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22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不像其他方案做得俊俏,终究是被哥哥嫌弃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玩法层出不穷,讨论愈发热烈。网络是否会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不断刻板、扁平化?如何认识经典与流行?红楼梦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对话者:嘉宾甲 嘉宾乙 主持人主持人:最近兴起了戏仿文学经典表达的热潮,网友们会用卡夫卡

2、、鲁迅、张爱玲、海明威等等经典作家的口吻,讲述各自的疫情故事。很多人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经典,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形式太有迎合性了,只是照着葫芦画瓢。嘉宾乙:我最早看到“疫情文学”就是一些网友在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文化符号,营造出一些文化氛围。创作者应该是看过原著,再对原著进行戏仿的。因此,他们可能不太存在激活状态。而大众的关注点还放在疫情上,文学只是它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之一,是让它变得“有趣”的调味品。嘉宾甲:戏仿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戏仿作为一个修辞格特别提了出来。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刘贡父晚年得了麻风病,头发、眉毛都脱落,鼻梁将断裂。苏轼就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

3、守鼻梁”,用刘邦的大风歌捉弄他。戏仿的重要特点是依托经典,读者如果不知道经典,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对经典相当熟悉,才会感受到戏仿的语言形式跟经典之间的张力,越想越好玩。戏仿一方面进行着游戏,一方面在比拼人的想象力,还是很搞笑的。红楼梦中为什么是林黛玉被仿得很多?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林黛玉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不融于这个社会的,好像总是剑拔弩张,这就把她的一言一行凸显出来,变得格外瞩目。林黛玉的抒情方式,也不符合传统社会规则。传统的礼仪社会倡导“发乎情,止乎礼”,内在的情感是被抽空的。有一位作家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差异,认为黛玉有时说话如“惊雷”,宝钗说话则是“煞风景”的,天上来了雷,宝钗消雨无声

4、。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嘉宾甲:黛玉感慨“你真是个多情的人”,宝钗马上说“不是的,我对每个人都是这

5、样的”,很“煞风景”。薛宝钗不习惯于太重感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她不愿意跟你走得太近,否则她不习惯。我非常理解这一点,因为我也是受传统社会熏陶的。我在心里其实很想抱抱我的父母,但直到他们去世,我都没有抱过。我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抱父母太夸张,感情很外露。即使有这种冲动,我们之间还是淡淡的关系,非常理性。这实际上就是薛宝钗,只要对方太热情,她马上退一步,压抑情感,最终就成了“冷美人”。中国社会不主张激动情感的产生,因为这对秩序有一种破坏力。即使内心翻江倒海,但人们会表现得比较高冷。这样好像挺好,但有时又觉得很遗憾,缺少那种温暖。主持人:大家对林黛玉的模仿,模仿到精髓了吗?嘉宾甲:很难说大家是否

6、模仿到了精髓,因为林黛玉所有机智、俏皮或讽刺地讲话,都有特定的语境,模仿时则会把这个语境抽出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周瑞家的送宫花片段,周瑞家的回答时误以为是黛玉不好意思,所以解释“别人都有,你放心拿”。黛玉却认为“别人不挑剩的也不会给我”,两人的理解有巨大反差,戏剧性由此产生。我们在模仿的时候,往往割裂前因后果,好多都是断章取义,对语境整体的理解不完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模仿确实扁平化了。林黛玉有一个最大的本领话语的语境组合力。这对我们重新改组她的话,又构成了一种挑战。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7、”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嘉宾甲: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林黛玉的语境组合力。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黛玉就记下了,等到雪雁来送

8、手炉,她就把前后的两个语境结合起来,怪宝玉事事听宝钗的。她在两个语境中自由滑动,一语双关。黛玉接下来对薛姨妈说的话,又把薛姨妈家和一个想象中的会多心的人家组合在一起。她能够不断地生出新的语境进行重组,让自己在其中游走,立于不败之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现在学林黛玉,学的就是能够体现出想象力的语境重组能力。嘉宾乙: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去语境化是一大趋势。当一个东西包裹着太多语境,传输成本、理解成本就会变高。当它去语境化,把外壳都剥掉,既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对话人的限制,变成了一个非常单纯的词组或话语的时候,更利于快速传播。个体在使用它的时候,会再语境化,就是把它重新放到一个语境里,这其中包括语

