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3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
2、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1982年宪法D1999年宪法4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A老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B两者都认
3、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6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7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这种现象说明()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B教士和僧侣生活奢侈腐化C教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欧洲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8宗教改革时期,为
4、抵御新教的攻势,罗马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该组织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素养,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引发西欧的思想解放9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0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
5、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A个人崇拜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11商鞅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B“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标准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D“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12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中()A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 B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C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
6、 D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13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应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消除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B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统治C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义14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党和政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C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步巨大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巨大15后汉书记载:“
7、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16在14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中,法国一度成为“评论法学派”的中心。16世纪,“人文主义法学派”活跃于法国。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卢梭等促成了法典编纂运动的兴起。这反映了在法国法律形成过程中()A法官的地位突出B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C法学家扮演主角D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原则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
8、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
9、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王振安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18政治生活的有
10、序化、法制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二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
11、21992年为例,我国就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 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渔业法、森林法等诸多法律。 摘编自赵惜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结合史实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19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2、题。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
13、,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20社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郭氏后裔中有识之士看清积弱民族要奋发图强,应从发展教育入手,立足乡梓,倡办学堂,培养人才。古今以来郭氏家族中从事教育的人士众多,在地方负责教育的官吏、族谱有记载的四十多位。科举制度废止后,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各地都大兴举办学堂,潍邑第一个研究学术团体“智群学社”、第一
14、处中学“潍县县立中学”、第一女子学校都是由郭氏族人郭恩敷先生创办的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确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氏居潍始祖郭礼以塾师为业,博采众长,素日对子孙严格教诲,因而书香之风沿袭久远,历五百年常盛不衰。摘编自潍坊文化三百年潍县郭氏望族叙议材料二鲁滨逊的荒岛生活面临自己意想不到的挫折和艰辛,这期间都是靠着圣经的支撑和对上帝的祈祷,他的精神才没有崩溃潜意识里自觉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信仰基督教笛福是长老会信徒即清教徒,长老会是加尔文宗他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他的主人公在小说中勤勉努力,坚信上帝,最终获得了大笔财富摘编自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教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谈谈
15、你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2A【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排除C项,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3C【解析】据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
16、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4B5B【解析】材料“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A项表述正确;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故B项表述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项表述正确;根据材料“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选B项。6D【解析】大宪章颁布时,英国尚未确立议会至上原则,故A项错误
17、;大宪章的颁布是为了限制王权,而非保护公民的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的征税权并未取消,只是要经过相关立法程序,故C项错误;英国的宪政建立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基础上,而大宪章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故D项正确。7D【解析】A项是现象,不是“说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教会宣传禁欲,神父自己却积聚大量钱币,教会所宣传的道德、诚信受质疑,教会改革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8C【解析】通过题干中耶稣会的主要职责(如“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可知,这些做法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C项。耶稣会成立的出发点在于“为抵御新教的攻势”,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
18、“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可知,耶稣会的这些做法“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这一表达方式是错误的,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解放的起点,排除D项。9A【解析】根据“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可知,1954年的宪法是为过渡时期的实际建设服务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性的一面,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10D【解析】“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口号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的个人崇拜,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应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以
19、不能反映D项。1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这说明“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标准,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12D【解析】根据材料“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可知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故选D项。只有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当事人的品行才能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里面含有人文理性精神,且判决并不由当事人的品行决定,排除A、C两项;材料没涉及希腊法,参照标准是当事人的品行,排除B项。13C【解析】结合所学,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
20、权,故选C项。时至今日,西方社会依旧普遍信仰宗教,排除A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罗马教皇的专制和独霸局面而非推翻其精神统治,排除B项;马丁路德只是对基督教做出了不同于罗马教廷的原始解释,仍旧尊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和最高依据,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材料“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知,党和政府采取措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民工”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而不是基层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说明政府关注民生,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15C【
21、解析】根据材料“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可知孔子对礼俗教化的重视,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1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经历了“评论法”“人文主义法”“古典自然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说明法国的法律形成过程中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民法原则,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官的作用,排除A项;“评论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古典自然法学派”并未体现出继承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物并不都是法学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治国之
22、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是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
23、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两则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是施仁政,重法典。18(1)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关系: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 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2)文件:权利法案。意义: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促进政治民主化;为他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促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3)特点:高度重视;基本
24、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据材料一“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法是最高的理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关系”,注意抓住史实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法律文件”,据材料二“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历史意义”,可以从权力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世界影响和长远影响几个角度思考。 第(3)问,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三“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
25、制定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9(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增强。(2)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原因
26、”,则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社会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等信息,联系当前推行基层自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分析。20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阶级和时代性方面也都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家风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社会风气、地方文化;郭氏家族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对于地方治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宗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鲁滨逊漂流记中,基督教给鲁滨逊以精神寄托,引导他不怕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作用。消极方面:教化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潍县郭氏家风有封建糟粕;基督教(新教)束缚思想,强化教会的控制,充当了资产阶级海外殖民的工具。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解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都有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