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59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中国书法自古至今产生了无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以颜真卿为例,他一直坚持“书以载道、文以铸魂”,其作品都灌注了丰沛情感和刚毅之气。他的祭侄文稿通篇文章情怀激烈,书法气势png礴,一气h成。其书法点画之间透露的义气豪情、利国爱民等人文情怀和精神,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优秀代表。今天,我们在书法文化传播中尤其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zi lB. zi luC. zi lD. zi lu(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

2、应的汉字。气势png( )礴 一气h( )成2. 古诗词默写在古诗词中,常借用对“头发”的描写,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木兰诗中,“_,对镜帖花黄”表现出木兰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人不寐,_”表达边防将士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昭示自己功未成身先老的现状;李商隐在无题中用“_,夜吟应觉月光寒”表达对意中人的思念;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_,_”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思报国的志向;杜甫在春望中用“_,_”刻画出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名著阅读。(4分)3. “离开”是小说中常见的情节,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往往也

3、由此凸显。请你从下面的情节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简爱) 林冲离开山神庙(水浒传)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身份认证,_,_,_。_,_,更加安全和卫生。对社区来说,日常管理也变得更加高效有序。因此,人脸识别系统现正逐渐成为国内“智慧社区”建设的标配之一,部署范围相当广泛。与数据库已存储的图像进行分析比对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不会出现遗忘或丢失的现象通过迅速检测图像或视频里的人脸还可以实现无接触验证从而高效率地验证个人身份A. B. C. D. 5. 复兴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身边的文

4、化遗产”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在认识木杆秤价值的活动中,小文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阐述你的发现。【材料一】木杆秤是一种公平、公正地称量谷物的计量器具,一般由金属秤钩、秤星秤杆、秤砣、秤盘组成。秤杆有16个量度,1量度为1两,这些量度上的刻符俗称“秤星”。“十六两制”的秤杆上有十六颗星,分别是:前端南斗六星、中间北斗七星、尾端福禄寿三星。【材料二】木杆秤制作不仅仅依靠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更是匠人坚守技艺、传家传世传精神的“秤心”。传承人朱子岩把朴素的计量工具进行了艺术升华,木杆秤在他手中成为馈赠佳品。材料三】满族新人结婚时,新郎

5、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红盖头轻轻挑开,抚摸新娘和自己的头,寓意婚姻称心如意,白头到老。古代官员们喜欢在自己的府衙或宅院中装饰上一杆天秤,以表明公正无私清廉。在江南一代,民间有置办杆秤的习俗,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2)在拟对联活动中,小豫尝试根据木杆秤(如图)特点填写下面对联,却还未想好,请你帮他把空格补充完整。某巡抚到湖北上任,见衙门前悬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唯楚有才”,心中不服气,便以石磨为题,出一上联:磨大,眼小,齿棱棱,吞粗吐细,衙门来了一个卖菜的老头,便左手拿秤,右手指着秤杆,秤钩和秤星,不紧不慢地说道:秤_,钩_,星_,知重识轻。(3)在传承杆秤文化的活动中,小林从有关杆秤的歇后语、歌

6、词中发现了做人(做事)、为官的智慧,请你结合下面内容,任选一句为同学们简要解释。没有砣的秤不知轻重吃了秤杆一肚子心(星)眼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摘自清官谣)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采菱南塘秋去乡下采风,周日午后闲来无事,便各处走走。不知不觉间,眼前出现一个小村落,绿树环抱。村子的南头有一口大塘,塘边垂柳依依,声声蝉鸣织起了一张看不见的银色的网。透过柳树的缝隙,可见塘中菱角秧挨挨挤挤,密密匝匝,有的菱角秧竟被挤得棚架了起来,似乎能看见菱角秧下挂着的红菱角。我心中一阵欣喜,快步走到塘边,迫不及待地蹲下身子,伸手去捞塘中的菱角秧。“叔叔,你想吃

7、菱角吗?”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忽然飘了过来,清风一样,掠过满塘蓬勃的菱角秧。我抬头望去。这是一方足有三四亩大的池塘,碧绿的菱角塘边,漂着一条小木船,船上坐着一个身穿绿衣的小女孩。她扎着两条小羊角辫,稍稍仰起黝黑的小脸儿,微微眯缝了黑葡萄般的眼睛,望着我说:“叔叔,我没见过你!”“我是来采风的。”我随口说道。小女孩低了头,看了看我的脚下,疑惑地说:“叔叔,你脚下有风吗?你能踩住风吗?是不是还像哪吒一样踩着风火轮?”我不禁笑了起来,刹那间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孩,继而告诉她:“我是写文章的。”“就是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文章吗?”小女孩睁大了眼睛说。我摇了摇头,看到小女孩眼里的火苗黯淡了下去,又点了点头。我不想让