9、境的组合和挪用,然后再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是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抱有乐观态度的原因,如果大家真的对此事产生了兴趣,这个语境的复建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推广或传承。(取材于语文学习公众号文章“林黛玉发疯文学”为什么火了?,2022.3.29)1. 下列对文中两个加点的“它”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相同,都指的是“疫情”。B.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相同,都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C.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不同,第一个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第二个指的是“疫情”。D.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不同,第一个指的是“疫情”,第二个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2. 根据选文,请分别概括两位嘉

10、宾对“戏仿文学经典”持有的看法各是什么。3. 你认为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属于“去语境化”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1】。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

11、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2】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3】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

12、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取材于柳宗元封建论)注释:【1】后:诸侯。【2】陵夷:由盛到衰。【3】凡伯、苌弘:皆为周朝大臣。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邦群后 邦:分封B.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 丧:丧气C. 国殄于后封之秦 殄:消灭,灭绝D. 矫秦之枉 枉:偏差,错

13、误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威分于陪臣之邦 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赋)B. 挟中兴复古之德 臣闻求木之长者(谏太宗十思疏)C. 裂土田而瓜分之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D.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6.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天子东迁国都后,诸侯势力更强大而指挥不动,王朝统治权已经失去。B. 秦朝因实行郡县制,才导致百姓杀郡守劫县令这种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C. 汉初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最终也产生了祸乱。D. 秦朝的郡县制比周王朝的封建制要优越,就是再过一百代也还是正确的。7. 翻译下列句

14、子。(1)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2)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8. 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论述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的。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宋】辛弃疾郁孤台【2】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3】,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注释:【1】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造口一名皂口,南渡之初,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2】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3】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4】鹧鸪:

15、鸟名,啼声凄苦。9.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将延绵的“清江水”与“行人泪”联系在一起,写出南宋人民国破家亡之痛。B. “望长安”表现了词人虽然对长安城有无限的向往与喜爱,却被重重山峦阻隔。C. “青山遮不住”一扫围堵封闭之感,“毕竟”一词表现了词人坚强的信念。D. “愁余”意即“使余愁”,词人借鹧鸪的凄苦啼叫来暗示国事之艰难和自身之愁苦。10. 古代诗歌中常借助鸟鸣声来传达诗人情感,下列诗句中的鸟鸣声所蕴含的情感与“山深闻鹧鸪”不相似的一项是( )A. 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湘江秋晓刘道)B.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C. 胡雁拂海翼,翱

16、翔鸣素秋。(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李白)D.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11.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词人借所见山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12. 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曾皙用一幅春游画卷表达出了一种美政理想:“_,春服既成,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杜牧以“_,金块珠砾,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描绘了秦统治者奢靡的生活。(阿房宫赋)面对恢弘壮阔洞庭湖时,杜甫吟出了“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的诗句,张孝祥则以“_,着我扁舟一叶”(念奴娇过洞

17、庭)描绘了月夜洞庭的壮美。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选文(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陪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捎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的满屋里都笑

18、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梆梆的。”凤姐笑道:“我婆婆也是一样的疼宝玉,我也没处去诉冤,到说我强嘴。”说着,又引着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馀,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不须多记。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

19、云、宝钗是客。馀者皆是自己人。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听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跳着人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一面说,一面拉起他来,携手出去。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黛玉因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

20、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阔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

21、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壕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到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甲)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乙)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丙)也猜着了,亦不敢说。湘云接着笑道:“到像

