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古代中国的文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0033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古代中国的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古代中国的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古代中国的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古代中国的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文化一选择题(共21小题)1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2(2023市中区校级二模)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A重建等级秩序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D规范个人修养3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

2、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4论语记载,孔子针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行为,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答弟子桃应“舜为天子,瞽瞍(舜父)杀人,舜如之何”时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表明先秦儒者()A注重血缘伦理B蔑视法律权威C主张礼法并用D维护宗法制度5下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论述出处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

3、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6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指出,当暑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的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B说明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7(2023岳阳一模)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

4、”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可见他主张的教育()A依托于国家政权践行实施B以道德完善为培养宗旨C是针对全民的因材施教D可禁绝其他学术的生存空间8(2023石家庄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9(2023蕉城区校级模拟)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

5、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10(2023齐齐哈尔一模)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11(2023龙岩三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

6、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地位日益衰微B佛教思想广泛流传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释道融合渐成主流12(2023呼和浩特二模)一位学者以8世纪中期为界把唐诗划为两段,认为前一段是歌舞升平的文学,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后一段是呼号愁苦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意境是真实的。这一认识()A说明唐代文学风格转向理性现实B折射出盛唐时诗人的宏大胸怀C表现出唐朝出现社会转型的趋势D反映了时代变化影响唐诗创作13(2023河南模拟)明后期,王阳明的弟子以及其他王门后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办了阳

7、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三十余所书院,以马廷锡、孙应鳌、李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组成了阵容强大的黔中王学。这()A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B传播了明代官方儒学思想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的进程D直接促成西南政治封建化14(2023海安市校级模拟)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15(2023宜宾模拟)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8、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A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B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16(2023铜川二模)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A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B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力图冲破程朱理学束缚17(2023湛江一模)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如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材料出处蹴鞠场中,鸣珂

9、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18(2023贵溪市校级三模)明代儒学家王艮在阐发他的“尊身立本”的思想时,把满足人的物质欲求看作“尊身立本”的必要条件;李贽则认为:“夫圣人亦人耳则不能不衣不食。绝粮衣草面自逃荒野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A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B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精髓C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D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社

10、会责任感19(2023让胡路区校级二模)西晋王衍擅谈玄学,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顾炎武对此评论说: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由此可知,顾炎武()A呼吁知识分子反清复明B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反对王阳明的心学理论D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20(2023新城区校级二模)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成功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一文化现象源于()A城市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壮大C世俗文化的兴起D文化教育的普及21(

11、2023温州二模)红楼梦第六回有这么一个情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作为个案,这可以反映()A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B现代时间观念的形成C统治者拒绝扩大对外交往D创作具有明清的时代气息二材料题(共1小题)22(2023招远市模拟)“中西会通”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

12、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参考

13、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21小题)1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考点】百家争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心灵的安居之所”、“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等可知,先秦时期各家都注重探讨人的身心如何安放的问题,这其实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即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使人心

14、思定,B项正确;A项中的“趋于统一”说法错误,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是趋于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当时儒道并非主流思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2023市中区校级二模)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A重建等级秩序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D规范个人修养【考点】百家争鸣【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重点掌握道家和儒

15、家思想主张及其异同。【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天道无为”是指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强为;儒家“君子之道”要求君子要有反省能力,可见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非重建等级秩序、道德标准及维护统治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

16、观念的世俗化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考点】夏商西周的文化 【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青铜器由比较繁缛、神秘转向简约、单一,由上古神兽转向动物鳞甲,神权色彩淡化,故A项错误;B.商代和西周晚期都重视青铜器,都深受礼乐制度影响,故B项错误;C.材料反映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变得简约单一,并不代表审美观念世俗化,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可知,青铜器的纹饰

