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245刑法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成长 文档编号:24778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245刑法学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245刑法学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245刑法学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245刑法学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国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课程代码】002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原则是(A)A、从旧兼从轻原则B、从旧兼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原则2、刑法为了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防止国际犯罪所采用的适用原则是(D)A、属地管辖原则B、属人管辖原则C、保护管辖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3、根据我国刑法第10条的规定,凡是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C)A、不

2、再追究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4、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是(A)A、直接客体B、一般客体C、犯罪结果D、犯罪对象5、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B)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6、敖某为了将不会游泳的付某溺死而将付某从一河水湍急的桥上推入河中,但付某坠入河中时脑袋撞击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即死亡,而并非被水淹死的。对该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敖某的行为与付某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B、敖某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C、敖某应负故意杀人既遂的刑

3、事责任D、是意外事件,敖某不负刑事责任7、关于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犯罪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单位犯罪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B、单位犯罪就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C、单位犯罪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D、单位犯罪是单位一般成员实施的犯罪,其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无关系则不论8、在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中最轻的主刑是(D)A、有期徒刑B、拘役C、罚金D、管制9、根据我国刑法第79条的规定,有权决定减刑的机关是(A)A、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B、监狱C、人民法院D、司法局10、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一人所犯数罪中有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所采取的并罚原则是(C)A、并科原则

4、B、限制加重原则C、吸收原则D、“先减后并”原则11、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所资助的犯罪不包括(B)A、分裂国家罪B、间谍罪C、颠覆国家政权罪D、武装叛乱、暴乱罪12、私自将大量黄金从境外走私至境内、偷逃税额20万元的行为(C)A、成立走私黄金罪B、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C、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D、违反海关法,但不构成犯罪13、下列不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行为方式的是(B)A、掺杂、掺假B、非法经营C、以次充好D、以假充真14、关于串通投标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B、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C、本罪仅限于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D、本罪可能损害国家利益15、关

5、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客观方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本罪的内幕信息包括证券、期货内幕信息B、泄露内幕信息的方式仅限于明示C、本罪仅发生于内幕信息尚未公开时D、本罪的成立要求情节严重16、关于逃税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犯罪主体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B、客观方面包括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C、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D、逃避税款只要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即可17、关于强奸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强奸罪的对象包括男子B、强奸行为不限于男女之间的性交C、强奸罪的主体只能是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D、行为人客观上必须采取暴力手段18、关于刑讯逼供罪的客观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本罪

6、的对象只能是犯罪嫌疑人B、本罪的行为包括使用肉刑和变相肉刑C、本罪必须有逼取口供或者向证人暴力取证的行为D、诱供、指供属于刑讯逼供19、关于医疗事故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本罪的主体是医务人员B、严重不负责任是成立本罪的必要条件C、危害结果包括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D、间接故意也可以成立本罪20、关于徇私枉法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犯罪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B、民事、行政案件中也可以构成本罪C、成立本罪没有情节严重的要求D、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包庇他人使其不受刑事追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7、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1、根据司法实践,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ABCDE)A、犯罪手段B、犯罪对象C、犯罪动机D、犯罪后的态度E、前科22、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ABD)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处罚D、可以免除处罚E、应当免除处罚23、紧急避险中危险的主要来源有(ABCD)A、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B、疾病形成的危险C、动物的侵袭D、自然灾害E、行为人误认为存在的危险24、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ABCD)A、平等地保护法益B、平等地认定犯罪C、平等地裁量刑罚D、平等地执行刑罚E、平等地保护人民25、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下列说法

8、正确的有(ABC)A、行为方式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B、行为方式包括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C、必须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D、只能发生于履行合同过程中E、只能发生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假释答: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分子,(1分)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1分)附条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1分)27、身份犯答:指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主体要件(2分)或加重刑罚、减轻刑罚的法定事由的犯罪。(1分)28、刑法答:指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2

9、分)的法律规范。(1分)29、聚众斗殴罪答:指聚集多人攻击对方身体(1分)或者相互攻击对方身体(1分)的行为。(1分)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30、岳某与柳某积怨甚深,一直想把柳某杀了。一天岳某趁柳某不备,将柳某绑架并关押于自家院子的地窖里,于第五天深夜将捆绑着的柳某扔进附近堰塘里淹死。岳某的行为构成了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对其应予以并罚。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岳某的行为虽然分别符合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其对柳某实施非法拘禁的目的就是杀害柳某,所以其非法拘禁行为与故意杀人行为形成了吸收

10、关系,成立吸收犯,其非法拘禁罪被故意杀人罪所吸收,(2分)只需对岳某以故意杀人罪一罪定罪处罚。(1分)。31、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自己的漏罪的,均应当以自首论。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应当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2分)以自首论。(1分)32、挪用公款故意不退还的,应当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挪用公款后故意不退还的,属于犯罪故意转化的情形,(2分)其行为性质应当认定为贪污。(1分)33、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对象,只限于正在行驶或者飞行过程中的交通工具。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交通工具处于已交付随时可以使用

11、的状态、(1分)不需要检修便可随时使用的状态,(1分)也可以成为本罪的破坏对象。(1分)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4、犯罪未遂的特征。答:(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分)(2)犯罪未得逞:(2分)(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2分)35、缓刑的适用条件。答:(1)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2分)(2)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2分)(3)犯罪人不是累犯。(2分)36、非法经营罪的客观行为特征。答:(1)非法经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2

12、分)(2)非法经营行为表现为四种类型: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1分)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1分)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1分)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1分)六、论述题:本大题14分。37、试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异同,并举例说明。答:二者的相似之处: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3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明知自

13、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于自信的行为人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2分)(2)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2分)过于自信的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本意。(2分)(3)间接故意的行为人主观上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其认为能避免结果的发生。(2分)正确举出例子并说明清楚的。(3分)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016年7月13日9时许,梁某(男,1975年出生)经过A市B区C镇新炉村3组川黔铁路

14、沿线的一处工棚,趁李某外出巡路无人之机,将李某放在工棚内的一袋面包盗走。梁某刚离开工棚时被巡路返回工棚的李某发现,梁某沿工棚前方的一条小路往张某家方向逃离。李某追赶不及,打电话请张某帮忙拦截、张某持竹棍沿小路朝川黔铁路方向进行拦截,几分钟后将沿小路逃离的梁某拦住,张某质问梁某盗窃工棚内财物的事,不准其离开并称要报警。梁某抽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将张某的头面部和颈部划伤,迅速逃离。经鉴定,张某的损伤程度属轻伤二级。请根据案情分析本案梁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并说明理由。答:(1)梁某实施了盗窃行为。本案梁某潜入李某工棚中,将李某放在工棚内的一袋面包偷走,属于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虽然该行为单独并不构成盗窃罪,但转化型抢劫的前提行为并不需要成立犯罪,只要属于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即可。(3分)(2)梁某主观上具有抗拒抓捕的目的。(2分)(3)梁某对抓捕自己的人当场使用了暴力,并致其轻伤。(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成人/电大/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