22、林妹妹的模样儿。”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13. 下列对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自己蠲资二十两 蠲资:索取资金。B. 凤姐凑趣笑道 凑趣:迎合兴趣。C. 那些梯己只留于他 梯己:私房钱。D. 到说我强嘴 强嘴:顶嘴,反对。14. 依据你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下列将人物填入第段划线句的对应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王熙凤 乙:贾宝玉 丙:薛宝钗B. 甲:花袭人 乙:薛宝钗 丙:贾宝玉C. 甲:王熙凤 乙:薛宝钗 丙:贾宝玉D. 甲:花袭人 乙:贾宝玉 丙:薛宝钗15. 请结合选文中具体内容,概括薛宝钗的形象特点。16. 红楼梦

23、在三个人物判词中,都提到了“才”,分别是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贾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王熙凤的“都知爱慕此生才”。请从这三人中任选一人,用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印证。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今年正值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当代青年人从五四精神中汲取青春力量,在追求热爱时不忘家国远方。不同的青春,有一样的温度。请以“一样的青春温度”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24、这需要我们成功时沉淀经验,轻妄时沉淀言行,冲动时沉淀情绪请以“学会沉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不像其他方案做得俊俏,终究是被哥哥嫌弃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玩法层出不穷,讨论愈发热烈。网络是否会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不断刻板、

25、扁平化?如何认识经典与流行?红楼梦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对话者:嘉宾甲 嘉宾乙 主持人主持人:最近兴起了戏仿文学经典表达的热潮,网友们会用卡夫卡、鲁迅、张爱玲、海明威等等经典作家的口吻,讲述各自的疫情故事。很多人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经典,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形式太有迎合性了,只是照着葫芦画瓢。嘉宾乙:我最早看到“疫情文学”就是一些网友在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文化符号,营造出一些文化氛围。创作者应该是看过原著,再对原著进行戏仿的。因此,他们可能不太存在激活状态。而大众的关注点还放在疫情上,文学只是它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之一,是让它变得“有趣”的调味品。嘉宾甲:戏仿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

26、。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戏仿作为一个修辞格特别提了出来。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刘贡父晚年得了麻风病,头发、眉毛都脱落,鼻梁将断裂。苏轼就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用刘邦的大风歌捉弄他。戏仿的重要特点是依托经典,读者如果不知道经典,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对经典相当熟悉,才会感受到戏仿的语言形式跟经典之间的张力,越想越好玩。戏仿一方面进行着游戏,一方面在比拼人的想象力,还是很搞笑的。红楼梦中为什么是林黛玉被仿得很多?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林黛玉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不融于这个社会的,好像总是剑拔弩张,这就把她的一言一行凸显出来,变得格外瞩目。林黛玉的抒情方式,也不符合传统社会规则。传统的礼仪社

27、会倡导“发乎情,止乎礼”,内在的情感是被抽空的。有一位作家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差异,认为黛玉有时说话如“惊雷”,宝钗说话则是“煞风景”的,天上来了雷,宝钗消雨无声。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

28、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嘉宾甲:黛玉感慨“你真是个多情的人”,宝钗马上说“不是的,我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很“煞风景”。薛宝钗不习惯于太重感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她不愿意跟你走得太近,否则她不习惯。我非常理解这一点,因为我也是受传统社会熏陶的。我在心里其实很想抱抱我的父母,但直到他们去世,我都没有抱过。我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抱父母太夸张,感情很外露。即使有这种冲动,我们之间还是淡淡的关系,非常理性。这实际上就是薛宝钗,只要对方太热情,她马上退一步,压抑情感,最终就成了“冷美人”。中国社会不主张激动情感的产生,因为这对秩序有一

29、种破坏力。即使内心翻江倒海,但人们会表现得比较高冷。这样好像挺好,但有时又觉得很遗憾,缺少那种温暖。主持人:大家对林黛玉的模仿,模仿到精髓了吗?嘉宾甲:很难说大家是否模仿到了精髓,因为林黛玉所有机智、俏皮或讽刺地讲话,都有特定的语境,模仿时则会把这个语境抽出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周瑞家的送宫花片段,周瑞家的回答时误以为是黛玉不好意思,所以解释“别人都有,你放心拿”。黛玉却认为“别人不挑剩的也不会给我”,两人的理解有巨大反差,戏剧性由此产生。我们在模仿的时候,往往割裂前因后果,好多都是断章取义,对语境整体的理解不完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模仿确实扁平化了。林黛玉有一个最大的本领话语的语境组合力。这对