17、由商代比较繁缛、神秘饕餮纹和夔纹向西周晚期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的窃曲纹和重环纹转变,这是由于西周晚期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更加注重整齐有序,人文意识不断发展,神秘色彩不断简化,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夏商西周的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论语记载,孔子针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行为,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答弟子桃应“舜为天子,瞽瞍(舜父)杀人,舜如之何”时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表明先秦儒者()A注重血缘伦理B蔑视法律权威C主张礼法并用D维护宗法制度【考点】孔子和孟子【答案】A【分析】本题考

18、查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根据题干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孟子在回答如果舜的父亲杀人之后舜应该怎么做时认为舜应该“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由此可知在孔子和孟子的法制观念中伦理高于法律,故A项正确;B.题干强调的在法律和血缘伦理发生冲突时,伦理高于法律,而非藐视法律权威,故B项错误;C.题干强调礼高于法,并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D.血缘伦理体现了宗法观念,但与宗法制度概念不同,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下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

19、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论述出处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考点】荀子、韩非子的思想【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汉书艺文志推测诸子思想出于王官之学,把诸子学说和各个王官一一对应,说明诸子之学受王官之学影响,D项正确;A、B两项以偏概全,分别描述了材料的一部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并非讲王官之学丰富,而是讲从王官之中发展出了诸子学说,内容丰富的是诸子学说,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百

20、家争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指出,当暑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的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B说明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可知,董

21、仲舒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冷暖更替比附政治,要求君主和四季变换一样遵循治国规律,不要举措失宜,据此可知,董仲舒的这一主张旨在尽可能防止封建君主过度专制所带来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人感应学说是否合理,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材料并非说明只注重策略,因此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7(2023岳阳一模)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

22、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可见他主张的教育()A依托于国家政权践行实施B以道德完善为培养宗旨C是针对全民的因材施教D可禁绝其他学术的生存空间【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键信息是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解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主张故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依托于国家政权践行实施其教育主张,故A正确。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体现了培养品德的目的,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说明董仲舒主张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故B说法平民,排除。董仲舒认为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

23、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全体民众,故C项错误。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8(2023石家庄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考点】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需要结合汉武帝确立儒学

24、独尊地位的措施来解答。【解答】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融合的结果”可知,该学者认为“百家争鸣”进入到一定阶段,先秦诸子思想发生融合,最终到汉武帝时期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融合,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受到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部分,材料中的信息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不存在社会转型问题,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3蕉城区校级模拟)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

25、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考点】两汉的文化【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与史记,需要考生掌握史记的写作宗旨。【解答】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宗旨是通过对天人关系的讨论,从而对古今历史演变规律有一个系统的总结,然后提出一套供后世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的理论体系,A项正

26、确;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未涉及治史方法,排除B项;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史记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与史记,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2023齐齐哈尔一模)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

27、,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考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需要考生掌握汉代、唐代中外交流的史实并把握材料主旨分析作答。【解答】由题干信息可知,中国周边的朝鲜和日本积极学习中国的中医文化、经典著作、教育制度,说明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D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科举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B项中“交流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特点,C项中“同源性”的说法

28、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2023龙岩三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地位日益衰微B佛教思想广泛流传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释道融合渐成主流【考点】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强调以孝为先,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却认同佛教观点,认为出家同样

29、可以光宗耀祖,不违反孝道,这说明佛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衰微,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思想广泛流传,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思想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2023呼和浩特二模)一位学者以8世纪中期为界把唐诗划为两段,认为前一段是歌舞升平的文学,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后一段是呼号愁苦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意境是真实的。这一认识()A说明唐代文学风格转向理性现实B折射出盛唐时诗人的宏大胸怀C表现出唐朝出现社会

30、转型的趋势D反映了时代变化影响唐诗创作【考点】唐诗【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唐诗,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把唐诗划为两段.前一段的文学是歌舞升平的文学,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后一段的文学是呼号愁苦的文学,是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意境是真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以安史之乱为界把唐诗分为两段,前一段和后一段的唐诗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这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学风格的变化,排除A;B项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风格的影响,体现不出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

