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上传人:蒙蒙d****课堂 文档编号:2414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4课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材P4950)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2.能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正确处理图片信息的方法。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科学态度目标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3.乐于征求小组成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

2、点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方式,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难点: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给月相图片排序。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个月的月相图片、燕尾夹。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相变化图片或视频。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月相图片。)根据图片,说一说月亮和太阳的不同点。(预设: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圆有缺,而太阳没有。)2.讲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亮这种圆缺变化的情况,月亮在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3.追问:(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通过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的观察,大家能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

3、么规律吗?(预设:月相每天都不一样,月缺的情况比较多,农历每月的月中会出现圆月。)4.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月相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月相变化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也引出本课的探究问题。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1.活动:分发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月相。(教学提示: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观察时间。)2.提问:这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中,哪些是你们曾经观察到的?哪些是你们没有观察到的?(预设:观察过圆月、凸月和残月,没有观察到新月。)【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能

4、帮助学生清晰地确认哪些是自己已经观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没有观察到的月相,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探索二:试着给月相图片排序1.过渡:大家现在初步了解了一个月内会出现的各种月相,其实这些月相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接下来我们要将这些月相图片按时间顺序摆放。(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按农历月初到月末的时间顺序排序。)2.讲解:大家在排序的时候,可以先按照农历月初、月中、月末的时间将图片划分为三大类,明确哪些月相出现在月初,哪些出现在月中,哪些出现在月末。3.交流: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汇总小组排序结果。(教学提示:学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样的,组内要保持良好沟通,统一即可。)4.活动:指导各小组按照统一的方法给月

5、相图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结果,小组间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确的月相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变化规律,并对照修正自己的排序。【设计意图】给月相图片排序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排序完成后进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学生对正确的月相顺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质。探索三:制作月相变化手册1.活动:指导各小组按月相变化的顺序叠好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再用燕尾夹夹住,快速翻动,观察“月相变化动画片”。2.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结果。3.提问:在农历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预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大致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农历上半月亮

6、面偏右,农历下半月亮面偏左。)【设计意图】制作“月相变化动画片”在前两个探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月相变化连贯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月内连续的月相变化。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状。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农历初一的新月开始,亮面从右边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到月中形成满月后,从右边开始由盈变亏。2.拓展: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3.布置任务:大家课后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月球

7、运动,向古人学习,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夭文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并不要求学生进行长时间(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和记录,这样操作耗时太长。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变化过程,以此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本课首先是观察月相图片,使学生对一个月中月相的各种形态有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尝试给月相图片进行排序,这个活动可以很好地揭示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判断。之后展示正确完整的排序,让学生对照修正,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把排好顺序的月相图片装订成册,快速翻动,学生就可以像看动画一样直观地感受月相的

8、连续变化,从而把握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形状,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的兴趣。课后作业一、填空题。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_的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叫_。其变化的规律是上半月_(填“由圆到缺”或“由缺到圆”),亮面偏_(填“左”或“右”);下半月_(填“由圆到缺”或“由缺到圆”),亮面偏_(填“左”或“右”)。二、判断题。1.我们只有在晚上能看到月亮,在白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2.我们观察到月球有月相变化,太阳也有这样的变化。 ( )3.农历初十的月相比十五的更圆。 ( )4.给月相图片排序时,可以排成圆形,也可以

9、排成一字形等形状。( )三、选择题。1.人们对不同的月相有着不同的称呼,农历初一的月相被称为( )。A.新月 B望月 C圆月2.( )这天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A.农历每月初一 B农历每月十五 C农历每月二十三3.下列月相按农历月初到月末排序正确的是( )。A. B C4.有一首儿歌中唱道“天空中有一轮弯弯的月亮”,那么请问:什么样的月相才是“弯弯的”?( )新月 蛾眉月 满月 残月A. B C参考答案一、太阳 月相 由缺到圆 右 由圆到缺 左二、1. 2. 3. 4. 三、1.A 2.A 3.B 4.C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材P5455)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地球的形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

10、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难点:体会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提高科学探索

11、的兴趣。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球(如健身球等)、船模、手电筒、小球(如乒乓球等)、小方块、纸板、地球仪、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海图、月食图片、海上行船的影像资料。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54地球的图片。)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可以从外太空中拍摄到地球美丽的景象,从而确定地球是一个球体。然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2.提问: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预设:观察地平线;实地考察。)当时的人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预设:古代绝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3.揭题:这节课让我们来回溯人类认识地球形

12、状的历程吧!(板书:地球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把聚焦问题的背景给学生铺垫好,让学生以古代人的视角进行思考。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提出猜想1.过渡: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是什么形状吗?(预设:能;不能。)2.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猜想并且分享。3.提问:(教学提示:展示教材P54天圆地方的假想图。)绝大多数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猜想?(预设:在古代,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人们只能靠实地考察和观察天空去猜测天地的形状,因为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古人得出“天圆地方”的推

13、断。)4.过渡:肉眼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究竟是什么样的现象让人们对“天圆地方”的观点产生怀疑呢?我们继续今天的课程学习。【设计意图】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看法,能由此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让学生体会古人没有科技力量时,探索未知的艰难。探索二:验证猜想1.讲解:(教学提示:展示海上行船的影像资料和月食的图片。)在海边,人们观察远方驶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逐渐看到船身;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让人们推测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2.提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模拟这两种现象

14、的实验,来验证一下“地球是球体”这一猜想。(教学提示:出示模拟行船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预设:船模模拟船只,健身球模拟球形地表,桌面模拟方形地表。)3.布置任务: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过渡:刚刚我们完成了模拟行船的实验,接下来我们通过模拟月食来进一步验证地球是球体的猜想。5.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模拟月食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预设: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和小方块模拟不同形状的地球,白色纸板模拟月球表面。)6.布置任务:现在请分组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并完成实验帮助卡。【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生活现象进行模拟,让

15、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解释这两种生活现象。探索三:实践证据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海1.过渡:虽然有现象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至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2.活动:展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海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海,引导学生认真观看。4.小结: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海是一种实际测试,这样获得的证据才让人们逐渐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设计意图】利用地球仪做示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麦哲伦船队的航海旅行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研讨汇报拓展与

16、小结小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能让学生体会到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以及科技力量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带来的影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体,但并不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节课通过课件展示、教材信息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学生全方位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球体”这个常识是人类通过艰辛漫长的探索得出的。不断修正这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人类探索自然、不断求真的过程。本节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实验

17、、讨论、汇报、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地球形状的相关知识。最后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难度在于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地球是太阳的一颗天然卫星。 ( )2.“天圆地方”的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 )3.用手电筒照射球形物体,得到的投影可能是方形的。 ( )4.在地球上,朝一个方向一直前行,能够回到出发点。 ( )三、选择题。1.模拟帆船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实验中,观察者的眼睛要保持( )。A.俯视 B平视 C仰视2.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 )。A.方形的 B不规则的 C圆形的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 )。A.观察猜测实践证明现象推断B.现象推断观察猜测实践证明C.观察猜测现象推断实践证明参考答案二、1. 2. 3. 4. 三、1.B 2.C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三年级下册(2020)