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3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如下图所示)。这种现象可用来佐证( )三星堆羊头罍炭河四羊方尊殷墟三羊尊殷墟亚址方尊A. 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B. 各地青铜文明呈现封闭的地区特色C. 中原文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D. 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2.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主张( )A. 否定

2、了西周的分封制度B.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C. 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D. 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3.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南北朝时期的这一社会现象,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 )A. 具备多重社会意义B. 仅仅限于礼仪功能C. 拥有广泛社会基础D. 为世族儒生所排斥4. 史载天宝十一载(752年),“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置牧者惟指山谷,不限多少。爰及口分、永业,违法卖买,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

3、百姓无处安置。”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不抑制兼并B. 中央集权濒临崩溃C. 两税法难以为继D.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5. 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治终乱”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 )A. 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B. 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行政能力C. 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D. 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6. 下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可知辽代( )谥号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辽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辽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辽穆宗孝安正敬皇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皇

4、帝A.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 完成了汉化封建化历程C. 受汉族传统伦理的影响颇深D. 革新了猛安谋克的体制7. 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到了明朝,唐寅宣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清朝郑板桥则公开说:“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这反映出( )A. 文人为人气节的逐步沦丧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C. 文人作画风格的巨大改变D. 文化消费提升了社会消费品质8. 下图为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示意图。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 )A. 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B. 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C. 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

5、开发D. 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9. 下表为晚清政府设立的海关情况。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时期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1854年1860年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年1895年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以后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A. 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海关体系B. 师夷长技取得重大突破C. 海关遍设有力确保了国家利权D.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10. 甲午战争后,知新报报道:湖北机器织布局在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极力整顿”后,“竞盈余十八万两”,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天津机器局“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

6、他各省军事工业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说明甲午战后( )A. 洋务工业发展动力尚存B. 自然经济已然解体C. 百日维新变法成效显著D. 自强运动全面破产11.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 )A.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B. 公务员制度的内容C. 责任内阁制度的实行情况D. 留学生的职业规划12. 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中国热”,如普费弗尔的寓言与故事中根据中国孝道故事改编的诗歌,劝谕世人孝敬父母;维兰德在小说中借鉴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梯芳,颂

7、扬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学创作( )A. 意在批判和改造当时的社会B. 改变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形式C. 利用儒家思想推动宗教改革D. 体现了世界文化同一性特点13.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的斗争( )A. 导致了贵族的特权完全被取消B. 推动了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促进了罗马公民内部法律平等D. 保障了自由民获得同等权利14. 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 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

8、、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A. 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B. 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C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D. 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15. 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1825年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1830年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起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A. 拿

9、破仑战争直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B. 东欧各国斗争目标迥异各自为战C.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D. 东欧各国在对法战败后普遍觉醒16.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据此可知( )A. 全球化阻断了意识形态的交流B.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问题的矛盾C. 全球化导致了新霸权主义诞生D. 全球化推动了人们观念转变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0、。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

11、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

12、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漕,本义是水道运粮。漕运指的是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通过水道运粮的方式将粮食运到京师或是其他指定地点的过程。下表是中国古代漕运基本概况。朝代漕运方向漕运功能秦汉东西走向多用于军事活动,随需而作。隋唐宋东南向西北隋唐在运河沿岸设置粮仓,分段漕运。宋代行和余之法,后形成“代发”制,即丰时买粮储备,灾时以所储之粮上供,民众纳钱代粮

13、。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元明清由南向北明清专设漕运总督及以下各级机构和官吏,形成规模庞大的文册户部漕运全书。明清各地可截留、调拨漕粮。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据材料,以“中国古代漕运”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9. 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

14、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

15、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

16、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

17、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四川三星堆

18、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如下图所示)。这种现象可用来佐证( )三星堆羊头罍炭河四羊方尊殷墟三羊尊殷墟亚址方尊A. 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B. 各地青铜文明呈现封闭的地区特色C. 中原文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D. 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古蜀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考古发掘证明,三星堆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借鉴了中原文化的元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相似性,体现了交

19、流而非封闭,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三星堆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不能断定“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2.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主张( )A. 否定了西周的分封制度B.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C. 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D. 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

20、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 一个批评而已,B项正确;老子,孔子都没有否定分封制,排除A项;老子代表的不是地主阶级,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不可能成为核心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项。3.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南北朝时期的这一社会现象,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 )A. 具备多重社会意义B

21、. 仅仅限于礼仪功能C. 拥有广泛社会基础D. 为世族儒生所排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可知,材料体现了射箭具有推进自我修养、锻炼品质、教化礼仪等多重功能和社会意义,A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射箭活动的多重意义和功能,并不是仅仅限于礼仪功能,排除B项;据题干“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可知,射箭活动社会基础有一定的局限,并不能说明社会基础广泛,排除C项;D项仅仅体现了材料一个方面,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4. 史载天宝十一载(752年),“王公百官及富豪

22、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置牧者惟指山谷,不限多少。爰及口分、永业,违法卖买,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不抑制兼并B. 中央集权濒临崩溃C. 两税法难以继D.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惟指山谷,不限多少”“违法卖买,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体现了唐朝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之风盛行,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兼并之风盛行,但没有强调政府对兼并现象的态度,排除A项;土地兼并盛行不等于中央集权濒临崩溃,排除B项;两税法实行的时间是780年,排除C项。故选D项。5.