30、我们重新改组她的话,又构成了一种挑战。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

31、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嘉宾甲: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林黛玉的语境组合力。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黛玉就记下了,等到雪雁来送手炉,她就把前后的两个语境结合起来,怪宝玉事事听宝钗的。她在两个语境中自由滑动,一语双关。黛玉接下来对薛姨妈说的话,又把薛姨妈家和一个想象中的会多心的人家组合在一起。她能够不断地生出新的语境进行重组,让自己在其中游走,立于不败之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现在学林黛玉,学的就是能够体现出想象力的语境重组能力。嘉宾乙: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去语境化是一大趋势。当一个东西包裹着太多语境,传输成本、理解成本就会变高。当它去语境化,把外壳都剥

32、掉,既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对话人的限制,变成了一个非常单纯的词组或话语的时候,更利于快速传播。个体在使用它的时候,会再语境化,就是把它重新放到一个语境里,这其中包括语境的组合和挪用,然后再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是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抱有乐观态度的原因,如果大家真的对此事产生了兴趣,这个语境的复建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推广或传承。(取材于语文学习公众号文章“林黛玉发疯文学”为什么火了?,2022.3.29)1. 下列对文中两个加点的“它”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相同,都指的是“疫情”。B.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相同,都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C.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不同,第

33、一个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第二个指的是“疫情”。D. 两个“它”字指代内容不同,第一个指的是“疫情”,第二个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2. 根据选文,请分别概括两位嘉宾对“戏仿文学经典”持有的看法各是什么。3. 你认为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属于“去语境化”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答案】1. A 2.

34、 嘉宾甲认为:(1)戏仿要依托经典,熟悉经典,要有想象力;(2)被戏仿的人物语言往往个性鲜明、与当下社会不相融的,情感外露;(3)戏仿的“去语境化”让模仿变得扁平化,很难模仿到精髓。嘉宾乙认为:(1)戏仿时对经典不太存在激活状态,而只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有趣而进行戏仿;(2)去语境化更利于快速传播,使用时可以再语境化,包括语境的组合和挪用,赋予其新的意义。 3. 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属于“去语境化”。(1)“孔乙己”来自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可见“孔乙己”的名字是绰号,是半懂不懂的毫无意义的文字的堆砌。(2)去语境化,就是说话人去掉了这句话原先的时空、对话等限制,使之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词组或话语,然

35、后在使用时再语境化,赋予其新的意义。(3)人们之所以给孔乙己起这样一个名字,一是因为“他姓孔”,二是因为他是读书人,因此人们基于这两点原因,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已经去掉了原来的语境,属于再语境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原文“而大众的关注点还放在疫情上,文学只是它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之一,是让它变得有趣的调味品”可知,这两个“它”都是指“疫情”。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嘉宾甲认为:“戏仿的重要特点是依托经典,读者如果不知道经典,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对经典相当熟悉,才会感受到戏仿的语言形式跟经典之间的张力”“戏仿一方面

36、进行着游戏,一方面在比拼人的想象力”,可概括出:戏仿要依托经典,熟悉经典,要有想象力;“红楼梦中为什么是林黛玉被仿得很多?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林黛玉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不融于这个社会的有一位作家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差异,认为黛玉有时说话如惊雷,宝钗说话则是煞风景的”,可概括出:被戏仿的人物语言往往个性鲜明、与当下社会不相融的,情感外露;“很难说大家是否模仿到了精髓,因为林黛玉所有机智、俏皮或讽刺地讲话,都有特定的语境,模仿时则会把这个语境抽出来”“我们在模仿的时候,往往割裂前因后果,好多都是断章取义,对语境整体的理解不完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模仿确实扁平化了”,可概括出:戏仿的“去语境化”让