8、她失望。“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写文章!”小女孩认真地说。“你想写什么文章呢?”我问。“写我妈妈,还写采菱南塘秋!”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我有些诧异。“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兰菱,上三年级!”“你家在哪儿?”名叫兰菱的小女孩指了指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一户人家,半旧的红砖平顶房,饱含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堂屋门敞开着,房檐下停着一辆斑驳的红色电动三轮车,房前的晾衣绳上挂着几件衣裳,晾衣绳拴在两棵高大的杨树的树干上。兰菱端起一篮子红菱角,轻轻跳上岸,把篮子举到我面前,说:“叔叔,给!”我从篮子里拿起一颗红菱角,剥开菱角壳,露出凝脂一般的菱米。轻轻地咬一口,清甜的感觉顿时传遍了全身,沁人心脾。“我妈妈也喜欢吃

9、菱角!”兰菱说,她妈妈当年正是看中了这口塘里的菱角,才跟她爸爸结婚的。这口塘从此有了一个名字南塘。每天傍晚收工回来,吃了晚饭,她爸爸都会跟妈妈一起坐在塘边柳树下的石头上说话,直到夜色深沉。天气渐凉,塘水也渐凉,爸爸不知从哪里弄回了一条小木船,让妈妈坐在小木船上摘菱角,再也不会弄湿衣裳,也不冷了。不知从哪天起,南塘的水质渐渐变得浑浊了,别说在塘里游泳洗菜,就连衣裳都不能洗了,菱角和鱼虾自然也越来越少,直至绝迹。兰菱的弟弟三岁那年秋天,本该是采菱季节,南塘里已经没有菱角了。不知为什么,兰菱的妈妈跟爸爸大吵了一架,第二天就出了远门,再也没有回来。兰菱后来得知,妈妈外出不归,采不到菱角只是个借口,主要

10、原因是家里太穷。说到这里,兰菱的脸上现出落寞的神情,涂抹着一道淡淡的忧伤。妈妈离开家后,爸爸发了疯一般,出去找妈妈,最后一无所获,蔫头耷脑地回来了。他再也没有心思做任何事,家里越来越穷。那条小木船也搁置了起来,没有再用。一个阴雨天,村干部带着一个陌生的叔叔走进了兰菱的家门,跟爸爸说了很多话。她带着弟弟在檐下玩泥巴炮,没听清他们说了什么。没几天,就有车载来了抽水机,抽干了南塘里的水。又过了一些日子,一台挖掘机轰隆隆地开了过来,把塘底的淤泥和野草都挖走了,还撒了一些什么种子。那年冬天,塘里蓄满了水,第二年夏天,塘里就长出了一些菱角秧,东一棵西一棵的,上面还结了胖乎乎的红菱角,跟原来的一模一样。透过

11、清澈的塘水,又能看到小鱼小虾悠闲地游来游去。不仅是南塘,村子周围的塘堰都清理了,塘堰里不是开出了莲花,就是长出了菱角,感觉比小时候的塘堰还要美。有一个夜晚,爸爸坐在塘边的柳树下,望着黑茫茫的南塘,对兰菱说,他们家是贫困户,但他不会拖累乡里和村里。让人高兴的是,前年春节前,妈妈寄回了一笔钱,还跟兰菱姐弟俩视频,说她在南方打工,过年不回家,省下来回的路费,等哪天家里条件好了些,南塘长满了菱角,她就回家,再也不离开他们。从此,爸爸像是变了一个人,在种好自家田地之余,还耕种了别人的田地,夜里回来照顾兰菱姐弟俩,还摘了菱角给姐弟俩吃,他自己也吃,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感觉像菱角那么甜。后来,那个叔叔又多次来

