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苏轼)调任到徐州主持工作。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竭尽力量。”卒长说
35、:“太守尚且不躲避泥巴和积水,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城中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之墙。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13C14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解析】1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错误,应为“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
36、忙”。1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1)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性内容“如果像刘宋刘义隆草率出兵”,对应诗句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再根据填空的要求,应填入“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书写时注意:胥,仓皇。(2)抓住题干中提示性内容“反问与对比”“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对应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书写时注意:锱铢。(3)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性内容“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对应句子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书写时注意:辩。16
3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D.句意“其中一个人夜里逃跑了,并将这件事告发!”亡:逃跑。古义解释错误。故选D。17B【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东汉末”表述错误,应该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18C19D20B【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震动: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如震动全国;也可用于抽象的东西,如心灵的震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如手机振动。语境强调感染读者的内心,所以选“震动”。第二处,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闻一多红烛的题材是
38、赞颂红烛的奉献精神。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语境指写作“西部”内容,应该选“题材”。第三处,呈现:指外在的态势,我们用肉眼或者稍加推测就能够知道的。体现:指某种态势所能表达的东西,是一种深层的状态。语境指西部大自然的状貌,是外在态势,应该选“呈现”。第四处,语境“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是一种主现意识,所以选“有意识”。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句首缺少主语“其诗”;第二处,“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语序不当,这两句的语序颠倒,按已知
39、到未知的逻辑规律,应把“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放在后面。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此处语境强调昌耀诗歌的特点,“情境”“隐喻”都指他的诗歌,所以“情境”前面要添加“其诗”,排除A。“情境”“隐喻”是由显到隐,由直观到抽象,所以“情境”在前,“隐喻”在后,排除CD两项。故选B。21A22(1)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山尖,然后写山坡,最后写山腰。(2)不好。画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照在薄雪上映射出的颜色以及小山的特点。改后的句子不如原文生动、形象,也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的能力。语段多处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如“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都是将“薄雪”人格化,显得亲切生动;比喻修辞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将“雪”比作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将“树”比作“看护妇”,显得更加形象。段中并未使用夸张和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