37、模仿变得扁平化,很难模仿到精髓。嘉宾乙认为:“创作者应该是看过原著,再对原著进行戏仿的。因此,他们可能不太存在激活状态。而大众的关注点还放在疫情上,文学只是它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之一,是让它变得有趣的调味品”,可概括出:戏仿时对经典不太存在激活状态,而只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有趣而进行戏仿;“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去语境化是一大趋势。当一个东西包裹着太多语境,传输成本、理解成本就会变高。当它去语境化,把外壳都剥掉,既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对话人的限制,变成了一个非常单纯的词组或话语的时候,更利于快速传播。个体在使用它的时候,会再语境化,就是把它重新放到一个语境里,这其中包括语境的组合和挪用,然后再赋予其新的意

38、义”,可概括出:去语境化更利于快速传播,使用时可以再语境化,包括语境的组合和挪用,赋予其新的意义。【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首先肯定,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属于“去语境化”。文中说孔乙己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上大人孔乙己”来自描红纸,描红纸是孩子们初学写字时用来模仿写字的本子,上面的字一般都比较简单,而且往往是单个字,不是句子,类似于现在的孩子们初学“山石土田日月水火人口刀手”一样。可见孔乙己的名字来历完全是儿戏,“孔乙己”的名字是绰号,是半懂不懂的毫无意义的文字的堆砌。再看去语境化,

39、嘉宾乙认为“去语境化,把外壳都剥掉,既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对话人的限制,变成了一个非常单纯的词组或话语的时候,更利于快速传播。个体在使用它的时候,会再语境化,就是把它重新放到一个语境里,这其中包括语境的组合和挪用,然后再赋予其新的意义”,也就是说话人去掉了这句话原先的时空、对话等限制,使之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词组或话语,然后在使用时再语境化,赋予其新的意义。而人们之所以给孔乙己起这样一个名字或者绰号,一是因为“他姓孔”,二是因为他是读书人,“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此人们基于这两点原因,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已经去掉了原来的语境,属于再语境化。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阅读

40、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1】。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2】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3】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

41、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取材于柳宗元封建论)注释:【1】后:诸侯。【2】陵夷:由盛到衰。【3】凡伯、苌弘:皆为周朝大臣。4.

4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邦群后 邦:分封B.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 丧:丧气C. 国殄于后封之秦 殄:消灭,灭绝D. 矫秦之枉 枉:偏差,错误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威分于陪臣之邦 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赋)B. 挟中兴复古之德 臣闻求木之长者(谏太宗十思疏)C. 裂土田而瓜分之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D.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6.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天子东迁国都后,诸侯势力更强大而指挥不动,王朝统治权已经失去。B. 秦朝因实行郡县制,才导致百姓杀郡守劫县令这种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C

43、. 汉初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最终也产生了祸乱。D. 秦朝的郡县制比周王朝的封建制要优越,就是再过一百代也还是正确的。7. 翻译下列句子。(1)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2)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8. 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论述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的。【答案】4. B 5. C 6. B 7. (1)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2)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 8. (1)首先从周朝开始实行封建制说起,论述封建制导致周朝势力逐渐衰败,最后为秦所灭。(2)然后以秦朝为例,先论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优势,再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激起民怨

44、,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3)以汉朝为例,指出汉朝沿袭周朝的封建制,导致国力衰败,得出秦朝郡县制正确性的结论;最后总结归纳,指出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选文层层论述,逻辑严密,以史实为论据,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丧:丧失。句意:我认为周王朝丧失统治力量已经很久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到/介词,比。句意:王朝的权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国家/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句意:他虽然倚仗着复兴周王朝的功德/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C.而:连词,表顺承。句意:

45、把土地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D.以:通“已”,已经/连词,表顺承。句意: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朝因实行郡县制,才导致百姓杀郡守劫县令这种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错误,原文“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意思是,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乖戾”,抵触,叛乱;“君君”,把天子看作天子。(2)“摄制”,控制,统治;“所以”,的原因;“得”,适宜、正确。【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46、的能力。第一段,“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首先从周朝开始实行封建制说起,接着“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论述封建制导致周朝势力逐渐衰败,“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最后为秦所灭,从而指出封建制的弊端。第二段,“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先论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优势;“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再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激起民怨,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第三段,“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指出汉朝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封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