12、到家里,给兰菱和弟弟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还送来了点心和粮油。爸爸说那个叔叔是来帮我们脱贫的,有什么事都喜欢跟那个叔叔说。采菱南塘秋就是那个叔叔说的,那个叔叔还写了一首红菱角,紫菱角的儿歌,教兰菱唱“红菱角,紫菱角,南塘北堰青蛙叫。柳条知了织大网,菱角秧下鱼虾跳。菱角甜,菱角漂,房前屋后清风跑,回回梦见故人归,秋来南塘采菱角”如今,三年过去了,南塘里的菱角秧越来越多,越来越旺,要不是有塘埂拦着,怕是都要挤到塘外边了。原来的日子仿佛又回来了,唯一缺少的,就是妈妈的身影。“我爸爸说:哪天南塘里长满了菱角,我妈妈就回来了!”兰菱憧憬道:“你看,南塘里已经长满了菱角,妈妈该回来了。”接到同伴电话,有急事

13、催我回去。别了兰菱,踏上回程,耳边响起她“回回梦见故人归,秋来南塘采菱角”的歌声。(作者:林平。有删改)6. 小小菱角牵动着兰菱一家的生活。请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故事情节。_(生活甜蜜)_(波澜顿起)_(出现转机)_(充满希望)7. 阅读第段,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南塘环境优美的。8. 小说中的小木船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 从小说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采菱南塘秋”是如何统摄全篇的?(二)(共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劳动教育:重在“育”,不可止于“劳”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学做饭”成为热点话题。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

14、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而应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现象。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要通过劳动过程实现提升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古人曾说,“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在劳动教育的推进中,要警惕“直接用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片面化问题,明确劳动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杜绝“重劳动轻教育甚至只劳动不教育”的情况。尤其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注重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形成,为学生劳动品格、劳动观念的塑造夯实基础。劳动教育要把握“整体育

15、人”,超越“单一课程”思维。相比于过去曾经开设的手工劳动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术课,当前的劳动教育已经上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育人手段,不能只从一门课程的角度去理解。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既要开好专门课程,又要注重全科渗透,在完成劳动教育每周一学时的课程任务基础上,注重挖掘各学科课程蕴藏的劳动元素,打造衔接互动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实现“润物无声”的劳动育人成效。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防止“本末倒置”情形。要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不能只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不能“一窝蜂”“一阵风”学劳动,更不能只对着“作业打卡”评劳动。在劳动教

16、育中,一方面要采取符合具体劳动条件和普遍教育规律的劳动方式,以现实可行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跳出“削足适履”的刻板模式;另一方面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动教育的底线考核,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防止落入“见物不见人”的评价陷阱。劳动教育要强调“以劳促全”,纠正“劳动负担”的观点。过去劳动教育被错置于与学习对立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错判,导致参加劳动被视为耗费时间精力的负担,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缺位、家庭中疲软、社会中淡漠”的现象。尤其在“双减”政策下,要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避免出现“

17、代为劳动”“摆拍表演”。清代学者汪辉祖曾说,“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让学生在诚实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不仅能使其身体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能促进其心智人格的成熟完善,从道德观念、知识能力、体魄条件、审美素养等方面提升综合素质。劳动教育要倡导“体认劳动”,弘扬“崇尚劳动”的风尚。劳动教育落脚于劳动价值的发现,只有引导学生尊重劳动,才能让他们真正热爱劳动。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学生在参加各类劳动后很可能出现负面反馈,出现轻视普通劳动者、厌恶劳动和劳动选择功利化等状况。要从现实出发,以劳动意识培养为切入点,重点针对不想干又必须干的劳动事务,从需求型和非需求型劳动两方面入手开展劳动教育。既要引导学

18、生从个体需求满足、家庭任务承担、社会劳动分工等层面思考劳动对生活的重要性,又要通过身体力行、共同劳动教会学生如何干活,还要鼓励学生探索独特的方式完成劳动任务。体认劳动并弘扬劳动风尚,对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凝聚家庭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做好劳动教育,要围绕为谁培养劳动者、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怎样培养劳动者等关键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促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社会劳动教育多元化,凝聚劳动育人合力,真正形成以学校劳动为主渠道、家庭劳动为基础、社会劳动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

19、局,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作者:鲁明川、应腾有删改)【文本二】学科融合:让劳动伴随探究和发现“给大棚降温,用手直接开窗不行吗,何必要编程控制呢?”在一节“葡萄树科技管理”课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棚一周共有69扇窗子,而且有葡萄树遮挡,开窗、关窗很不容易,平均每扇窗子用时1分钟,一共需要多久?”马上有同学反驳。“看似很神奇的开窗方式,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只需要两个步骤:加载、运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方式的进步,感受到科技让劳动变得轻松而简单。这种通过科技动手和科学探索,开展实验性科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劳动精神的课程,在巨各庄小