31、唐诗,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2023河南模拟)明后期,王阳明的弟子以及其他王门后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办了阳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三十余所书院,以马廷锡、孙应鳌、李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组成了阵容强大的黔中王学。这()A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B传播了明代官方儒学思想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的进程D直接促成西南政治封建化【考点】宋明理学【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明后期,王阳明的弟子以及其他王门后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办了阳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三十余所书院,以马廷锡

32、、孙应鳌、李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组成了阵容强大的黔中王学”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弟子在少数民族地区办书院,并组成了黔中王学,说明儒家思想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传播,这有利于推行教化,维护当地社会秩序,A项正确;明代官方哲学是程朱理学而非心学,排除B项;儒学的世俗化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开始,排除C项;儒学在贵州的传播,有利于该地区的封建化,但不直接促成政治变化,“西南”一词也扩大了信息的范围,云贵地区当时土司制度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4(2023海安市校级模拟)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

33、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考点】宋明理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该先生对程朱理学的质疑,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也可求理,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求理的方法,并未提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格物致知的质疑,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

34、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3宜宾模拟)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A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B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考点】宋明理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童蒙教材小学”“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可得出宋代的儒者把

35、理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其更通俗易懂,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出世俗教化的治理功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排除A项;革新教育并不是儒学的目的,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如宋词的兴盛迎合了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而不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3铜川二模)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A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B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C适应了市民阶

36、层的需要D力图冲破程朱理学束缚【考点】宋词和元曲【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宋词,需要结合宋词的特征解答。【解答】根据材料“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可得出词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词的内容变化,没有推动诗歌的表现形式,排除A项;“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可得出没有降低文人的审美情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程朱理学对词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宋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3湛江一模)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如表摘录的

37、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材料出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考点】宋词和元曲【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和体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文学和体育发展的特征来解答。【解答】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

38、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和体育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2023贵溪市校级三模)明代儒学家王艮在阐发他的“尊身立本”的思想时,把满足人的物质欲求看作“尊身立本”的必要条件;李贽则认为:“夫

39、圣人亦人耳则不能不衣不食。绝粮衣草面自逃荒野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A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B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精髓C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D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解答】王艮认为满足人的基本欲望是“尊身立本”的必要条件,而李贽同样认为圣人也有衣食之需,这说明两位思想家都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A项正确;上述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体现了对私欲的肯定,而非对道德的继承与发扬,排除B项;经世致用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

40、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023让胡路区校级二模)西晋王衍擅谈玄学,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顾炎武对此评论说: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由此可知,顾炎武()A呼吁知识分子反清复明B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反对王阳明的心学理论D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可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

41、今日”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用西晋王衍空谈误国的例子提醒知识分子“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是在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主张经世致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清复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空谈误国,没有反对王阳明的心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0(2023新城区校级二模)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成功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一文化现象源于()A城市

42、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壮大C世俗文化的兴起D文化教育的普及【考点】明清小说【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需要结合明清小说的特征来解答。【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明清时期章回体小说盛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A正确;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小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2023温州二模)红楼梦第六回有这么一个情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

43、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作为个案,这可以反映()A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B现代时间观念的形成C统治者拒绝扩大对外交往D创作具有明清的时代气息【考点】明清小说【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需要结合明清小说的特征来解答。【解答】材料中描述的是钟表,红楼梦中对钟表的描述包括打箩柜筛面、秤砣、金钟铜磐等内容,这些都是明清时期的日常事物,说明红楼梦的创作具有明清的时代气息,D项正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仅根据对钟表的描述不能说明贾府由盛而衰,排除A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姥姥对钟表感到陌生,说明当时还没有形成现代时间观念,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仅根据对钟表的描述无法体现统治者对对外交往的态

44、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1小题)22(2023招远市模拟)“中西会通”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

45、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考点】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答案】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