23、 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治终乱”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 )A. 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B. 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C. 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D. 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变化,体现了宋朝科举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内容的变化而非科举程序的变化,排除A项;宋朝统治危机主要是外部威胁,而汉唐主要是内部,而且C项和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变化和重文抑武无关,排除D项。

24、故选B项。6. 下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可知辽代( )谥号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辽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辽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辽穆宗孝安正敬皇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A.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 完成了汉化封建化历程C. 受汉族传统伦理的影响颇深D. 革新了猛安谋克的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中几乎都有孝、仁,足见其深受汉族传统伦理的影响,C项正确;A项“文化差异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从皇帝谥号不能得出封建化历程完成的结论,排除B项;猛安谋克体制是金朝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

25、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到了明朝,唐寅宣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清朝郑板桥则公开说:“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这反映出( )A. 文人为人气节的逐步沦丧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C. 文人作画风格的巨大改变D. 文化消费提升了社会消费品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而明朝则出现了文人售卖字画的现象,而且明码标价,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B项正确;文人售卖字画不等于没有气节,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画作风格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消费品质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8. 下图为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示意

26、图。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 )A. 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B. 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C. 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开发D. 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漠南等边远地区城镇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的,D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排除B项;农民积极开发不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9. 下表为晚清政府设立的海关情况。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时期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1854年1860年设置上海、广州、汕

27、头3处海关1861年1895年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以后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A. 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海关体系B. 师夷长技取得重大突破C. 海关遍设有力确保了国家利权D.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设置海关越来越多并且深入内地,说明列强的侵略在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D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清政府设立的海关越来越多且深入内地,不能得出海关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独立的海关权,排除C项。故选D项。10.

28、甲午战争后,知新报报道:湖北机器织布局在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极力整顿”后,“竞盈余十八万两”,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天津机器局“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他各省军事工业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说明甲午战后( )A. 洋务工业发展动力尚存B. 自然经济已然解体C. 百日维新变法成效显著D. 自强运动全面破产【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湖北机器织布局、天津机器局均属于洋务企业,而材料“竞盈余十八万两”“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等信息则反映了甲午战后洋务企业不但存在,而且获得了较大发展,说明洋务工业发展动力尚存,A项正确,排除D项;自然经济在整个近代都占据绝对主导地

29、位,没有彻底解体,排除B项;1896年维新变法还没有开始,而且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的发展情况,和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11.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 )A.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B. 公务员制度的内容C. 责任内阁制度的实行情况D. 留学生的职业规划【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和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民

30、国总统签署的文件需要内阁总理附署,C项正确;当时已经是北洋政府,排除A项;材料和公务员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和留学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 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中国热”,如普费弗尔的寓言与故事中根据中国孝道故事改编的诗歌,劝谕世人孝敬父母;维兰德在小说中借鉴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梯芳,颂扬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学创作( )A. 意在批判和改造当时的社会B. 改变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形式C. 利用儒家思想推动宗教改革D. 体现了世界文化同一性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劝谕世人孝敬父母”“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

31、梯芳,颂扬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正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宣扬中国思想,服务于他们批判和改造欧洲社会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形式无关,排除B项;材料“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是反讽世俗君主,是启蒙运动的体现而非宗教改革,排除C项;D项“同一性”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项。13.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的斗争( )A. 导致了贵族特权完全被取消B. 推动了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促进了罗马公民内部法律平等

32、D. 保障了自由民获得同等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发展史可知,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最起码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即促进了罗马公民内部法律平等,C项正确;贵族的特权只是得到了抑制,但并未被完全取消,排除A项;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时期,还未将所有自由人都纳入到罗马法体系当中去,排除D项。故选C项。14. 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 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

33、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A. 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B. 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C.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D. 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根据材料“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的评价仍不够客观,

34、所以B正确;“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中西方史学家对殖民行为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所以D错误。15. 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1825年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1830年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A. 拿破仑战争直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B. 东欧各国斗争目标迥异各自为

35、战C.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D. 东欧各国在对法战败后普遍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青年军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和制定宪法,这些意味着拿破仑战争使得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俄国沙皇和农奴制的影响,而不是说拿破仑战争直接推动了农奴制改革,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各国不同的斗争内容都是受到了拿破仑斗争的影响,是有关联的,排除B项;题干中只有波兰属于东欧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自我觉醒不是这时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 全

36、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据此可知( )A. 全球化阻断了意识形态的交流B.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问题的矛盾C. 全球化导致了新霸权主义诞生D. 全球化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三者呈现递进关系,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其他国家的移民进入全球化城市,与其他国家的人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思想相互影响,

37、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理念,D项正确;全球化有利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会阻断,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移民问题带来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促使人民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新霸权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

38、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

39、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40、。【答案】(1)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答出两点即可) (2)新问题: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意义:根据材料“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

41、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等方面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小问2详解】新问题:根据材料“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可知,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

42、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可知,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如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漕,本义是水道运粮。漕运指的是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通过水道运粮的方式将粮食运到京师或是其他指定地点的过程。下表是中国古

43、代漕运基本概况。朝代漕运方向漕运功能秦汉东西走向多用于军事活动,随需而作。隋唐宋东南向西北隋唐在运河沿岸设置粮仓,分段漕运。宋代行和余之法,后形成“代发”制,即丰时买粮储备,灾时以所储之粮上供,民众纳钱代粮。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元明清由南向北明清专设漕运总督及以下各级机构和官吏,形成规模庞大的文册户部漕运全书。明清各地可截留、调拨漕粮。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据材料,以“中国古代漕运”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论题:漕运路线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动。阐述:漕运连接着

44、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主要通过东西走向的自然水道黄河和渭河沟通关中和山东;隋唐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但江南地区已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漕运的重心转移到南方,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以东南一西北向为主;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漕运路线进一步调整为从南到北的方向。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北分立,南粮大量北运。【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结合材料的信息从多角度概括。根据“多用于军事活动,随需而作”“隋代开通运河汴河水道运输繁荣。”等内容并结

45、合所学可概括出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动。论述时,结合秦汉、隋唐到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变化,以及历代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变化趋势进行概括,最后再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19. 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

46、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 (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