20、学经常上演。同时,融入智育、美育、传统美德教育,学科融合成为当下不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方向。种子的发芽率如何计算?怎样估测一棵向日葵能收多少葵花籽在北京密云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责任田”里,数学老师带着同学们边观察植物边思考。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种植的植物高度,其他同学的都长到20多厘米了,一位同学的才长到8厘米高。为什么呢?科学教师带领学生们一一分析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周围的动植物。终于,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周围七八个蚂蚁窝的蚂蚁破坏了土壤。负责“食”光课程的教师认为,从做一顿饭引发的学科知识应用入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个低年级孩子来

21、讲,做一顿饭要解决多少问题呢?首先要读懂并理解菜谱,这需要语文基础;其次,要按照步骤操作,在厨房这个“小实验室”里一步一步地忙活。就算是简单地给食材称重,也需要解决称怎么用、指针怎么看、单位怎么换算等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最后,还要组织语言介绍自己的菜品。“多学科整合,可以有效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价值,涵养师生文化底蕴。”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校长郭春梅表示,课程设计中,学校以各学科对实践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知识拓展,突出综合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探究和发现,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提升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作者:周世祥。有删改)10.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 )A. 文本一第段对比不同时代的劳动教育课,论证了劳动教育要注重整体育人的观点。B. 文本一第段强调劳动教育不该被错置于与学习对立的位置,且引用学者名言佐证。C. 文本二列举的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的案例可以用来证明文本一第段的观点。D.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谈及“做饭”,但前者的作用是引出论题,后者的作用是举例论证。11.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段的论证思路。12. 两个文本都围绕“劳动教育”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一)(共11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23、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注释】过洞庭:这篇文章是作者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所写。沙:指金沙堆。相夺:相映争辉。阆(lng)风、瑶台、广寒之官: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3.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

24、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点明了作者起行的缘由。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是,就”的意思,直言二人趣味相投。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增添了“闲人”的意蕴。D. “当亦如是而止耳”中的“耳”是“罢了”的意思,表现出作者的失望悲观之情。14.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5. 甲文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微妙而复杂,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16. 甲乙两文写月光时运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二)(共4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

25、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7. 请简要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作用。18. 本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作文(50分)1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地震。2月7日,中国救援队冒着暴风雪,携带大量物资紧急驰援,堪称“神速”。2月12日,救援队对倒塌砖块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细心挖掘和移动,终于将一名23岁女性幸存者救出,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超150个小时。

26、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被要求迅速快捷,有时又被要求缓慢沉稳。“快”让我们迅速做出决定突破困境,让我们毫不犹豫迎难而上,让我们争分夺秒不甘人后“慢”让我们驻足凝望沿途的风景,让我们静心思考文字里的感动,让我们细细品味爱的多重甜蜜(1)请以“那一次,我放慢了(加快了)脚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2)关于“快”和“慢”,你有怎样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写作目的明确:或分享你的经历和故事,或交流你的认识与思考;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中国书

27、法自古至今产生了无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以颜真卿为例,他一直坚持“书以载道、文以铸魂”,其作品都灌注了丰沛情感和刚毅之气。他的祭侄文稿通篇文章情怀激烈,书法气势png礴,一气h成。其书法点画之间透露的义气豪情、利国爱民等人文情怀和精神,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优秀代表。今天,我们在书法文化传播中尤其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zi lB. zi luC. zi lD. zi lu(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气势png( )礴 一气h( )成【答案】(1)A (2) . 磅 . 呵【解析】【小问1

28、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承载,chng zi,指承受支撑物体。透露,tu l,指泄露或显露(信息、消息、意思等)。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气势磅礴,q sh png b,形容气势雄伟壮大。一气呵成,y q h chng,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2. 古诗词默写。在古诗词中,常借用对“头发”的描写,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木兰诗中,“_,对镜帖花黄”表现出木兰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人不寐,_”表达边防将士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昭示自己功未成身先老的现状;李商隐在无题中用“_,夜吟应觉月

29、光寒”表达对意中人的思念;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_,_”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思报国的志向;杜甫在春望中用“_,_”刻画出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答案】 . 当窗理云鬓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可怜白发生 . 晓镜但愁云鬓改 . 鬓微霜 . 又何妨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鬓、怜、妨、搔、簪”等字词容易写错。名著阅读。(4分)3. “离开”是小说中常见的情节,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往往也由

