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9940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2、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

3、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

4、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 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 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

5、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

6、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

7、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B. “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C. 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身份,并最终给

8、了伍原帮助。D. 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B. “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C.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D. 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

9、,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3. 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4. 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文本一:太阳吟闻一多一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二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三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四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五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

10、都依然无恙?六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七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八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九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十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十一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十二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注】作于诗人1922年在

11、美国留学期间。文本二: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5.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B.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C. “

12、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D. 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6.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B.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C.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D. “六龙骖驾”“神速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

13、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7. 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

14、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15、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南方的一种茅草,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公室:国君。 三归、反坫: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8. 下面对画曲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

16、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B.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C.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9.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 句,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泛指亲族、亲戚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C.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

17、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D.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着重写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B. 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C. “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D.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11.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18、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12. 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岁晏村居石介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注】臛:肉羹。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B.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C. 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

19、、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D. 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1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2)曹操短歌行中“_,_”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3)归园田居(其一)中“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_,_。_,_。(5)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20、的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 之效。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

21、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B.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C.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D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

22、深刻B.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C.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19. 下列诗句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加点词

23、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说:恩重如山,情深似海。_。古希腊人相信深海是没有底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到了太平洋,用一根绳子系上炮弹壳丢到海里去量深度,结果根本够不着底,于是“证明”深海真是没有底的。_:只有731米长,当然够不着海底。真正的海深测量要等到19世纪,但是丢绳子测深的精度很成问题,海水在流、船身在动,几千米的海水里,绳子也绝不可能垂直。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是用钢琴丝代替麻绳

24、。测量的效率和精度都提高了一个量级。20世纪初发明的声波测深,( )。声波测深是在船上测的,而海洋实在太大,靠船只沿着航线测到的面积还是太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地制图已采用遥感技术从空中测量地形,现在海洋的大面积测深采用的也是“卫星测高”技术:从卫星用电磁波,通过雷达高度计测得海面高度再算出水深,这就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有了先进技术,_。根据现在的统计,世界海洋平均水深是3682米,笼统讲可以说是3700米。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也存在突出的局限性,但从根本上改进了水深测量的速度和精度B. 虽从根本上改进了水深测量的速度和精度,但也存在突出的

25、局限性C. 不仅从根本上改进了水深测量的速度和精度,也突破了测量的局限性D. 不仅突破了水深测量的局限性,也从根本上改进了测量的速度和精度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

26、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

27、,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

28、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

29、,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 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 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

30、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

31、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

32、,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B. “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

33、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C. 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D. 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B. “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C.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

34、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D. 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3. 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4. 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答案】1. A 2. D 3. (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2)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

35、满了绝望。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4. 泪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泪水使得伍原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泪水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错误,由原文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的内心也有过恐惧、挣扎和无助,甚至近乎绝望。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项,“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错,应是给了近乎绝望的伍原以力量、勇气和希望。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梳理情感变化,需要从小说结构入手。小说情节一

36、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本小说由环境描写开始,压抑荒凉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还是没有任何与人有关的迹象,加上详细的心理描写,无不表现出主人公的窒息和无望。这是小说的开端。看到“如豆的一小点儿光”,是小说的发展,此时伍原心里燃起了巨大的希望。伍原与老乡“搏斗”是小说的高潮。因为不能还手,伍原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而且老乡是聋哑人,此时伍原的内心是绝望的。老乡了解了伍原的身份后,给伍原指明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小说的结局。此时伍原心中充满信心,坚定无畏。【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相关物象(泪水)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文中出现过“泪水”

37、的地方圈画出来。其次,结合上下文弄清楚伍原每一次流泪的原因。最后,总结“泪水”的作用,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小说开头,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水;等到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聋哑老乡无法知道他是共产党,他又流下了委屈无奈的泪水。据此可知,泪水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文本一:太阳吟闻一多一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二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三太阳啊,

38、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四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五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六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七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八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九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十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

39、是球西半底智光?十一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十二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注】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文本二: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5.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

40、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B.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C.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D. 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6.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B.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巧

41、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C.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D. “六龙骖驾”“神速的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7. 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答案】5. D 6. C 7. 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诗人将太阳拟人化,把太阳视为使者、知己等,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运用第二人称,以呼告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直接倾诉情感。【解析】【5题详解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便觉他乡是故乡”说法错误。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的意思是,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因此,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而并不是“便觉他乡是故乡”。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实与虚的完美结合”说法错误。“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诗人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细

43、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都是虚写,没有实写。因此,并非“实与虚的完美结合”。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抒情上来看,诗人先是将太阳看着“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烘不干“游子底冷泪盈眶”、不能“五年当一天跑完”的让人埋怨的对象;然后由太阳公转的客观规律,想到要是“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又进一步想到太阳就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我家乡来的”,于是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太阳倾诉“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这是把太阳当成了倾诉对象,像它倾吐衷肠。最后诗人更是干脆将太阳认

44、作是自己的故乡:“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可见,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诗歌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梦,“奔波不息”,和自己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在第5、6节里,诗人将太阳当作是东方、家乡来的使者,当作是故乡的来客,迫不及待地向它打听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认为太阳奔波不息,和自己“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在第9到12节里,诗人更是将太阳视为知己,向它倾诉心声:“这不像我的山川”“这

45、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可见,诗人将太阳拟人化了,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从诗歌人称上来看,诗歌将太阳呼作“你”,采用第二人称,充分调动情感,诗人自然就成了抒情的主体,便于以呼告的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向太阳发问,对太阳诉说心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46、,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