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大单元教学)部编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4977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大单元教学)部编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大单元教学)部编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大单元教学)部编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大单元教学)部编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大单元教学)部编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年级上册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课 型课 时计划内容单元课11.浏览单元内容,明确单元主题及知识结构。2.速读主题课文和语文园地,初步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小说里的人物具体有哪些。学时课81. 会写22个字,会写29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3. 能紧扣情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4. 留意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5. 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6. 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7. 能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整合课2

2、1. 回顾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去阅读小说。2. 通过小说精彩片段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3. 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4. 朗读、背诵古诗回乡偶书,说出古诗大意。学 科语文单 元第四单元备课者课 型单元课课 题 单元课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 1.浏览单元内容,明确单元主题及知识结构。2.速读主题课文和语文园地,初步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小说里的人物具体有哪些。4.积累古诗回乡偶书。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及知识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初读文章之后,能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有一定的

3、了解。探究问题通过小说精彩片段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应用作业布置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里提到的书目1.预习时在书上做批注笔记。2.拓展阅读并采集。文化阅读读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小说里的人物具体有哪些。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单元浏览,明确主题1.首学:学生在课内自主浏览第四单元的主题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的内容。2.互学:四人小组交流: 我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群学: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我们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4.共学:梳理单元知识结构。活动二

4、:文本速读,初知大意1.首学:学生在课内选择本单元你最想读的一篇文章快速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互学: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刚刚自己读的文章的主要讲了什么。3.群学:选择几个学生分别汇报自己读的文章主要内容,其余的进行评价。(评价从是否抓住了主要事情等方面)4.共学:练习概括主要内容。活动三:资料共享,丰富知识1.首学:学生在课内分享自己阅读的小说有哪些?2.互学: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3.群学:学生汇报展示、评价。4.共学:拓展方向。活动四:归纳内容,提升主题1.首学:学生浏览,思考对革命岁月的新认识。2.互学:小组交流你的新认识。3.群学:学生汇报展示、评价。4.共学:你是怎样读这组文

5、章的?交流阅读策略,学会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活动一:单元浏览,明确主题1.首学:教师布置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的内容。思考:我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互学:教师巡视指导四人小组学习。3.群学: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本单元有几篇课文,有哪些活动组成,我们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是什么?4.共学: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单元的知识结构。活动二:文本速读,初知大意1.首学:教师布置学生选择一篇文章快速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互学:教师巡视指导同桌或者四人小组学习。注意要抓住主要的内容说,或者选择关键词进行串连,或段意归并。3.群学: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主要内容应简

6、洁,避免讲故事或复述课文。4.共学: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抓主干,忽略细节。活动三:资料共享,丰富知识1.首学:教师布置什么要求?2.互学:教师巡视指导四人小组交流。3.群学: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4.共学:教师引导学生拓展的方向。活动四:归纳内容,提升主题1.首学:教师布置浏览并归纳单元内容。2.互学:教师巡视指导四人小组交流。3.群学: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4.共学:从三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中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第四单 单元知识:桥 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穷人 积累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在柏林 创编生活故事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学后记学 科语文单 元第四单元备课者课 型学时课课

7、题桥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探究问题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应用作业缩写下面句子1.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2.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3.瓢泼似的雨水淌在老汉那清瘦

8、的脸上。咆( ) 党( ) 淌( ) 呻( ) 舔( ) 废( )泡( ) 堂( ) 倘( ) 伸( ) 添( ) 泼( )文化阅读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学习重难点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导入新课 1.进入课题。2.结合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1. 认读生字:咆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2.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活动三: 自主探究,感悟语言1.围绕

9、话题,进行选择2.小组探究,完成本小组的任务。3.结合批注,体会重点句段。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练笔活动一: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活动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生字:咆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

10、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活动三:自主探究,感悟文本(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二)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理解:“咆哮” “势不可当”。3.过渡: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 讨论:

11、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4.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教师指导:(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党员老汉。 5.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三)重回题目,解决难点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12、?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四)领悟写法,体会效果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2)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学生朗

13、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练笔: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板书设计桥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老汉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教学后记学 科语文单 元第四元备课者课 型学时课课 题穷人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

14、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探究问题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应用作业娜( ) 贱( ) 息( ) 林( )挪( ) 溅( ) 熄( ) 淋(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_。“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_的品质。文化阅读宇宙之谜、科普读物学习重难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1.交流: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2.交流对题目的理

15、解和疑问。3.认读词语: 二、熟读课文,梳理顺序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2.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三、组内交流,自主探究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2.勾画重点句子,批注自己的体会。3.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句子,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四、全文回顾,拓展延伸1.交流本课学到的方法。 2.完成作业: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1.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2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3.自学检测【出

16、示课件】二、熟读课文,梳理顺序 1.谈话启发: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三、汇报交流,相机板书(一)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

17、到生活的贫穷。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1. 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2.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桑

18、娜善良)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1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3.教师点拨、指导。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板书设计桑娜:温暖而舒适勤

19、劳 穷人 非不可善良 乐于助人渔夫:神态、言行心地善良 教学后记学 科语文单 元第四单元备课者课 型学时课课 题在柏林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探究问题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应用作业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2.联系上下文

20、,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文化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学习重难点1.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2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1.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2.齐读课题。活动二: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一)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二)全班汇报交流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

21、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活动三: 深入阅读,继续探究1.分组讨论: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教师指导: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

22、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活动四:巩固延伸,完成作业1.出示问题: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活动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活动二: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

23、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

24、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活动三: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教师指导: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活动四: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25、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2.提问,评点。 3.指导: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词 教学后记学 科语文单 元第四单元备课者课 型整合课课 题语文园地四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5.

26、积累古诗回乡偶书。学习目标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探究问题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应用作业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文化阅读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学习重难点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 交流平台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

27、书、桑娜、后备役老兵。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二、理解形象,学方法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活动二、词句段运用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2.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3.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二、句子中的

28、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1.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2.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3.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4.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活动三:日积月累一、朗读感悟1.听教师范读回乡偶书2.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 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出示: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29、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5.学生交流。6.诵读、表演。二、情感升华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三、拓展延伸1. 齐诵回乡偶书。活动一:交流平台一、回忆课文,说形象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

30、样的人物形象?(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二、理解形象,学方法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活动二:词句段运用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31、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3.教师指导: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板书

32、:词语包含感情色彩)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1.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板书:复杂的心理活动)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板书: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活动三:日积月累一、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回

33、乡偶书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 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出示: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5.学生交流。6.指导诵读、表演。二、情感升华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板书:回乡偶书游子思乡)三、拓展延伸1.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2. 齐诵回乡偶书。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词语包含感情色彩复杂心理活动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教学后记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