30、此凸显。请你从下面的情节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简爱) 林冲离开山神庙(水浒传)【答案】示例一:简爱的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来指证罗切斯特已经结婚,且他的妻子就是那个被关在死亡边缘的阁楼里的疯女人。出于道德和强烈的自尊心,简爱拒绝与罗切斯特结婚,并选择离开。简爱的这次离开体现了她对自尊自强、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追求。(意思对即可)示例二:林冲在沧州看守草料场,因草厅被大雪压塌,只好到山神庙安歇。半夜,发现草料场着火,欲救火,却无意间听到陆虞侯等三人的谈话,得知他们放大火欲置林冲于死地的阴谋,林冲忍无可忍,杀死三人,并用三人人头祭奠山神,而后离开山神庙

31、,雪夜上梁山。林冲的离开体现了他从逆来顺受到彻底反叛的性格变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示例一:简爱在桑菲尔遇到德罗切斯特,发现罗切斯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刚毅,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开始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举行婚礼时,梅森先生突然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反映了简爱自爱自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示例二:林冲被发配沧州牢城后,凭借柴进的书信,被分配负责看守天王堂,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他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遭到陆谦、富安(高衙内亲信)放火暗算,即“火烧草料场”。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林冲才幸免于难。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

32、外陆谦和富安、牢城管营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的真相,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林冲这时才真正冲破幻想,决绝反抗。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身份认证,_,_,_。_,_,更加安全和卫生。对社区来说,日常管理也变得更加高效有序。因此,人脸识别系统现正逐渐成为国内“智慧社区”建设的标配之一,部署范围相当广泛。与数据库已存储的图像进行分析比对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不会出现遗忘或丢失的现象通过迅速检测图像或视频里的人脸

33、还可以实现无接触验证从而高效率地验证个人身份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本语段意在解释“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优点,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根据“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身份认证”可知,下文是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原理的解释。句“通过迅速检测图像或视频里的人脸”是人脸识别的第一部,故排在首位;采集检测完人脸后需要与数据库中储存的图像进行比对,故排在后;句“从而高效率地验证个人身份”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点,“从而”表示因果关系,故排在句之后;根据段落中“更加安全和卫生”可知,前面两空主要在解释“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性与卫生方面的优点,故句“人脸识别门禁系

34、统不会出现遗忘或丢失的现象”排在句“还可以实现无接触验证”之前;故完整排序为;故选C。5. 复兴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在认识木杆秤价值的活动中,小文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阐述你的发现。【材料一】木杆秤是一种公平、公正地称量谷物的计量器具,一般由金属秤钩、秤星秤杆、秤砣、秤盘组成。秤杆有16个量度,1量度为1两,这些量度上的刻符俗称“秤星”。“十六两制”的秤杆上有十六颗星,分别是:前端南斗六星、中间北斗七星、尾端福禄寿三星。【材料二】木杆秤制作不仅仅依靠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更是匠人坚守技艺

35、、传家传世传精神的“秤心”。传承人朱子岩把朴素的计量工具进行了艺术升华,木杆秤在他手中成为馈赠佳品。【材料三】满族新人结婚时,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红盖头轻轻挑开,抚摸新娘和自己的头,寓意婚姻称心如意,白头到老。古代官员们喜欢在自己的府衙或宅院中装饰上一杆天秤,以表明公正无私清廉。在江南一代,民间有置办杆秤的习俗,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2)在拟对联活动中,小豫尝试根据木杆秤(如图)的特点填写下面对联,却还未想好,请你帮他把空格补充完整。某巡抚到湖北上任,见衙门前悬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唯楚有才”,心中不服气,便以石磨为题,出一上联:磨大,眼小,齿棱棱,吞粗吐细,衙门来了一个卖菜的老头,便左手

