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要实验部分(一)一、探究能量的转换(一)实验器材:细铁丝、软木塞(或橡皮泥)、花生米、火柴、蜡烛、小烧杯、适量的水、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二)操作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用细铁丝将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用温度计测量加热前烧杯里的水温并记录。3、点燃花生米并放于石棉网下,加热烧杯里的水。(借助燃着的蜡烛点燃花生米。)4、花生米燃烧完后,测量水温并记录。5、对比加热前后的水温变化。加热前水的温度/加热后水的温度/(三)实验结论:花生米燃烧产生的( )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 )就转化为( )和( )。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一)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二)假设: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匝数多,磁力大;匝数少,磁力小。(三)实验设计:1、不变的因素:电池节数、导线粗细、铁钉长短等。2、改变的因素:线圈匝数。(四)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两端去掉绝缘层分别能绕大铁钉30、60圈左右的导线两根;大铁钉、回形针、火柴、开关等。(五)操作步骤:1、探究导线绕30圈左右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1)将导线沿相同方向在大铁钉上缠绕30圈左右。(2)把绕上导线的大铁钉连接到装有电池的电池盒上,闭合开关,用大铁钉去吸引回形针。(3)断开电源,数被吸引的回形针的数量并记录。2、探究导线绕60圈左右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1)将导线沿相同方向在大铁钉上缠绕60圈左右
3、。(2)按照步骤“1”中(2)(3)完成。线圈匝数第一次吸回形针第二次吸回形针第三次吸回形针平均值( )圈( )卷3、比较不同的线圈匝数,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六)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 )有关,( )越多,电磁铁磁力( )。三、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一)实验器材:光电板、小车、量角器、遮光纸。(二)情况一:1、问题:光电板受光面积与小车速度是否有关?2、假设:受光面积大,小车速度大。3、改变的条件:光电板的面积大小。4、不变的条件:光电板的受光角度。5、实验方法:对光电板进行部分遮挡。6、实验现象:7、实验结论:(三)情况二:1、问题:光电板受光角度与小车速度是否有关?2、
4、假设:受光角度为90,小车速度大。3、改变的条件:光电板的受光角度。4、不变的条件:光电板的面积大小。5、实验方法:改变光电板的受光角度。6、实验现象:7、实验结论:四、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一)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二)假设: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三)实验器材: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四)实验设计:1、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2、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五)实验现象:(六)实验结论:五、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一)实验器材:锥形瓶、烧杯、蜡烛、集气瓶、导管。(二)操作步骤:1、用白醋和小苏打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2、将
5、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集气瓶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它的特点。3、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三)实验现象:(四)实验结论:六、制作印迹化石模型(一)问题:怎样制作印迹化石模型。(二)猜想:印迹化石模型可以制作出来。(三)实验器材:黏土、叶子、贝壳、圆木棒。(四)操作步骤:1、用圆木棒将黏土擀平。2、把叶子、贝壳分别放在黏土上,用手把他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3、把留有印迹的黏土晾干。(五)实验结论:七、制作简易电动机(一)实验器材:漆包线、回形针、木板、导线、干电池盒、螺丝钉、强磁铁、鳄鱼夹。(二)制作步骤:1、将漆包线绕成直径约为2厘米的圆形线圈,大约20匝。2、把
6、回形针做成支架,用螺丝钉固定在木板上。3、在圆形线圈线头的一端用小刀刮掉全部绝缘漆,另一端刮掉半周绝缘漆。4、把线圈放在支架上,线圈下端放一块强磁铁,用鳄鱼夹连通电路,线圈开始转动。(三)实验现象:(四)实验结论:八、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一)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二)假设: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三)实验器材:馒头、烧杯、冰块。(四)实验设计:序号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1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2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4(五)实验结论:九、用平衡尺研究杠杆(一)问题:平衡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二)实验器材:平衡尺、一盒钩码
7、、铁架台。(三)操作步骤:1、调节平衡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3、分别在支点右侧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处挂钩码,观察需要多少个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4、将左侧的钩码移到15厘米处,在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四)实验记录:钩码支点左侧支点右侧位置/厘米1051020数量/个2(五)实验结论: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 )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十、探究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一)假设:动滑轮可以省力,定滑轮不省力。(二)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三)操作步骤:1、定滑轮: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钩码
8、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勾上弹簧测力计,记录下钩码的重量和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2、动滑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并记录下来。再将绳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穿过滑轮勾在弹簧秤上,再将两个钩码悬挂在滑轮上,记录下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十一、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一)问题:斜面坡度大小会影响拉小车的力吗?(二)假设:斜面的倾斜度越小越省力。(三)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四)操作步骤:1、搭好实验装置。2、先测出直接提升小车需要的力,再测出沿斜面拉小车的力。3、改变斜面坡度,测出沿不同坡度拉小车的力。(五)实验记录:斜面坡度(书的本数)0123456拉
9、小车的力/牛(六) 实验结论:斜面的作用是( ),斜面的倾斜度越小越( ),反之则费力。十二、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一)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二)实验器材:凡士林、金属片、试管夹、酒精灯、火柴。(三)操作步骤: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十三、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一)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二)实验器材:木屑、水、酒精灯、火柴。(三)操作步骤:1、把木屑放入水中。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3、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四)实验现象:(五)实验结论
10、:十四、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一)问题: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二)实验器材:线香、火柴、玻璃罩。(三)操作步骤:1、固定一支线香,点燃。2、用玻璃罩倒扣住线香。3、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四)实验现象:(五)实验结论:十五、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一)问题: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二)实验器材:塑料、木头、铜、铝、钢、凡士林、烧杯、热水。重要实验部分(二)十六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怎样变化的(一)问题: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地下降,或是其他?(二)假设:水温是先快后慢地下降。(三)实验器材: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