36、拿秤,右手指着秤杆,秤钩和秤星,不紧不慢地说道:秤_,钩_,星_,知重识轻。(3)在传承杆秤文化的活动中,小林从有关杆秤的歇后语、歌词中发现了做人(做事)、为官的智慧,请你结合下面内容,任选一句为同学们简要解释。没有砣的秤不知轻重吃了秤杆一肚子心(星)眼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摘自清官谣)【答案】(1)木杆秤不仅是一种计量工具、传统手工艺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 直 . 弯 . 朗朗(闪闪、点点) (3)示例一:我选,秤砣是木杆秤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秤砣,便无法测量物品的重量;“不知轻重”一词,讽刺一些人在做事时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37、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提醒人们做事时要分清主次。示例二:我选,秤杆上都是秤星,吃了秤杆,便是一肚子星,取其谐音,“一肚子心眼”,提醒人们待人接物时心思不要过于复杂。示例三:我选,将秤砣比作百姓,百姓是衡量国家的发展、天下安宁的重要标准,歌词来自清官谣,提醒为官者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要以民为本,做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一“木杆秤是一种公平、公正地称量谷物的计量器具前端南斗六星、中间北斗七星、尾端福禄寿三星”,材料二“传承人朱子岩把朴素的计量工具进行了艺术升华,木杆秤在他手中成为馈赠佳品”,材料三“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红盖头轻轻挑开寓意

38、婚姻称心如意,白头到老”“古代官员们喜欢在自己的府衙或宅院中装饰上一杆天秤,以表明公正无私清廉”等内容可知,木杆秤除了具有称量物品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对联。对联的要求实际上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格: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根据图中木杆秤示意图可知,木杆秤的秤体笔直,钩子弯曲,秤身有标示刻度的秤星;根据上联“磨大,眼小,齿棱棱,吞粗吐细”可知,这些都是有关石墨特征的内容,且形容词“大”对“直”,形容词“小”对“弯”,叠词“棱棱”对“点点”,据此可对:秤直,钩弯,星点点,知重识轻。【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歇后语

39、的理解。围绕歇后语的字面意思与引申义来解释即可。示例一:我选,秤砣是木杆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秤砣的秤就失去了测量物品重量的功能;“不知轻重”表面上是写秤无法度量重量,实际上一语双关,讽刺一些人在做事分不清主次,不明事理。示例二:我选,秤杆上布满秤星,吃了秤杆,肚子里便都是秤杆的秤星,这里“星眼”与“心眼”为谐音,“一肚子心眼”,是在警示人们要与人为善,不要过于算计,太计较个人的得失。示例三:我选,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秤砣比作百姓,意在凸显百姓在衡量国家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句话来自来自清官谣,意在提醒为官者要以百姓为重,从百姓的视角出发,以民为本,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二、现代文阅读(

40、共27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采菱南塘秋去乡下采风,周日午后闲来无事,便各处走走。不知不觉间,眼前出现一个小村落,绿树环抱。村子的南头有一口大塘,塘边垂柳依依,声声蝉鸣织起了一张看不见的银色的网。透过柳树的缝隙,可见塘中菱角秧挨挨挤挤,密密匝匝,有的菱角秧竟被挤得棚架了起来,似乎能看见菱角秧下挂着的红菱角。我心中一阵欣喜,快步走到塘边,迫不及待地蹲下身子,伸手去捞塘中的菱角秧。“叔叔,你想吃菱角吗?”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忽然飘了过来,清风一样,掠过满塘蓬勃的菱角秧。我抬头望去。这是一方足有三四亩大的池塘,碧绿的菱角塘边,漂着一条小木船,船上坐着一个身穿绿衣的小女孩。她扎着两条

41、小羊角辫,稍稍仰起黝黑的小脸儿,微微眯缝了黑葡萄般的眼睛,望着我说:“叔叔,我没见过你!”“我是来采风的。”我随口说道。小女孩低了头,看了看我的脚下,疑惑地说:“叔叔,你脚下有风吗?你能踩住风吗?是不是还像哪吒一样踩着风火轮?”我不禁笑了起来,刹那间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孩,继而告诉她:“我是写文章的。”“就是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文章吗?”小女孩睁大了眼睛说。我摇了摇头,看到小女孩眼里的火苗黯淡了下去,又点了点头。我不想让她失望。“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写文章!”小女孩认真地说。“你想写什么文章呢?”我问。“写我妈妈,还写采菱南塘秋!”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我有些诧异。“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兰菱,上三年级!

42、”“你家在哪儿?”名叫兰菱的小女孩指了指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一户人家,半旧的红砖平顶房,饱含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堂屋门敞开着,房檐下停着一辆斑驳的红色电动三轮车,房前的晾衣绳上挂着几件衣裳,晾衣绳拴在两棵高大的杨树的树干上。兰菱端起一篮子红菱角,轻轻跳上岸,把篮子举到我面前,说:“叔叔,给!”我从篮子里拿起一颗红菱角,剥开菱角壳,露出凝脂一般的菱米。轻轻地咬一口,清甜的感觉顿时传遍了全身,沁人心脾。“我妈妈也喜欢吃菱角!”兰菱说,她妈妈当年正是看中了这口塘里的菱角,才跟她爸爸结婚的。这口塘从此有了一个名字南塘。每天傍晚收工回来,吃了晚饭,她爸爸都会跟妈妈一起坐在塘边柳树下的石头上说话,直到夜色深

43、沉。天气渐凉,塘水也渐凉,爸爸不知从哪里弄回了一条小木船,让妈妈坐在小木船上摘菱角,再也不会弄湿衣裳,也不冷了。不知从哪天起,南塘的水质渐渐变得浑浊了,别说在塘里游泳洗菜,就连衣裳都不能洗了,菱角和鱼虾自然也越来越少,直至绝迹。兰菱的弟弟三岁那年秋天,本该是采菱季节,南塘里已经没有菱角了。不知为什么,兰菱的妈妈跟爸爸大吵了一架,第二天就出了远门,再也没有回来。兰菱后来得知,妈妈外出不归,采不到菱角只是个借口,主要原因是家里太穷。说到这里,兰菱的脸上现出落寞的神情,涂抹着一道淡淡的忧伤。妈妈离开家后,爸爸发了疯一般,出去找妈妈,最后一无所获,蔫头耷脑地回来了。他再也没有心思做任何事,家里越来越穷

44、。那条小木船也搁置了起来,没有再用。一个阴雨天,村干部带着一个陌生的叔叔走进了兰菱的家门,跟爸爸说了很多话。她带着弟弟在檐下玩泥巴炮,没听清他们说了什么。没几天,就有车载来了抽水机,抽干了南塘里的水。又过了一些日子,一台挖掘机轰隆隆地开了过来,把塘底的淤泥和野草都挖走了,还撒了一些什么种子。那年冬天,塘里蓄满了水,第二年夏天,塘里就长出了一些菱角秧,东一棵西一棵的,上面还结了胖乎乎的红菱角,跟原来的一模一样。透过清澈的塘水,又能看到小鱼小虾悠闲地游来游去。不仅是南塘,村子周围的塘堰都清理了,塘堰里不是开出了莲花,就是长出了菱角,感觉比小时候的塘堰还要美。有一个夜晚,爸爸坐在塘边的柳树下,望着黑

45、茫茫的南塘,对兰菱说,他们家是贫困户,但他不会拖累乡里和村里。让人高兴的是,前年春节前,妈妈寄回了一笔钱,还跟兰菱姐弟俩视频,说她在南方打工,过年不回家,省下来回的路费,等哪天家里条件好了些,南塘长满了菱角,她就回家,再也不离开他们。从此,爸爸像是变了一个人,在种好自家田地之余,还耕种了别人的田地,夜里回来照顾兰菱姐弟俩,还摘了菱角给姐弟俩吃,他自己也吃,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感觉像菱角那么甜。后来,那个叔叔又多次来到家里,给兰菱和弟弟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还送来了点心和粮油。爸爸说那个叔叔是来帮我们脱贫的,有什么事都喜欢跟那个叔叔说。采菱南塘秋就是那个叔叔说的,那个叔叔还写了一首红菱角,紫菱角的儿

46、歌,教兰菱唱“红菱角,紫菱角,南塘北堰青蛙叫。柳条知了织大网,菱角秧下鱼虾跳。菱角甜,菱角漂,房前屋后清风跑,回回梦见故人归,秋来南塘采菱角”如今,三年过去了,南塘里的菱角秧越来越多,越来越旺,要不是有塘埂拦着,怕是都要挤到塘外边了。原来的日子仿佛又回来了,唯一缺少的,就是妈妈的身影。“我爸爸说:哪天南塘里长满了菱角,我妈妈就回来了!”兰菱憧憬道:“你看,南塘里已经长满了菱角,妈妈该回来了。”接到同伴电话,有急事催我回去。别了兰菱,踏上回程,耳边响起她“回回梦见故人归,秋来南塘采菱角”的歌声。(作者:林平。有删改)6. 小小菱角牵动着兰菱一家的生活。请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故事情节。_(生活甜蜜)_(波澜顿起)_(出现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