11、、热水、烧杯。(四)操作步骤:1、安装好测温装置。2、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3、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线。(五)实验结论:十七、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测量水温(一)猜想:给水加热时水温慢慢升高,水冷却时水温慢慢下降。(二)实验器材:铁架台、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水等。(三)操作步骤:1、将各个器材安装好。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里的40毫升左右的水加热。3、把温度计悬入水中。4、首先记录下开始时水的温度,然后每隔1分钟记录下一次水的温度,最后测量至3分钟。5、移开并熄灭酒精灯,然后每1分钟量一次温度,并记录。(四)实验结论:十八、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2、(一)问题: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二)实验器材:烧瓶、水、墨水、空心管、胶塞。(三)操作步骤:1、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烧瓶。2、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3、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4、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四)实验结论:十九、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一)问题:空气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二)实验器材:气球、烧瓶、水。(三)操作步骤:1、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2、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3、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四
13、)实验结论:二十、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一)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铜球、铁圈。(三)操作步骤:1、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2、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二十一、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一)问题: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及与环形山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二)假设: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三)实验器材:沙盘、细沙、直尺、一大一小的石子。(四)操作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平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3、取出石子后用肉眼观察比较沙坑的大小。4、轻轻摇晃盘子,使沙子成水平状
14、。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5、取出石子后用肉眼观察比较坑的大小。(五)实验现象:1、从不同的高度丢下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高度越低,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实验二: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石子越小,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六)实验结论:月球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山的形成与撞击月球的( )、( )月球的远近有关。二十二、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一)蚕豆:1、问题: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2、假设:蚕豆根都会向下长。3、操作步骤:(1)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2)向瓶
15、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3)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4)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4、实验现象:5、实验结论:(二)葵花子:1、问题: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2、假设:葵花子埋在5cm的土里可以出苗。3、操作步骤:(1)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2)每两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3)把坑填平,标记好深度。(4)10天后,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编号埋种深度/厘米12第1粒第2粒4、实验现象:5、实验结论:二十三、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
16、进快慢的关系(一)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二)假设: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三)保持不变的是:需要改变的是:(四)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五)操作步骤:(六)实验结论:二十四、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一)实验器材:弹簧、钩码、直尺、带铁圈的铁架台。(二)操作步骤:1、将铁架台平放在实验桌上,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弹簧竖直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并记录。2、在弹簧下挂上一个钩码,钩码处于竖直状态时,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并记录。3、依次在弹簧下面逐个增加钩码(依次增加到3个即可),每次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并记录。4、观察钩码个数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17、。挂钩码前弹簧长度组数挂钩码数弹簧拉伸长度123(三)实验结论: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 )。二十五、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一)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假设: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三)保持不变的是:物体本身和接触面的大小。(四)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木块、砂纸。(五)操作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拖动小木块,测量摩擦力,重复三次。2、用弹簧测力计在砂纸上拖动小木块,测量摩擦力,重复三次。接触面摩擦力/N平均摩擦力/N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桌面砂纸(六)实验结论:二十六、研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因素(一)体
18、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1、问题: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一样吗?2、实验器材:空心塑料球、橡皮泥、一盆水。3、操作步骤:(1)给三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2)1号球内装满橡皮泥,2号球内装一半橡皮泥,3号球内装少许橡皮泥。(3)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1、问题: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一样吗?2、实验器材:空心塑料球、橡皮泥、天平、一盆水。3、操作步骤:(1)给三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2)在空心塑料球中装入橡皮泥,用天平称量,确保装入橡皮泥后三个塑料球的质量相同。(
19、3)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三)实验结论:二十七、探究简单电路的组成(一)猜想: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二)实验器材:电池、电线、灯泡、开关等。(三)操作步骤:1、用电线从电池的正极连接开关一端。2、用电线从开关另一端连接灯泡的一头。3、用电线从灯泡的另一头连接到电池的负极。4、打开开关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四)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 )、( )、( )、( )四部分组成。二十八、研究金属的性质(一)实验器材:铁丝、粗铝丝、铁锤、热水、烧杯、铝棒、木棒、钢板、砂纸。(二)操作步骤:1、用砂纸摩擦铁丝的表面,仔细观察它的光泽度。2、把长
20、短、粗细相同的铝棒、木棒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注意露出水面的长度相等。几分钟后,摸一摸铝棒、木棒的上端。3、把粗铝丝放在钢板上,用铁锤轻轻敲打、观察粗铝丝的形变。(三)实验结论:金属具有( )、( )、( )。二十九、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一)实验器材:铲子、两个托盘、洒水壶。(二)操作步骤:1、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没有,分别放入一端垫高的托盘中。2、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三)实验现象:(四)实验结论:三十、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一)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三)实验器材:烧杯、水、盐。(四)操作步骤:1、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2、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盐。3、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得快。(五)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